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12月26日文化部举行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专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7-12-29 08:53:02  |  来源:文化部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1.jpg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持人 喻剑南:

各位亲爱的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从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经过2年来的努力,目前普查数据已全部入库,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今天我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就要发布普查成果。 

发布会开始之前,大家看到循环播放的小视频叫“我爱我的家乡戏,跟我一起来演绎”影像征集活动宣传片。该活动由中国艺术头条、CCTV文化十分、腾讯视频共同主办,目的是用当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大家关注自己的家乡戏,为自己的家乡戏代言一起,加入到推广戏曲的行列中来。影像征集时间是2017年12月26日到2018年1月26日。欢迎媒体朋友们对这项活动多多关注和报道!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参加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副司长明文军同志;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同志;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主任饶文富同志;副主任王晓珊同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同志。下面请明文军同志介绍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的成果。

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副司长 明文军: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文件的要求,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此项工作报经国家统计局备案同意,由文化部负责组织开展。经过2年的努力,目前普查数据已全部入库,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下面,我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这次普查的基本情况和普查的成果。 

一、前期准备工作

(一)成立普查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文化部党组高度重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专门成立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同志担任组长,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同志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秘书组(设在文化部艺术司),在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成立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均成立了省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二)制定普查标准

以《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为基本参照,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为剧种认定依据,以国家统计局《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国统制〔2011〕102号)为报表统计依据,制定本次普查的剧种标准、分类标准、数据标准、图片标准、统计标准等。全国统一普查标准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

(三)确定普查内容和普查表格

设计普查数据表,获得国家统计局备案文号(国统办函〔2015〕365号),2015年12月正式向全国发布。本次普查数据为分省编制,按剧种综合立卷。全套表格由《戏曲剧种数据表》《演出团体数据表》《人才情况数据表》等13个分表组成。在此基础上,还编写填表说明,并发布了普查样本(福建省),当时普查样本发布的是福建省。 

(四)制定普查工作规程及工作标准

普查工作规程分五个部分,分别为:基本工作、信息采集与数据著录、数据审核、普查验收与成果上报、数据储存与资料归档。普查工作标准分三个部分,分别为:信息登记著录规范、图像信息采集规范、普查成果规范体例。 

(五)搭建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

开发建设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用于普查基础数据的录入、报送、审核、管理、查询检索等,以便统计分析我国各地区戏曲剧种数量、演出团体分布现状等。 

二、普查工作简要过程

(一)文化部统一部署

雒树刚部长十分重视普查工作并提出明确要求,董伟副部长多次调研普查工作,并做出具体指导。全国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处于2015年11月召开"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培训暨动员会",向全国发布普查流程、普查标准、普查表格;于2016年7月召开"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培训会",对各省级普查机构普查人员进行数据著录、校对、审核等基本应用技能培训。

(二)全国普查办统筹协调

全国普查办赴全国各省区市开展普查动员、普查培训工作,指导普查表格填报、平台数据著录等。此外,还通过普查QQ群、微信群、专用邮箱等交流平台协调、组织、督促、指导各地开展普查工作,编辑《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简报》19期,及时沟通普查动态、交流工作经验。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审核论证

组建58名戏曲研究、数据统计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拟定、编写审核流程和审核标准,并启动国家权限数据审核。专家咨询委员会于2017年5月、6月两次召开增补剧种论证会,对部分省区市申报的增补剧种进行甄别论证,确保统计数据科学、准确。截止2017年6月30日,完成全国普查基础数据复核工作,所有数据正式入库。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平台共收入表格111406份、图片46555张。 

三、全国戏曲剧种基础数据

(一)剧种数量

依据普查统计结果,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各省(区、市)现有剧种数量如下:

北京8个、天津5个、河北36个、山西38个、内蒙古14个、辽宁6个、吉林8个、黑龙江5个、上海9个、江苏20个、浙江16个、安徽31个、福建23个、江西26个、山东28个、河南25个、湖北26个、湖南20个、广东16个、广西21个、海南3个、重庆6个、四川11个 、贵州10个、云南18个、西藏6个、陕西26个、甘肃13个、青海7个、宁夏7个、新疆6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

(二)剧种所属剧团情况

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其中国办团体1524个、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目前,共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共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 [12-26 10:18] 

(三)剧种增减情况

1.《中国戏曲志》未收入,但增补至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17个,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曾经流行,后一度衰微,现重新恢复的剧种有1个:蛤蟆嗡。

第二种类型:因地域及声腔音乐形态的差异,从原有剧种中分立而出,作为独立剧种的有4个:怀安软秧歌、弦子腔、沙东落子、扽腔。

第三种类型:在编撰《中国戏曲志》时未曾发现、或被遗漏的剧种有8个:武安傩戏、鹧鸪戏、啀戏、仫佬剧、果洛马背藏戏、玉树格萨尔藏戏、巴贡戏、夏尔巴玛尼戏。

第四种类型:经由曲艺发展衍变而成或由多个小戏融合发展而成的剧种有4个:郧剧、漫瀚剧、紫阳民歌剧、高跷竹马戏。

2.曾收入《中国戏曲志》,但未收入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60个,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便已消亡,却被收入戏曲志的剧种有19个,分别为:淮红戏、丁丁腔、天津曲艺剧、文明戏、南方歌剧、山东乱弹、朱春、清戏、昆弋、满族八角鼓戏、京腔、陕西赛戏、西府秦腔、闽南四平戏、队戏、芮城拉呼戏、雁北弦子腔、万荣清戏、翼城目连戏。这些剧种在修志时早已消亡数十年不等,仅为说明或描述该省戏曲发展历史,得以在志书中记录或开设条目。

第二种类型:无任何演出团体,无艺人或有个别艺人,且无传承、无演出活动的剧种有24个,分别为:高淳阳腔目连戏、小落子、碰板调、二呼噜、南词调、渔家乐、维吾尔剧、吉安戏、瑞河戏、抚河戏、景德镇采茶戏、临高人偶戏、贵州梆子、固原曲子、隆德曲子、中卫秧歌、盐池曲子、银川曲子、安徽端公戏、四川土戏、翼城秧歌、平陆花鼓戏、夏县弦儿戏、夏县蛤蟆嗡。

第三种类型:无任何演出团体,仅存数名艺人,有传承、偶有演出活动,未完全消亡的剧种有17个,分别为:湖调、瑞河采茶戏、贵儿戏、粤西白戏、海陆丰竹马戏、罗子戏、松阳高腔、醒感戏、诸暨乱弹、浙江目连戏、浙江傩戏、词明戏、泽州秧歌、介休干调秧歌、黄骅渔鼓戏、西路评剧、凌源影调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5年8月31日。因此,今天发布的普查成果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数据,反映的是这个日期前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从2015年8月31日到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可能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及时跟进。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今后,我们还将不定期组织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通过普查,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实现文化行政部门对各地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更好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谢谢大家。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持人 喻剑南:

谢谢明司长。相信通过明司长的介绍,大家对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的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有了深入了解。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我们的发布人将就各位所提问题回应和交流。依照惯例,请各位记者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单位。谢谢大家。

记者:

我们知道,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无论是戏曲表演艺术家还是专家学者,对戏曲剧种的认定都没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请问王馗所长,本次普查"剧种"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王馗:

剧种,是中国戏曲在艺术创造和历史传承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品种。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戏剧样式中,汉族的戏曲艺术在各地形成了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剧种形态,并以其成熟的分类特点和艺术构成,影响了少数民族剧种的认定。然而,遗憾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至今的60多年中,戏曲剧种的认定始终没有一个明确且相对科学的认定标准。在60多年的戏曲剧种研究中,学者专家心里都存在一个对剧种大致认定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没有公布于众,因此是隐形与小众的,或者说只是部分学者的心照不宣。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及当代戏剧创新发展的不断推进,剧种标准在实际认定工作中渐趋混乱,给当前的遗产保护与剧目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在当代,制定剧种认定标准已经刻不容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014年6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邀请各省及一些地级市的艺术研究机构的戏曲学者,对剧种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参照中国戏曲在剧种认定的历史经验,几经讨论与修订,确定为以下标准,本次普查采用的即是此标准:

1.具有"以歌舞演故事"这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

2.舞台语言采用本民族和本地方言或本地官话;

3.在声腔音乐和伴奏形式上具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

4.在表演上分行当或形成角色类型,具有相对成熟的表演形态和技术规范;

5.服装、扮相、道具具有历史形成的规制;

6.创作和演出了一定数量的保留剧目;

7.有本地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和演职人员,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机制,在本地区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8.剧种名称具有某一地区的广泛群众基础,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认同。 

记者:

在刚才发布中,我注意到本次普查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请问饶文富主任,这个委员会是如何组成的?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主任 饶文富:

本次普查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是由戏曲史、剧种史、当代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院团、统计学等多方面的著名专家组成,共58位。在普查工作筹备、数据平台建设、剧种论证、数据审核、数据统计等不同阶段,专家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8位专家中,有30位、超过50%的专家曾经参加过《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他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学养和经验为本次普查工作提供了学术保障,而《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也是本次普查重要的参照依据。 

记者:

我是中国文化报的记者,我想问吕司一个问题。刚才发布中提到,在福建成立了普查工作办公室,我想问为什么把普查的具体实施工作放在福建?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吕育忠:

戏曲普查是一个国家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说,第一次做这个事情。刚才这位记者提的问题非常好,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国家工程交给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我想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福建地方戏的传承和发展高度重视,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在福建建立四个中心:地方戏曲剧目创作中心、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中心、地方戏曲艺术传播普查中心、地方戏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以及要建地方戏曲艺术生态保护区,力争要在全国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二,福建是戏曲大省,剧种形态非常多样,历史悠久,底蕴也非常深厚。大家都知道,闽剧、高甲戏、梨园戏、莆田戏都是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而且这几大剧种在全国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效应作用,另外,地方戏曲普查工作方法非常注重田野调查,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导下长期致力于地方戏曲普查工作,而且工作非常有成效,他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起了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一套办法。刚才发布时所说,我们有107个剧种只有民间班社或者民营团体支撑,其中70个剧种只有民间班社,民间调查这块如果做的不扎实,可能就会对本次的普查工作出现遗漏或者发生其它情况,所以,我们这次非常看中福建艺术研究院在普查中积累起的经验。

第三,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有一支敬业而且在戏曲研究领域非常注重潜心研究的一只专业队伍,比如以王评章老师为代表的,包括王晓珊,包括艺术研究院院长饶文富,这支队伍非常可爱,两年普查工作中,整个戏曲研究所全部力量投入到普查工作当中,因为普查工作量非常大,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普查工作中来,是一支战斗力超强、能力也超强的队伍。

第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确定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来承担这个任务之前,我们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所长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交流,王馗所长非常支持我们这个决定,他带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专家团队对本次工作做了智力支撑,每到重要的关节都少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队伍参加的影子,我们58个核心的专业的团队大都是《戏曲志》和《中国戏曲志》的参与者,使这次普查和过去的普查起到连续作用,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尽管普查工作是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功不可没。 

记者:

中国艺术报记者提问。请问王晓珊副主任,可以看出,这次普查从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此次普查历时2年,与以往开展的全国性戏曲剧种普查有什么不同?普查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副主任 王晓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和国办戏曲政策支持下,戏曲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日益完善,形成了戏剧创作日益活跃、演出市场不断升温的生动局面,从中央到地方,中宣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等各种形式的戏曲展演、会演活动接连举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在国家和各省区市举办的各种艺术节庆和展演展示活动中,有大型剧目立上舞台演出的剧种有近80个,一些之前不太活跃的剧种也得以亮相展示。 

本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发文、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性戏曲剧种普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省各级普查机构齐心协力,形成全国一盘棋,使得普查工作能有序、保质、按期完成。比如甘肃平凉市文化局的副局长很熟悉当地戏曲发展情况,下基层参与数据采集工作,亲自来普查办交表格,以便及时修改缺漏。

和之前我国各部门、单位组织的历次戏曲调查相比,本次普查在广度、深度、规范性、科学性等方面有更大突破。例如普查对象从戏曲剧种延伸到皮影戏和木偶戏;演出团体方面,除了国办剧团外,本次普查也掌握了大量民营剧团、民间班社的丰富信息;人才情况方面,本次普查也关注民间艺人(含传承人、代表性艺人)。本次普查在过去因为条件限制未能调查到的地方,有了新的发现。例如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有个紧邻尼泊尔的陈塘镇,那里流行一种夏尔巴人的传统戏曲,夏尔巴玛尼戏。

两年里我们遇到的一个主要困难是戏曲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与这样一个国家统计局备案的大型统计应有的规范性、科学性达成统一。因为戏曲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剧种的形成、流播、发展、衰亡很难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所以对全国戏曲剧种进行全面的梳理、认定、归流,是最耗费心力的部分。本次普查既强调标准与规范,也尊重约定俗成,尊重地域性和历史性。 

此外是演出团体尤其是一些民营剧团、民间班社和木偶戏、皮影戏班社,流动性很大,人员变动频繁,普查员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现状。比如在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艺人分散且许多不识汉语,普查员都是一边翻译一边帮忙填写表格,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记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这个问题是问明司的,明司长提到本次普查实现了文化部门对戏曲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促进戏曲艺术发展。请问,未来文化部对于扶持地方戏曲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副司长 明文军:

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戏曲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次普查,为传承和发展戏曲摸清了家底、掌握了情况,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普查基础数据,加强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贴近时代推出优秀剧目,推动戏曲走向民间服务群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进一步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一是落实国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戏曲政策落实情况督查,督促地方切实承担起保护传承地方戏曲的主体责任,将国办发〔2015〕52号等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继续实施“戏剧振兴工程”和“剧本扶持工程”。在“剧本扶持工程”“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等项目中,通过扶持剧本创作和青年演员,加大对生存状况较差的剧种所在院团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

三是继续举办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重点吸纳仅有一个国办团体(含改制转企团体)支撑的戏曲剧种所属院团(“天下第一团”)参加,并给予经费支持。在摸底“天下第一团”创作演出现状的基础上,分区域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调动院团创作生产积极性,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对“天下第一团”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主持人 喻剑南: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踊跃提问,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一年来对文化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岁末之际,恭祝大家新年愉快,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们来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