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12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举行推进装配式建筑平稳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7-12-21 08:47:01  |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_MG_0044.jpg


主持人毕建玲: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住房城乡建设部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推进装配式建筑平稳健康发展”。今天参加发布会的领导有两位,一位是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苏蕴山司长,一位是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曾宪新副司长。参加媒体有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中国建设报、建筑杂志社等。

今天发布会的议程有两项:一是请苏司长介绍装配式建筑有关情况;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知道,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2015年底召开中央城市会议,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并做了具体部署。2016年2月,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6年9月,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做出具体规划,提出了要求和措施。各地也在积极的推进,多措并举,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总之,在上下共同的努力下,装配式建筑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呈现了一种健康发展的态势。

下面请苏蕴山司长为我们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具体情况。

苏蕴山司长: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围绕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情况和媒体朋友们做一个通告。毕主任已经把装配式建筑发展大的背景和由来做了一个介绍,咱们这次的新闻发布会有一个新闻通稿,详细的情况我就不占用大家过多的时间,我把总体的一年以来推进工作的情况跟各位先介绍一下。接下来也非常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提出问题,来做进一步的沟通。

国务院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从2016年年初到年底,做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在去年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装配式建筑的动员部署会议,到现在一年多以来,装配式建筑取得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整个态势是良好的。这一年来的工作,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地方政府积极有作为的部署推进,出台相关政策,做出方案部署;二是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特别是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方面起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截止到今年10月份,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2015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7260万平方米,占当时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7%。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占当时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比2015年同比增长57%。

这一年以来,我们主要是调动了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有关装配式建筑的方案以及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也推动了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落地。

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抓了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2017年3月出台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同时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到目前,经过各省的推荐、评审,到部里认定,30个示范城市和195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企业已经认定完毕。这些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特别是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目前的产业基地涵盖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央企,产业类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绿色的建造方式,对于推动我们绿色建筑的发展、带动整个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设方式的转型,特别是带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乃至建筑产品的质量层次,打造中国建筑的品牌,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把装配式建筑作为我们重要的抓手来加以推进。

主持人毕建玲: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单位。

中国建设报记者提问:我国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因为其具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苏蕴山司长:装配式建筑,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它是一种建造方式的变革,既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能推动绿色发展。特别是在今年9月份,国家又出台了关于“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所以,装配式建筑对于行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带动建筑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是节能环保。整个装配式建筑是把部品部件在工厂生产完成,改变了原来建筑现场浇筑的手工作业方式,在现场通过装配式的方式来建造建筑。这种建造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对资源的节约上,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节水约50%左右,减低砌筑抹灰砂浆约60%,节约木材约80%;同时在降耗上有很大的作用,降低施工能耗约20%;第三是保护环境,特别是改变传统现浇建筑施工现场脏乱差的形象,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装配式建筑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改进,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特别是对施工造成扰民这个方面有很好的改变。

二是装配式建筑能够提高建筑品质。刚才提到了装配式建筑的这种建造方式取代现场手工砌筑作业,实际上它把我们人为的手工操作误差这个问题解决了,保证了施工质量,特别是部品部件在生产环节有一整套的标准,像制造业一样,那么这些工程的质量本身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那么我们在建筑上的一些通病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质量的提升也改善了后期的维护内容。

三是装配式建筑能够有力的助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直接带动了设计、施工、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工业化装配化装修、设备制造、运输物流及相关配套等全产业链的发展,能促进形成新兴产业,对发展新经济、新动能,拉动社会投资具有推动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借助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引进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在提升本地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带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体现在质量上。装配式建造方式的转变确实能够带动很长的产业链,也催生了一些新经济包括一些新业态,这方面的作用优势是很突出的。

四是装配式建筑能够引导传统的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对推动新型城镇化也就是人的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的建筑业都是靠农民工、劳务工人在现场的作业,那么通过装配式建筑一年的发展来看,各个龙头企业都在积极发展自己专业化的产业队伍,或者专业化的公司,进行专业化的作业。那么随着这些人员转向产业工人,推动了咱们建筑业产业队伍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新型城镇化。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主要是体现在符合绿色发展的方向,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建筑产品的质量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使人民群众在整个居住环境上有获得感,第三个方面能带动产业升级,提升我们的质量,打造我们中国建筑的品牌,最后才能够助推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所以我想,装配式建筑有这么多的优势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确实应该大力的推下去。

人民网记者提问:据了解,目前装配式建筑比现浇结构建筑建造成本要高,很多中小型公司可能负担比较大,导致积极性不足,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未来会对装配式建筑有补贴政策吗?

苏蕴山:装配式建筑原始的一种提法是建筑产业化,也叫工业化。那么大家知道,工业化的生产,规模化、通用化的制造本身就应该在价格上有优势,但是我们过去由于一直以来都是现场现浇的方式,我们在产业化上的步伐或者是基础比较薄弱,装配式建筑在成本上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些调研,有一些装配式建筑的部件--比如说预制楼梯--,我就问过这些具体项目的负责人,做这个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楼梯从成本、人工、包括运输到现场大概多少钱,得到答复是预制楼梯跟现场浇筑的楼梯相比实际上还是低的。当然这里头也有一些墙板个别的也会高一些。装配式建筑大大提高了工期,施工水平不一样,工期提高的程度不一样。

那么我想,建筑的成本除了建安成本以外,作为一个建设单位、一个开发单位,综合算成本,把财务成本算进去--比如说工期,节约下来的财务成本,这个方面应该是比传统的建造方式要省。从国外来说都是这样的,国外都是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筑要大大的在成本上节约。咱们国家由于在基础上比如说规模不够,我们现在装配式建筑还是基本上处在点上的小规模的示范阶段,部品部件的生产还没有形成标准化、通用化、社会化,那么这个成本没有下来。特别是在管理环节,还跟我们现代化的建设方式不匹配,我讲的这些财务成本综合管理成本还没有压下来,在这些方面的确是有人提出装配式建筑做的一些项目比传统方式在成本上要高出20%。但是通过今年这一年来的推动,我们在各个地区的示范项目上来看,没有把成本的增加强调的很高,而且有一部分企业在做装配式建筑项目当中也能够做到持平。我们原来也做过测算,如果装配式建筑能够达到20万平方米,完全能够做到和传统的方式持平。所以价格的问题不仅仅是表现在一些企业在一些方面的反映,确实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工业化,完整的产业链做起来,成本的优势会显现出来的。

新华网记者提问:国家和地方都有很多推进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激励和鼓励措施政策,能具体举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是他的一个特征,请问装配式建筑会不会在地震多发地带的省份优先开展起来?

苏蕴山: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从国家层面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说要求地方在土地出让要明确装配式的要求,特别是在规划设计、税收、验收各个环节希望地方都出台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刚才提到。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都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工作方案,在方案当中都明确了一些地方的鼓励支持政策。大体上讲就是这么几个环节,一个是面上推广,比如说上海在全部行政区域内,从去年开始就要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把要求体现在土地出让、规划设计审批、竣工验收、建筑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上海做的是比较全面的。另外,从支持政策来说,各地普遍都在建筑的容积率上体现政策,在容积率上可以给最高不超过3%的奖励。这对开发单位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另外,为促进项目落地,都在土地出让环节,提出装配式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我们讲的就是规划设计条件。另外一个,地方普遍不同程度的实施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奖励政策。其目的是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项目的落地。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政策,比如说北京,北京市在土地出让环节创新招拍挂方式,“控地价、限房价”,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竞标准”,就是说开发单位在拿到这块地的时候,主动承诺要建设高标准、高品质的项目,并通过履约保函的方式来兑现,在这个方面北京市还是做得比较有特点的。像湖南,在装配式产业发展上有比较大的支持政策,去年湖南省对第一批6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给予每家1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目的就是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促进项目的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个问题,装配式建筑本身是一种建造方式的转变,它必须在整个建筑工程上符合我们国家的一系列工程建设的规范和要求,比如说一个重要的安全要求-抗震。我们国家是一个抗震设防地区,几乎大部分地区都是设防地区,所以我们装配式建筑特别强调技术和标准联系。我们讲的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就是我们装配式建筑的核心,那么在质量和安全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落实装配式建筑的抗震要求。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在技术体系、建造方式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那个时候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整体性差、有一些质量通病的问题。所以说,形象的讲,我们现在的装配式建筑用新的建造方式等同于现浇建筑来做,所谓等同就是在结构、设计、安全上,比如说建筑的整体性、抗震的要求必须达到现浇建筑的要求。有一系列的工程技术、构造、施工方法,包括验收、质量监管做保障。所以在这个方面,不是仅在地震地区,所有地区必须符合我们国家抗震设防的设计规范的要求,还需要媒体界朋友帮助我们多宣传。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提问:住建部有哪些措施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

曾宪新: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采取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的方式、现场安装,现有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监管体系主要是针对现浇建造方式,与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和匹配。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各地在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好的做法。大家都知道,建筑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同样,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也是推进装配式建筑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提出的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针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制度,健全责任体系,促进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主要措施有两方面:

第一,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抓好工程质量,关键在于抓好主体责任的落实。今后要在五方主体责任中突出强调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强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主体责任。建设单位作为工程的总负责方,要充分发挥在确保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质量中的协调作用,保证参建各方密切协作,确保交付的装配式建筑是质量合格或质量优良的工程。督促各方主体共同完善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保证相关的从业人员履职到位,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装配式建筑与其他工程一样,竣工以后要在建筑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公示各方主体和主要负责人姓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同时,装配式建筑要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的方式,充分发挥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对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的管控。

第二,加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图审查、质量安全监督、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监管制度,加快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管的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加大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以及隐蔽工程的抽查、抽测,对发现的质量安全方面违法违规行为和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现场留存影像,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和信息的留存,确保工程质量责任的可追溯。针对装配式建筑在施工工艺、监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加大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一线监督人员能力水平,从而提高政府监管的效能。

建筑杂志社记者提问:文件中提到,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再有三年时间如何保障目标的实现?据采访的施工企业说,装配式建筑的推进中与产业人员队伍的培育有很大关系,企业本身也很重视这方面,但在国家层面有没有具体的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

苏蕴山: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的问题,文件中提到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这个目标是总的要求,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文件中提到,在推动目标落实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区别对待,分类推进。文件中明确提出三类发展地区,目的就是区别不同情况来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三大城市群的重点推进地区,基础条件好,三大城市群建筑业总产值占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的50%以上;在300万人口以上的积极推进地区,据测算建筑业总产值能够占到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0%以上,再加上鼓励推进地区的比例。有区别的对待就是能快则快,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不要急于求成。

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中,包括我们这一年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年底的目标上,没有把总体目标按照一年多少个百分点机械的分到年,更没有不顾地方情况一刀切的制定目标。在重点推进地区和积极推进地区的带动下,再加上鼓励推进地区的积极工作进度,我们预测,15%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刚才提到的还有三年的时间,从我们今年一年的时间来看,因为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变革,主要依托技术的成熟,产业的支撑能力。不可能说大家没有产业基地,一刀切的一下子就达到百分之多少的比例,这个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希望在2020年以前,在技术上要推进技术进步,包括标准体系,虽然已经制定了装配式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三大标准体系,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我们不想在进度具体目标上一刀切。不然目标设定的过于激进,大家没有技术能力,没有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倒逼的话有可能在装配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质量是底线,是生命线。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不能一刀切,不能过激。但是也并不是不积极推进,在2020年以前,着重在技术、标准、产业能力,以及在项目的示范带动上来推进。这是抓工作的一个总的主线、步骤,是对目标实施的把握,我们是这么考虑的。

第二个提到装配式建筑需要产业队伍的建设。我们国家现在的建筑业基本上采用劳务制度,当然也强调技能。但是装配式建筑的变革,确实是建造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靠我们过去传统现浇的建筑业的工种、工人是不行的。比如说在部品部件生产环节,相当于制造业,必须得有专业化的技能。装配式建筑现场的施工,不管是吊装也好,还是其他的工艺,需要专业化产业工人。这一年来,我们有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装配式建筑专业产业工人队伍。住建部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当中,作为我们行业的整体工作的推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作为牵头的组织推动单位,在队伍的建设、培育、培训上做了一些工作,人事司今年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培训中心,从管理层到技术层,大量的开展培训。希望尽快在产业队伍上,能够支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但是现在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比如说,我昨天从南京回来,利用其它会议的空闲时间看了南京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专门问了一家比较大的企业,他们一年培养了具有管理、施工能力的专业队伍,但是规模比较小,16个人。我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公司,16个人能够支撑多大规模的装配式建筑量,他说大概10到20万平方米是可以的。随着装配式建筑规模的发展,这些人是不够的。他们用这专业的16个人转化成管理人员,再带动新的产业人员。我想通过示范项目、专业人员的带动,逐渐实现产业队伍的转型。

另外,刚才曾司长提到,装配式建筑需要以工程总承包的方式推进,需要在社会上有一批专业化的、小型的施工企业做配套。比如说专门做三板衔接的、专门做吊装的、专门做幕墙的等等,这些也需要专业化的产业工人队伍。我们现在也在大力的培育专业化的公司,以此来带动专业的产业工人队伍。

总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标准先行,最根本的还是靠产业能力,包括队伍的素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您刚才也提到关于成本的问题,具体介绍一下装配式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比现浇建筑的成本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苏蕴山:首先现阶段,比方说部品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还没有做到,现在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都是一些大的施工企业,还有专门设立的企业,都是针对装配式建筑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订单来加工,比如说墙板、楼板、楼梯等这些部品部件,还没有形成标准化。

第二个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就目前来看,装配式建筑规模效益还没有发挥出来。大家知道,工业时代体现在社会化、规模化的生产,成本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第三个关键因素是管理环节的效益,从管理出效益。我们现在整个施工管理与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包括产业队伍不配套,在施工组织管理方面效益还没有发挥出来。

随着工业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技术进步带动管理提升,再加上规模化的效益,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还有一个是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就像手机一样,过去很贵,现在很便宜,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材料的成本也很关键。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建筑材料,现在也在比较快速的发展,材料的成本降低对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们过去的基础薄弱,装配式建筑在成本优势方面目前没有显现。我的感觉是成本现在已经不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主要门槛,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天天喊着成本问题,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了,但是优势暂时没有显现出来,是这么一个阶段。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上述几个方面的改进,成本不是主要问题。所以说正是因为现阶段,地方政府才出台了那些容积率奖励、资金奖励等。按照容积率奖励3%,一万平米多出来300㎡,奖励幅度还是很大的。再加上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优惠政策,现阶段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做好了的话成本应该是能够持平的。

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行业技术的标准,包括设计和建筑的配件标准等,会不会造成户型和建筑外观的“千楼一面”、“千户一面”?

苏蕴山:这个问题很关键,也是过去很多人担心的。因为过去搞过建筑工业化,提到过标准化。这里存在两个误区,第一个是有认识上的误区,第二个确实在装配式建筑多元化上我们做的还不够。

所谓标准化的误区,标准化的设计不是标准设计,是针对装配式建筑的这种建造方式,对其部品部件采取规格化、标准化的设计,以便于通用化、社会化的生产。这种规格化的、标准化的部品部件有一个前提,即能够灵活的组合成建筑形体,包括多样性的布局。不是过去说的大家都设计成一个模型的建筑才叫标准化,其实是理解上的误区。所以说保证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必须是标准化的,必须促进快速的规模化的发展,但是要解决好在工业化建筑设计当中多样化的问题。

现在做的不够,一方面原因在于建筑设计,外立面能不能采用装配式,再有一些建筑设计上的提升,包括一些异形的、比较有特点的外饰面的部品部件。其实有一些东西在工地上很难做到,恰恰在工厂才能比较规矩的制造出来。这对建筑的外形,包括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还是应该能起到作用的。最近北京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中采用装配式的墙面,用清水混凝土局部采用饰面,当然是借助建筑外墙和饰面反打的工艺,我看效果挺好。这也符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我想建筑设计也应该有简约适度,不是像以前过度的装饰或者是不恰当的装饰。这方面是能够解决的,只是我们做的还不够,这是从立面形体上。

还有一方面,通过装配式建筑要解决大空间灵活的布局。前段时间我到上海的一家企业看到,已经做了样板房,140㎡的一梯两户高层建筑,整个一层都见不到一个隔墙、一根柱子,我讲的是主体。在不同的楼层,同一个空间下做不同的布局,包括设备都不一样。

装配式建筑成品交房、全装修,大家说都装成一样那我不愿意。在全装修方面也应该体现装修材料的标准化,比如说必须达到环保要求,材料必须是绿色的,材料的规格、衔接的配件是标准化的,这个标准化不是在布局上大家都一样。所以在这个方面,已经很好的做到“能选择、可定制”。如何处理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装配式建筑对于满足定制化的选择,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居住品质,满足居民的要求,确实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中国网记者提问:关于装修质量标准,之前也一直有成品房、全装修的房子,但是交房的时候有一些内容与承诺的不一样,有出入。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太好判定是谁的问题,有没有相关装修标准规范?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

苏蕴山:过去也提过全装修,毛坯房的时代所有的装修都是自己干的,有时候一些问题,包括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你也不好找到建设方或开发商来解决。但在成品房、全装修时代,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

现在正在修订的建筑室内环境标准,过去我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物理环境,一个是平面功能不能满足,二是物理环境如节能、保温的性能。但是现在全装修以后更加注重室内空气环境,我们叫化学环境。对一些建筑材料的挥发性,比如说氡,跟建筑的石材、混凝土都有关系,还有传统的像苯超不超标的问题,大概涉及到五个。这个标准正在修订,我想将来再加上质量控制,可能会涉及到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和追溯制度,也就是说作为使用者,用到建筑上的建筑材料,怎么样保证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需要做一些管理制度和相关部门比如工信部门、质量监管部门等的衔接工作。

还有一个是建立质量保险制度。买栋房子,如果测了指标超标,这时候会发生扯皮。如果有保险制度,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就有保险的第三方来及时进行纠正。

实际上这些相关制度和标准正在制定当中,地方也有很多很好的经验,下一步需要很好的总结和推广。

曾宪新:在苏司长的基础上简单补充两点。

第一点,装修工程跟主体工程一样,国家都有一系列的标准,包括施工标准、验收标准等。刚才反映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建造的整个过程是否执行国家、地方或行业的标准。至于说跟开发商承诺的不同,实际上是合同的问题。比如说承诺的样板房是实木地板,交给你的房子是复合地板,这是合同约定问题。但是至于说实木地板没有符合标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了,两者适用的法律法规不一样。

第二点,苏司长刚才强调了为什么要推广全装修,就是为了保障质量可追溯。我解释一下,比如说毛坯房卫生间漏水问题,因为交付的是毛坯房,你又找人来装修,到底是原来就没做好呢?还是你又破坏了防水层?这个责任就难界定。如果说你买来的是全装修房,我直接就入住了,根本没有动,这样责任就非常清晰。

刚才我讲到要推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或者说是全面责任。作为小业主不能直接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我只能对开发商,开发商要全面负责。至于说开发商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之间是合同关系,怎么样再去代位追偿那是开发商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提问:住建部11月公布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想请您介绍一下东、中、西部装配式建筑发展不同的特色是什么?

苏蕴山:国家在整体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分不同的三个地区,分类推进,主要是担心有些地方没有很好的基础条件以及技术保障的前提下,盲目推动的过快,会产生一些其他的副作用。所以说我们要把握一些必要的基础,这些基础除了产业、技术等以外,也包括有些地区原来的一些技术基础。比方说像上海市这样的直辖市,原来都有很大的龙头企业做支撑,这么多年来做装配式建筑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而且这些企业有自己的技术体系。比如说在预制混凝土技术体系方面。还有一些地区过去在装配式钢结构方面有基础。我们就想在这些方面,示范城市能不能在装配式钢结构方面有重点的示范,当然也有一部分在现代木结构方面。不仅仅是在发展的技术体系上有特色,同时在装配式建筑的类型上也有特色。示范不仅仅是在三个结构体系上,包括在推进设计方面、在建筑BIM模型信息一体化的应用方面,有的是在部品部件的制造上,有的在技术体系研发上,甚至有些城市在监管体制上的创新也是我们示范城市的一项任务。

下一步在30个示范城市的基础上,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可能是综合性的,有的是有自己特点的。不管是在装配式建筑类型、技术、管理、研发等方面,要有自己的特点。不仅仅是带上示范城市的帽子,我们也要加强跟踪,每年都要有评估,都要有考核,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今年11月份刚刚认定了示范城市,我们想明年制定一系列的评估、考核标准。

毕建玲:刚才苏司长、曾司长把装配式建筑的概念以及优势、标准化,部里的工作、地方采取的措施、企业的一些经验做法,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使大家对这一新生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的宣传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希望媒体朋友大力宣传报道。感谢苏司长、曾司长,也感谢记者朋友能在年底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