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12月12日湖北举行十堰市“调水三周年”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7-12-14 11:16:33  |  来源:湖北省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jpg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中线南水北调工程“调水三周年”新闻发布会。

三年前的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被誉为“中国好水”的丹江口水库“清甜之水”惠及京津冀豫沿线5000多万人民。那么,几年来,十堰市是如何服务南水北调、呵护一江清水的呢?

今天,我们特请来了十堰市副市长赵哲同志、十堰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吴芳同志、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坤军同志为我们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请十堰市政府赵哲副市长作介绍。


十堰市副市长赵哲.jpg


十堰市副市长赵哲:

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上午好!

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今天是个好日子,三年前的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三年来,汉江源源不断润泽北方大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有幸亲历和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艰辛与辉煌!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向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十堰市情以及十堰市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情况。

十堰市基本情况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全市辖4县1市5区,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

十堰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45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十堰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工业基地,是东风汽车的摇篮。现有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近千家、汽车制造业产值过千亿元、汽车年生产能力达100万辆,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中国商用车之都。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本世纪初,国家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线调水惠及京津冀豫沿线5300多万人民,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水井”。

十堰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名片誉满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交相辉映,是全国旅游百强城市和享誉中外的旅游目的地。

十堰核心水源区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南水”是指“汉水”,南水北调其实是“汉水”北调。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坝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行中,地位突出,使命光荣,功能重要,贡献巨大。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一是水源区面积最大。十堰所辖四县一市五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承雨面积为2086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8.1%。

二是水域范围最宽。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由450平方公里增至620平方公里,占水库水域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60%。

三是汇入水量最多。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我市5个县市区过境长度216公里,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50亿立方米,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388亿立方米的90%。

四是库岸线最长。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为3524.8公里,占水库库岸线总长4610.6公里的76.4%。

五是淹没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我市土地30万亩,占库区淹没总面积的60.6%;大坝加高蓄水再次淹没我市土地25.2万亩,占库区淹没土地总面积46.16万亩的54.6%。两次共淹没土地55.2万亩,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57.7%。

六是移民安置任务最重。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移民搬迁28.7万人,十堰移民占一期移民总数的58.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十堰再次搬迁18.2万人,占二期移民总数的58.4%。我市两次移民46.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8.6%。其中仅二期移民市内后靠安置10.5万人,占库区后靠安置总人口12.5万人的84%。

七是水质保护压力最大。根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市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历史形成的纳污河在近期由劣Ⅴ类治理为Ⅲ类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升到一级A,进而达到地表水Ⅲ类或Ⅳ类水质标准。

八是关闭转产企业最多。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全市先后投入6.6亿元实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企业105家、实施清洁生产企业261家,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122个,涉及投资总额265亿元。全市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其中关停“十五小”企业329家,关闭黄姜加工企业106家,迁建企业125家),安置下岗职工6万人,永久减少税收22亿元。

九是税源损失最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转为以蓄水为主,发电量和发电收入随之减少,一方面每年直接减少十堰财政收入8.29亿元,另一方面十堰每年用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配套支出15亿元以上,财政增支减收数额巨大。

十是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十堰是全国、全省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8个县市区全部为湖北省重点贫困县,其中6个县市区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82.6万人,重点贫困村456个,需易地扶贫搬迁35万人。2014至2016年全市累计脱贫36.2万人,其中2016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24.95万人。

中线工程调水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使得沿线受水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5320万人。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2017年12月11日,中线工程不间断通水,已安全供水1096天。截止12月12日,累计调入干渠114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8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分水3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100万人;天津市分水24亿立方米,受益人口910万人;河南省分水4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800万人;河北省分水14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510万人。我省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向下游河道补水99亿立方米。

今年是汉江流域的丰水期,丹江口水库水位超历史首次蓄至167米,高于大坝加高前坝顶高程5米,目前水利枢纽运行状态一切正常。

南水进京后,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调水每天向城市河湖补水17~26万立方米,增加水面面积约550公顷,城市河湖水质明显改善。随着南水北调水进京,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南水北调水试验性回补北京市密怀顺水源地,补水效果显著,应急水源地水位最大升幅达17.13米;用南水北调水置换自备井取水、压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不再急剧下降,呈现小幅稳步回升态势,截至10月末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0.25米;南水北调水替代密云水库向城市河湖补充清水,与现有再生水联合调度,增强了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

截至2017年11月19日,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0亿立方米,这是自2000年3月23日以来的首次突破。2017年是密云水库的解渴年,5个月时间总共喝下了4亿立方米。这4亿立方米水中,有3.6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来水,其余则是上游来水和自然降雨,南水北调水立了头功。

十堰服务南水北调工作情况

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作,将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作为政治任务。市委书记张维国多次强调:“保护一江清水,就是保护十堰人的命根子”。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武指出:“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使命艰巨。”2000年十堰就提出“生态立市”战略;2013年2月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战略;2013年12月,十堰在湖北省率先提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编制了《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规划》,构建“一环三横三纵多点”区域生态安全网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提供行动指南;2014年通水之际,十堰将12月12日设立为生态文明日,以此强化市民的生态文明观念,规范市民的生态文明行为,彰显生态文明力量。2016年制定的《十堰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勾画出十堰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级核心水源地的宏伟蓝图。经过一系列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被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评为“中国好水”。具体工作措施有五个方面:

一是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2月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规划我市45个项目,总投资24.9亿元,截至2012年底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规划我市10大类283个项目,总投资35.35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282个项目,建成项目均移交第三方托管运行,达到了规划预期的污染物削减和水土保持效果。2017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目前,我市正按照规划积极推进15类项目的实施。

二是“五河”治理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样板。为确保境内入库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我市自筹资金,自我加压,于2012年12月起全面开展了“五河”治理工程,先后实施项目5大类、37个,总投资18亿元。率先实行“河长制”,全面开展“清水行动”,大力实施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清理整治排污口590余个,建设生态河道130多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200多公里。通过治理,劣Ⅴ类的城市黑臭水体显著改善。目前,官山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目标、犟河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比“水十条”规定年限提前三年。神定河、泗河、剑河达到“水十条”要求的阶段性水质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六部委对此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给予广泛赞誉,“五河”治理经验列为全国“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样板。

三是生态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我们大力开展“五城联创”。近年来,集中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大力开展“绿满十堰”行动。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76.17万亩,对全市1516个村庄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现有林地面积2896万亩、森林面积194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3项指标位居湖北省第一;全市生态价值为11.11万亿元,居湖北之首;大力开展生态村镇建设。全市累计创建生态乡镇90个,创建生态村1109个,生态乡(镇)、村比例分别达75.6%和59.7%。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将十堰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

四是转型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十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构建“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十堰工业的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坚持生态立市,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能源等6个产业发展成为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推进汽车重要总成及零部件转型提质,大力发展整车、特种车、新能源汽车及配套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四个百万”工程、“61产业强农计划”。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国家A级以上景区总数全省第一,十堰成为全国旅游百强城市。

五是制度出台频次之密前所未有。率先实行河长制。十堰从2012年起就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河长制体系,明确了管护职责,细化了管护标准。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政委,市委副书记、市长任总河长,相关市级领导任河长的领导机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县乡河长联络员制度。率先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市公安局成立环保执法大队,市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保护审判庭,市检察院建立生态公益诉讼机制,先后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7件,处罚金额248万元;责令200多家企业停止生产或停产整顿;关闭不达标企业35家;清除畜禽养殖场286家。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先后投入5000多万对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实行达标升级,目前市环境监测站已经具备水质109项全分析的能力,县级环境监测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出台《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并对2个县市区实施“一票否决”,对3个县市区进行了环保约谈,对市直10多个部门下达预警,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保欠账问题。率先强化环保考核。加大县市区党委、政府年度考核生态环保的分值和比重,环保分值在27个考核指标中权重最大。

各位来宾、新闻届的朋友们:多年来,十堰人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也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收获了极大关注与点赞!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十堰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更是全市上下无比光荣的伟大使命!我们相信,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国家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把南水北调工作做的更好。

最后,诚挚欢迎各位来宾、新闻届的朋友们多到十堰考察指导、采访报道、传经送宝!

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谢谢赵市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

湖北日报记者:都说十堰是中线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这个核心地位具体体现哪些方面?


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吴芳.jpg


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吴芳: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大坝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地位突出,功能重要,贡献巨大,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是水源区面积最大。十堰市所辖四县一市五区均为中线南水北调水源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承雨面积2.0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8.1%。

二是水域范围最宽。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620平方公里,占水库水域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60%。

三是汇入水量最多。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有10条在十堰境内,经汉江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50亿立方米,占总汇入量的90%。

四是库岸线最长。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为3524.8公里,占总长的76.4%。

五是淹没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土地30万亩,大坝加高再次淹没土地25.2万亩,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57.7%。

六是移民安置任务最重。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移民搬迁28.7万人,二期工程再次搬迁18.2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8.6%。二期移民市内后靠安置10.5万人,占库区后靠安置总人口的84%。

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十堰是全国、全省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8个县市区全部为湖北省重点贫困县,其中6个县市区为全国重点贫困县,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82.6万人,重点贫困村456个,需易地扶贫搬迁35万人。

八是关闭转产企业最多。全市实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企业100家、实施清洁生产企业260家,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120个,涉及投资总额260亿元。全市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其中关停“十五小”企业329家,关闭黄姜加工企业106家,迁建企业125家),安置下岗职工6万人,永久减少税收22亿元。

九是税源损失最大。调水后丹江口水库转为以蓄水为主,发电收入随之减少,每年减少财政收入8.29亿元,每年用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配套支出15亿元,财政增支减收数额巨大。

十是水质保护压力最大。根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市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五条历史形成的纳污河在近期由劣Ⅴ类治理成Ⅱ类、Ⅲ类;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升到一级A,甚至直接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地表Ⅲ类或Ⅳ类水质标准;工业企业直接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升到Ⅲ类水等,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湖北画报记者:十堰是北方地区名副其实的水缸,丹江口水库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这个“好水”好在哪里?


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坤军.jpg


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坤军:

丹江口水库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原因有二:一是水质优良。根据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水质,水质总体评价为“优”,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了国家Ⅰ类水质标准,是全国水量最大且水质最好的水源地。2015年“中国好水”水源地评选,全国首批只有五个水源地入选,丹江口水库是其中之一。二是监测周密,为了全面评价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十堰从汉江入境到出境216公里范围,全面设点监控丹江口库区水质,为了测的准、说的清水质现状,我们不断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投入7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形成了109项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2座,另有8座水质自动站即将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添置2艘全自动水质采样监测无人船和丹江口水库首艘大型现代化环境监测船,购置2台应急移动监测车,使我市水质监测能力向着小型化、智能化、快速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湖北卫视记者:十堰“五河治理”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样板,开创了不达标河流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号称“国内治污技术的博物馆”,十堰是怎么做的?

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吴芳:

十堰境内有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五条河流(以下简称“五河”),穿越人口稠密的城区,尚处于不达标状态。五河水质不达标问题是历史遗留顽疾,治理之初,各方面意见分歧大,可用财力少,治理时间紧,施工条件难。为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十堰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定,明确表示“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治污工作要无禁区,水质改善将无止境”,毅然启动五河治理。

按照“综合规划、重点突破、减存控增、标本兼治”为原则,以“前端截污治本、中端生态修复、末端治污达标”为方向,投资18亿元,全力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五大工程。一是截污。彻底整治五河590个排污口,全面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258公里,实现污水入网、清水入河。二是清污。开展全流域清污泥、清垃圾、清河障、清杂草“四清行动”,建成生态跌水坝16座、生态河堤130公里、生态景观26处、湿地公园12个,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拆除违章建筑物128处,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三是减污。全面实施以企业清洁生产为主的全流域减污工程,加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约谈排放不达标企业,限期整改,关停并转企业584家,努力实现流域工业点源污染“零排放”。四是控污。全力实施以农村环境整治为主的全流域控污工程,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60个,清除不达标养殖点,督促农家乐净化污水,实现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全面管控。五是治污。全力实施以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和尾水深度处理为主的全流域治污工程,在对五河流域5个污水处理厂全面扩能提标的基础上,分别在五河入库口新上深度处理项目,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微污染河水深度净化为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后排放,建立入库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五条治理实现四个创新。首先,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环保专家全程参与机制。二是创新治理工作实时纠偏机制。三是创新一体化托管机制,破除了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既保证了水质,又节省了运营费用。

其次,创新治理技术。一是创新污水处理技术,综合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治污技术共26种之多。二是创新雨污分流技术,确立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创造了一年多时间在中心城区铺设300多公里地下清污分流管网的奇迹。三是创新点源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和重点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测的全覆盖。四是创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进库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清洁化畜禽养殖、生态化养鱼、美丽乡村建设等五个全覆盖。

第三,创新资金筹措。一是集中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二是持续争取政府债券6亿元,三是率先采用PPP模式,与国内知名治污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四是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多管齐下,破解了“无钱治污、治污亏本”的难题。

第四,创新监督管理。一是建立由市级领导挂帅、相关县市区长负责的“河长负责制”,破解“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的难题。二是强化执法监管,将全流域7家污水处理厂和123家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在线监测体系,破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难题。三是强化监管考核。严格实行周巡查、旬通报、月考核等督办检查办法。四是创新全民共建机制,建立河道保洁责任制,把保洁责任落实到村组户并设立“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带动全民共建共管。

目前,官山河已稳定达到Ⅲ类水质目标、犟河也已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比“水十条”规定年限提前三年。神定河、泗河、剑河等三条河流已经达到“水十条”要求的阶段性水质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六部委对十堰在全国率先消灭黑臭水体给予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给予广泛赞誉。2017年4月14日,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督查湖北省情况反馈会上,高度肯定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环境综合整治所做的工作,为保障“一江清水永续”?“一库清水北送”做出了重大贡献。

香港商报记者:十堰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保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坤军:

近几年来,十堰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每年均有1到多个新环保体制机制新鲜出炉,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出台之频前所未有。

2013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意见》,《意见》明确以“创模”引领环保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模、生态文明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2014年,十堰在全省率先出台《十堰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近几年来,先后对2个单位实施了“一票否决”,5个县实施了“一票否决”预警,对10个区(市)、市直部门实施了约谈。

2014年,十堰出台了各县(市、区)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将各县(市、区)综合目标考核中生态环保权重由过去的5分增至16—25分,分3类进行考核。

2015年,十堰成立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8个市委常委任副主任的高规格环境保护委员会,聘请15名国内知名专家成立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高位谋划布局十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016年,十堰在全省率先出台环保《十堰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管理规定和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党委政府及40多个部门的环保职责。

2016年,十堰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办法(试行)》,鼓励举报环境违法行为。

2014年、2016年、2017年先后出台十堰市“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行动方案,出台《十堰市水、大气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建立环境质量奖优罚劣考核补偿机制,市政府每年拿出13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补偿水环境质量。

2017年,十堰探索实施环境保护第三方考核工作机制,聘请权威部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担当考官,每季度对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落实环保责任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评分并实行公开排名通报。

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十堰生态环保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增添了强大动力,目前各县(市区)、各部门领导重视环保蔚然成风,十堰大环保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