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12月25日山东举行介绍“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7-12-26 13:29:15  |  来源:山东省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是山东省顺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提出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经过多方几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今天我们邀请省科技厅巡视员徐茂波先生、省科技厅海洋科技处处长孙高祚先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先生、教授陈显尧先生,介绍“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香港新闻媒体驻鲁分支机构,省直及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 
  首先,请徐茂波巡视员介绍有关情况。



徐茂波: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社会各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山东科技工作特别是海洋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加强海洋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12月5日,省委刘家义书记在青岛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就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听取了意见建议。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重视发挥海洋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是我们科技工作的重点。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的有关情况。通俗来讲,“透明海洋”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实现目标海域的“看得清,报得准,道得明”。
  一、有关背景情况 
  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首先要关注海洋安全,这关乎国家安全,关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一重要指示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海洋的安全,迫切需要海洋科技与工程的基础性支撑,以建立海洋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实现海洋的状态、过程和变化的可知、可预测。 
  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制定并实施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计划,积极维护和实现自身的海洋权益。浩瀚的海域,丰富的资源,我们不主动出击,就会处于被动、受制于人,因此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刻不容缓。海洋立体观测网是一项复杂的大科学工程,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不仅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对我省发展海洋经济同样具有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 
  2014年,省科技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海洋强省建设的有关部署,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决定率先启动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为我国建立全球性海洋立体观测网提供科技支撑。“透明海洋”是一项综合性科学工程,主要目的是在目标海区开展综合立体观测,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建立预测系统,掌握海洋环境变化,从而不断提高在海洋环境与气候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底资源探测、海洋水下监测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学认识水平和持续利用能力,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环境保障,促进海洋经济社会发展。 
  从战略层面看,仅凭山东一省科技力量难以支撑,但项目的实施不容等待,为此省科技厅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海洋领域专家,召开“透明海洋”战略研讨会,深化“透明海洋”科学构想,确定“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的目标和具体实施的步骤方法,为专项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透明海洋”专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要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提高观测、监测和探测核心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打破国外对我国此类海洋高精尖技术装备的控制,推动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系统,努力实现关键海区环境信息透明化,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防安全。
  二、“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研究内容和意义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目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战略性的规划,并有序开展了相关研究:一是技术突破。着重加强深海观测系统关键设备与技术研发,特别是水下浮力平台观测技术,形成核心自主产品,提升观测能力,突破国外封锁。二是观测网拓展。着力提高观测网的时空分辨率,从单一观测拓展为多要素综合观测,形成立体、实时、多学科的观测网。三是理论创新。深入开展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环境、气候、资源的协同研究,力争在海洋环境多尺度变化机理及气候资源效应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始创新。四是预测构建。逐步有序构建起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气候预测系统以及针对国家具体要求的区域预测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多目标的预测体系。 
  现阶段,对海洋特别是对深海的认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将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以及争夺国际性海洋资源话语权的制高点,是赢得新一轮海洋发展竞争的重要支撑手段。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是实现从近海走向深海的重要科技支撑,是加快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提升海洋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省科技厅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积极做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的顶层设计,不断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模式,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科研团队,支持项目承担方—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设计完善“透明海洋”工程规划方案,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强化海洋各优势力量的协同创新,以少量项目资金撬动了大量项目、科技资金投入。一是在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自主设置的鳌山科技创新计划中,以“透明海洋”作为核心内容,新设21项研究项目。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透明海洋”相关课题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等重点支持。三是以“透明海洋”工程为纽带,凝聚国内外优势学科力量与科研人才,加大对国家驻鲁和地方涉海院、校、所等各方科研力量的统筹力度,形成科研合力,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据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不完全统计,“透明海洋”工程相关课题获得了超过6亿元科技资金支持。经过多方几年共同努力,“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主要是: 
  (一)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测观测浮标(Argo),使我国具备了对全球海洋4000米持续观测能力,填补了国内剖面循环探测技术方面的空白。成功研制了4000米海深电磁采集站,完成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填补了我国在深海电测探测方面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美、德、日之后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上海域进行海上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 
  (二)实现了三个国际第一。成功完成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长期连续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为我国深海研究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发布了我国首个西太平洋深海潜标数据系统,实现深海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创造了国内外有明确文献记录的实时获取深海数据最长工作时间,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和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三)打破了两项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白龙”浮标成功布放于中印度洋海盆,实现数据上传全球电信系统(GTS)全球实时共享,打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打破了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动力过程研究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为提高海洋环境预报保障以及气候系统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四)加速了观测装备国产化。开展了面向海洋中尺度涡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洋智能装备立体组网观测,所用设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海洋装备,集中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高端海洋观测装备的海洋多学科立体综合组网观测水平,是“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和体系建设成果的体现,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观测技术发展及深海组网观测研究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 
  (五)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在小尺度混合与能量传递、中尺度涡、大洋西边界流、全球变暖减缓特征及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引领性的研究成果,连续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科学》系列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海洋研究、海洋活动、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专项稳步实施几年来,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重要科技支撑。刘家义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作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相关规划均对“透明海洋”工程作了相关部署,这是对“透明海洋”工程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区域发展的阶段性成效的肯定,也是继续实施该工程的有力依据。
  四、专项未来发展构想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12月6日公布了“海基物联网”(Ocean of Things)构想,根据该构想,美国海军可以通过部署数量众多的小型低成本浮标传感器来形成分布式网络,从而在广阔的海洋上实现持久的态势感知。该构想与我国“透明海洋”战略思想大致相似,而我省前期已围绕“透明海洋”开展了许多重要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已在世界范围内领跑“透明海洋”工程建设。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必须长远规划、整体推进、持续用力。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刘家义书记对全省科技工作和建设海洋强省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近几年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汇聚各方力量,以技术突破和理论创新推动“透明海洋”工程从大陆架海、中国海,向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大洋和两极推进,继续为海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拓展战略空间。 
  一是深入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努力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全力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围绕“透明海洋”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开展科技攻关,构建完善“以重大任务为驱动,以大科学平台为支撑”的海洋观测、机理研究和模拟预测相互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形成海洋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技术、构建“两洋一海”观测预测系统、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型海—气前沿交叉学科体系、建立3—5个世界一流的深海研究创新团队等核心任务,打造深远海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系统观测探测和资料开放共享等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大科学平台,统筹集聚各方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推动我国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安全海洋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二是加快推动“透明海洋”工程成果转化。基于近年来项目实施各方建立的技术基础,在青岛蓝色硅谷打造以总装设计、功能模块、核心装备为三大核心技术群的科技产业园,培育孵化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成果自主协议定价,自主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加入,促进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是将“透明海洋”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2.0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推动海洋环境大数据和智能超算融合,结合超算中心建设,围绕超高精度海洋系统模拟对超算的具体需求,加快建立完善海洋预测预报系统,服务气象预报、浒苔治理、航道安全等海洋经济发展,引领支撑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文化强省发展。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大众日报记者: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和首个重大工程,请介绍下这一工程对促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潘克厚:

  首先感谢您对“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关注和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中国海洋大学等5家驻鲁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发起筹建。2013年12月科技部回复省政府同意将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深化科技体制的试点工作,先行先试。2015年6月科技部批准为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式运行,是我国唯一的试点国家实验室。承担实施“透明海洋”专项促进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稳定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确定了将“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和首批启动的重大科技专项,以“透明海洋”重大任务为牵引,通过人员双聘制、知识产权共有等“形散神不散”的机制设计,汇聚整合相关学科优势力量,服务国家战略,初步解决了创新资源重复、分散、封闭的问题。 
  二是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统筹国内外优势创新力量,突破了一批海洋观测与探测关键技术瓶颈,率先掌握能形成先发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打造透明海洋观测平台,确保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领域技术领先、自主、可控,推动海洋领域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环境保障。 
  三是在“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牵引带动下,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设立“海上丝路”国际合作专项,在“海上丝路”周边国家合作建立观测台站,重点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关键海域,开展固定断面调查,形成系统调查数据;在澳大利亚建设国际南大洋研究中心,汇聚全球力量实施“透明南大洋”和“透明印度洋”。推动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峰会例会化,设立“全球海洋观测合作战略联盟”议题,发起“海上丝路”等国际海洋大科学计划,逐步确立在全球海洋科技发展的核心地位。 
  四是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汇聚国家驻鲁和地方涉海院、校、所等各方科研力量,形成科研合力,开展协同攻关,通过组织实施“透明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了海洋协同创新模式。不同海洋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合力办大事。2017年,组织实施了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南海深潜科考任务和大规模的多学科立体组网观测,是国内海洋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有力示范,为预测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依托“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创新、开放性科学研究、凝聚海内外高层科研人才、催生科研成果、促进转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不断创新,锻炼了队伍,凝聚了力量,为今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经验。

科技日报记者: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对改善民生能起到什么作用?



陈显尧:

  感谢您对“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的关注和支持。“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开展海洋科技基础性、公益性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突破,致力于解决影响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 
  比如,近年来,由大型绿藻浒苔形成的绿潮在南黄海连年暴发,长达10年之久,对山东、江苏沿岸的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社会关注度极高。每年夏季,受绿潮影响的地区,政府部门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沿海一线绿藻进行收集、打捞和处理。“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构建了渤黄东海高分辨率精细化短期预报系统。该系统综合了前期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浒苔研究方面的积累,结合专项实施以来获取得我国近海的观测及卫星遥感数据,自2016年起对我国近海的海洋环境进行短期预报。该系统的重要创新功能是根据卫星遥感反演的浒苔生物量和其他观测数据,建立了浒苔漂移的短期预报,可以实现对一周内浒苔的漂移路径及覆盖范围的定量预报。2016年,应用该系统获得的预报结果,多次与实测对比显示该系统的预报结果精度较高,成为青岛市政府应对浒苔灾害的重要参考。2017年该系统进一步应用到黄海浒苔的预警预测中,基于系统预报的浒苔漂移路径及覆盖范围影响,有关单位向青岛市政府提出在浒苔漂移过程中对关键区域进行先期打捞拦截,减缓了浒苔大范围侵入青岛沿海,从而降低了灾害损害强度,保证了沿海居民生产生活安全,促进沿海社会可持续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才提到刘家义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作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对“透明海洋”工程作了相关部署,请问“透明海洋”工程将会在哪些方面能有效促进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



孙高祚:

  感谢您对“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和山东海洋科技的关注与支持。山东是一个海洋大省,海岸线长达3345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实力国内领先,海洋是山东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山东海洋科技工作必须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供给侧改革的“牛鼻子”。组织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就是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到工程化开发的海洋科技创新链,通过源源不断的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不断增加我省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支撑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展开来说,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为山东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战略支撑。首先是“透明海洋”可以及时反映近海以及远洋海洋资源开发状况和开发潜力信息,为实现海水养殖、远洋渔业等合理有序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其次“透明海洋”可以及时提供海洋的环境和气候信息,为港口运输、海上捕捞、海上油气开发等作业活动提供安全生产保障。此外,“透明海洋”可以通过对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的综合运用,对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二是“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产生新技术、形成新动能,将会带动我省海洋观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产业转型升级。以海洋观测装备产业为例,山东省在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研发中具有天然优势,既有众多海洋高校、科研机构作为观测仪器的使用方,又有一批国内研发领先的观测技术装备研发机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实施以来,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成果,初步具备了关键海洋观测传感器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下一步我们要依托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突破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海洋观测装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一批高技术中小企业,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 
  三是“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促进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了海洋大数据、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目前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已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和浪潮集团等单位组建了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对海量、多源、异构的海洋调查大数据、观测大数据、计算大数据和网络大数据进行快速及时地分析处理,逐步完善实现面向个性化服务的海洋大数据系列产品,支撑海洋大数据服务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将对促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产业价值。 
  为加快“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和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已形成有关规划方案,在青岛蓝色硅谷筹划建设海洋大数据产业园、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加速形成以海洋信息、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高端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支撑经济全面创新发展。

山东科技报记者: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是一项综合科学工程,需要依托大科学装置,汇聚多家创新力量开展协同攻关,能否简要介绍下相关情况?

潘克厚: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以来,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统筹国内外优势创新力量,将“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作为重大战略任务部署,构建了多个公共科研平台。 
  一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并执行多次如“万米深海行动计划”“蛟龙号共享潜次”等多项共享任务,全力推进全球第三艘大洋钻探船建设,促进人类深海认知进 程; 
  二是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同时还积极争取E级超算建设,并充分发挥大科学平台优势,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浪潮集团、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教育网等多家单位,通过各领域协同创新,将使超级计算技术迈向历史的新纪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为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 
  三是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高度重视与海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强强联合澳大利亚、美国等海洋强国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综合海外研究中心,开展协同攻关。并以观测探测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为重点,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系统,发展水下环境信息精细化预报体系,助力实现关键海区环境信息透明化。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会后联系省科技厅海洋科技处副调研员罗志全。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