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明: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
根据省“两会”安排,我们今天召开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也是省“两会”的最后一场,发布的主题是:“湖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两会”开幕以来,超良书记、晓东省长在参加荆州、林区等代表团审议时反复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期,要做好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过节。
针对“两会”代表、委员对民生的热议和记者朋友的关注,我们今天高兴地请来了省直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请他们介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是: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公务员局党组书记肖菊华同志;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陶宏同志;
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雷文洁同志;
省政协委员,省卫计委党组书记张晋同志;
省住建厅副巡视员胡贵玉同志。
张海明:
下面,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肖菊华同志介绍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肖菊华: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人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社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围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根据安排,我重点就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做个简要介绍。
一、就业局势保持稳中向好,越来越多的人有更稳定的工作
省委、省政府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两手抓”,就业和创业“两促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和更加有效的就业公共服务,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深化、劳动力总量保持高位的态势下,实现了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结构持续优化。过去5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跨80万、90万人台阶,累计新增就业432万人,2017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9%,保持在低位运行。
一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稳住了就业岗位。在全国率先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5年来,向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发放补贴47.5亿元,稳定岗位940万个(次);2016、2017年降低社保费率,共减轻企业负担100.41亿元,支持企业用工;妥善做好钢铁、煤炭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实施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服务了职工稳定就业和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中,扩大了青年就业。湖北每年高校毕业生达40多万人,我们坚持促进就业和集聚人才并举,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我选湖北”计划,全省各地大规模开展进高校推介活动,赴省内外招才引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服务,2017年吸引37.8万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35.1万大学生在鄂实习实训,更多的大学生选择留在湖北就业创业,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推进了创业带就业。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降低贷款申请门槛,给予创业者项目资助,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全力打造“创业湖北”。5年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万笔、193亿元,安排1.3亿元扶持3544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连续举办5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扶持1万个“农家乐”创业经营户,更多人在创业中成就梦想,为扩大就业注入了新动力。
四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帮扶了弱势群体就业。坚持“就业一人,脱贫一户”,2017年,组织14.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帮助15.85万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年年开展“春风行动”,服务外出务工和在家门口就业。持续开展“我为农民工办实事”活动,仅2017年,就统筹23个系统部门为农民工办了52件实事。5年来,全省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61亿元、社保补贴59亿元,帮助78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017年,国务院通报表扬了5个就业创业工作先进省份,湖北是其一,获得了7亿元就业资金奖励。
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基本建立,越来越多的人有更可靠的保障
坚持兜底线、补短板、追水平、建机制,实现了制度从无到有、覆盖面从窄到宽、待遇从低到中、服务从粗到优的转变。
一是社保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进展,政策框架全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基本落地,破除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养老“双轨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整合,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医保待遇。城乡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在全国首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二是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人人享有社保迈出坚实步伐。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同舟计划”,着力推进制度全覆盖迈向法定人员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实现,123万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截至2017年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30.6万人、5622.16万人、561.31万人、656.62万人、522.13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1亿人次,社保由主要面向职工、面向城市,扩大到城乡、覆盖到居民。
三是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更多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3年连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55元/月提高至80元/月。居民医保财政年人均补助标准由2013年的280元提高到2017年的450元,门诊特殊慢性病基准病种保障范围扩大到14大类,40个高值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工伤职工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调整机制。
四是社保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托底作用进一步发挥。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由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对6类特困群体全额资助参加居民医保,贫困大病患者住院政策范围内基本医保加大病保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5万元以上。2017年,为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64.1亿元。
五是社保经办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启动实施“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全省4607万人持有社会保障卡,全国首张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在武汉发放,功能应用进一步得到拓展。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全省所有市县和118家医院接入国家结算平台,群众异地就医更加方便。
张海明:
谢谢肖部长。
下面,请省教育厅陶宏厅长介绍教育方面的情况。
陶宏:
记者朋友们:
感谢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共同努力,我省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下面,我简要介绍有关情况:
一、学前教育方面。努力扩大资源供给。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立项建设农村公办园3600余所,实现每个乡镇一所公办园全覆盖,增加学额54万个;安排专项资金,对8900多所(次)普惠性幼儿园进行奖补。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7.4%,比5年前增长30多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加强办园行为监督管理。出台了幼儿园办园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办园审批、招生收费、保教行为、作息安排等各环节进行规范,健全并严格执行登记注册、年度检查、水平评定等管理制度。加强保障机制建设。2017年出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500元的标准安排公用经费。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在17所院校开展试点,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补充力度。
二、义务教育方面。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五年来,累计筹集资金211亿元,新建或改(扩)建农村薄弱学校校舍2100多万平方米,新建宿舍220余万平方米,农村学校“大通铺”和露天进餐现象基本消除。93%的中小学实现宽带网络接入,9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城乡、校际办学差距不断缩小。努力提高师资水平。五年共公开招录大学本科毕业生4.4万人,充实到农村学校第一线,占教师总量的15%。每年培训农村教师10万人次,完成农村教师五年轮训任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发展。推进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去年,全省112个县(市、区)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国家级督导评估认定,这是继2007年实现“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之后,我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三、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提高普及水平。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2.4%,比5年前增加了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5.9个百分点。加强农村高中建设。统筹投入资金7.1亿元,改善96所农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分别制定实施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去年普通高中事业费80.6亿元,中职生均经费超过1.5万元。加快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职教学生升学机会,2017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比例超过30%。
四、高等教育方面。努力提高发展质量。12所高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数量居全国第1。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湖北高校获奖总数全国第1。2017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2.48%,努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2%,比5年前提高20多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15.5个百分点。努力增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有7所高校、29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分居全国第5、第4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湖北进入前70%和A类学科数均居全国第4位。提高农村孩子上高水平大学的机会。大力实施面向农村及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农村学生高校一本录取率由2012年的5.79%提高到2017年的12.24%。
五、学生资助方面。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11.15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16.25万人次,连续5年获得中央以奖代补资金全国第1。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在贫困地区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受益学生100多万;每年妥善安排50多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设2176个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启动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推动学前教育健康、普惠发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多元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融合、融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特色、一流发展,努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张海明:
谢谢陶厅长。
下面,请省文化厅雷文洁厅长介绍文化方面的情况。
雷文洁: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两会”召开的重要时刻,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文化厅,向大家简要介绍我省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建设的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如果说衣食住行是基本民生,那么文化就是新时代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民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文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将文化小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蒋超良书记在省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王晓东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部署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进荆楚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任务。保障文化民生是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程和基本要求,文化强省是文化民生的战略保障。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全省文化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一)以“文化小康”推进“全面小康”。没有文化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省委、省政府紧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战略高度精心谋划全省文化小康建设,把文化小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以长远、发展眼光设计文化小康建设内容,以全面、系统的思维规划文化小康的建设路径,围绕文化小康的五大核心指标分解目标任务,做到一年一考核,一年一通报,与2013年相比,全省文化小康指数由79.71%上升到2016年的83.7%。
(二)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提质增效的基本原则,以人民群众需要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并全面推动标准落地实施,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加快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注重保护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全省共投入200多亿元,新建、改建了200多个文化场馆和1万多个基层文体广场,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省90%以上的县级两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80%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县级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实现全覆盖。我省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水平达到中部领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三)以“艺术精品”引领“群众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的思想,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繁荣文艺创作。近年来,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艺术精品创作的政策措施,承办一系列国家级艺术盛会,举办一系列省级文化活动,推出了100多部优秀文艺作品,如京剧《在路上》、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话剧《天上草原》等一批精品力作。其中,京剧《在路上》荣登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观看。同时,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满足了人民群众喜欢看戏、看好戏的文化需求。每年组织开展“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群众广场舞展演、长江读书节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四)以“保护传承”推动“转化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着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发挥湖北文物资源优势,逐步建立了有效传承、惠及当代的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唐崖土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推进“万里茶道”保护与申遗,推动楚纪南城等9处大遗址和荆州片区纳入国家保护“十三五”规划,熊家冢、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牵头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争取设立了国家级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和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在2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设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大格局;支持代表性项目入住各类非遗传承园,将非遗展示与居民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五)以“双侧发力”带动“产业振兴”。着力抓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从文化供给侧和文化需求侧同时发力,一手抓文化市场主体壮大,培育建立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9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70余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努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同时,一手抓文化消费能力提升,争取武汉市、宜昌市作为全国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探索扩大居民文化消费的途径,我省文化消费水平呈快速增长态势。
通过以上举措,我省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具体成效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全省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整体水平优于、高于中部六省,大部分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随着文化民生的有效保障和进一步改善,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湖北大学文明城市发展研究院,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围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道德建设、文明风尚、人文关怀、社会治理等内容,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群众满意度进行了测评,测评满意率分别为86%和94%,呈不断提升趋势。
(三)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文艺精品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优秀剧目入选中国艺术节、京剧节、歌剧节等国家艺术平台的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前列,“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中宣部、文化部肯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工作被文化部誉为“湖北样本”。文化发展指数中,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消费、境内文化传播等指数,均位于全国前10位。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这次“两会”精神,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一)更大力度抓改革增活力。从思想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在文化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二)更大力度抓投入增供给。在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引导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扩大文化建设主体,促进文化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三)更大力度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补齐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这块短板;主动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实施“互联网+”“文化+”战略,不断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补齐文化产业发展这块短板。
(四)更大力度抓人才强队伍。重点抓好高水平专业人才和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领军人才不足和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缺乏的问题。
(五)更大力度抓管理提效能。完善文化法律和政策体系,强化文化工作目标的考核评估,促进文化发展质量和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海明:
谢谢雷厅长。
下面,请省卫计委张晋书记介绍医疗方面的情况。
张晋:
尊敬的主持人,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记者长期以来对我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过去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确立了健康湖北建设战略,推出了一系列卫生计生重大政策举措,办成了一批惠及民生健康福祉的大事,全省人民健康和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012年的4.1张提高到2017年的6.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77人提高到2.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88人提高到3.13人,夯实了保障人民健康坚实基础。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稳步提升,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的75岁提高到目前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12年的13.40/10万降为2017年的9.76/10万,婴儿死亡率从8.82‰降为5.43‰,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中部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是“两控三改”探索成效彰显。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痛点问题。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通过分级量化标准、分类公示、督导巡查、约谈问责、规范诊疗行为、推广大数据监控和智能化监管等手段,综合施策、挥刀向内,全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降至10%左右。严控药品虚高价格。改革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变“招标准入”为“采购准入”,落实带量采购,推行采购“两票制”,药价降幅达25%左右。改革基本医疗服务模式。试点推进,采取制定基本技术、基本药物、基本设备配备标准,实施按病种付费,严格临床路径管理等措施,试点地区基本医疗病种覆盖了90%的常见病、多发病,住院患者人均自付费用降到20%以内。改革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推广黄陂经验、扩大试点范围,落实医防结合,加强健康高危因素干预,实施慢病综合管理,推行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试点地区人均住院费用下降3.2%,高血压、糖尿病的费用分别下降16.3%、17.7%。改革诊疗服务协作体系。全面推广枝江医共体建设、当阳互联网+分级诊疗经验,推动医共体内人才、资源柔性流动,提高基层首诊能力,实施医保资金结余留用、自主分配政策,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二是健康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落实分类救治,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力阻“病根”变“穷根”。在全国率先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四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取消住院起付线,政策范围内医保报销比例提高20%;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5000元以下,报销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各县市区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省共计救治9种大病患者14849人,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达到85%,重病患者报销比例提高到90%,年度个人自负不超过5000元。普遍落实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便民惠民服务。2017年,全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较2016年减少29.33%,较2015年减少41.29%。同时,我们建立健全了武陵山区对口帮扶机制、组织22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四大片区县医院,实施妇女儿童健康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贫困地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深化医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以药补医”旧机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发展医疗集团、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医联体形式,以基层为重点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首诊能力,全省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85%左右;鼓励支持社会办医,民营医院的数量占比超过55%,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建立起了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等接序保障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实现了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深化了支付方式改革,确定了100个单病种付费标准,明确了医保资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细化政策,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短缺药品监测系统,着力解决低价药、孤儿药、儿童药等临床易短缺药品的供应保障问题。目前我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30%左右,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四是生育政策调整效应持续释放。实现了从“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的历史性转折,2017年全省出生人口77.78万人,其中二孩出生38.76万人,占比49.8%。着力推进“人文计生、服务计生、法治计生、智慧计生”建设。全面推开基本生育免费服务,2017年共为孕产妇和儿童提供基本生育全程免费服务250多万人次,对符合政策的住院分娩对象给予1000-3000元的生育补助,2017年为50多万生育对象落实补助资金近4亿元;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全省所有高铁、机场均建立了母婴室,其他公共场所母婴室设施比例达到50%以上;全面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全面取消二孩生育审批,全面取消纸制婚育证明,全面推行网上办事和承诺制,全面取消各项前置条件,将户口登记与计划生育彻底脱钩。
五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坚持预防为主,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9类41项拓展到14类48项,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升。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全省无聚集性病例发生;加强流感病例监测、健康知识宣传、推广疫苗接种、增强儿科诊疗力量、强化重症病例救治等措施,我省流感流行水平总体在预期范围内;推行艾滋病“四免一关怀”策略,全省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落实血吸虫病传染源管控关键措施、综合治理阻断措施和血防基础措施,五年共免费救治晚血病人2.5万人,疫情危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基本建成水陆空一体化卫生应急体系,圆满完成“东方之星”客轮翻沉、98+洪涝灾害防病救灾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任务,保证了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是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连续三年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出预约诊疗等30多项便民惠民措施,着力解决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五年来,投入近20亿元建设全省乡镇卫生院,实现了全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基层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施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人才培养,陈孝平、马丁教授相继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省器官移植、妇产科等诊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开展全科(助理)医生规范化培训、乡镇卫生院特岗津贴和大学生招聘项目、大专层次乡村医生免费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卫生与健康需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地维护人民健康,写好健康中国·湖北篇,为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筑牢健康之基。
谢谢大家。
张海明:
谢谢张书记。
下面,请省住建厅胡贵玉副巡视员介绍住房方面的情况。
胡贵玉: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08年以来,我省将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惠民生、稳增长、促发展的重大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2013-2017年底,全省累计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05万套,有效改善了全省约60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住房保障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由2012年底的12.69%上升到现在的22.52%。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4万户。
2017年国家下达我省各类棚改开工目标任务41.17万套。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棚改开工率100.2%;棚户区住房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成32.7499万套(户),其中:棚户区住房改造基本建成29.942万套(户)、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成2.7646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61.27%、164.1%、133.7%。2013年底前政府投资公租房建设33.30万套,已分配31.48万套,分配比例为94.54%,超年度目标4.54个百分点;2014年政府投资公租房建设4.75万套,已分配4.39万套,分配比例为92.5%,超年度目标7.5个百分点。农村危房改造开工8.01万户已经全部完成。主要做法:
一、压实领导责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超良书记、晓东省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曹广晶副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按照“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地也相继成立了以市(州)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落实,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全力配合,协同推进。
二、加强资金保障。针对保障房资金紧缺难题,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017年共计争取棚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2.6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1.08亿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61.52亿元)。另一方面我省主动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积极协调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开辟棚改融资绿色通道,加大与地方政府工作对接力度。分别于6月、9月和11月召开全省棚改融资工作座谈会、培训会及融资工作对接会,分析解决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2017年1-10月,国开行新增授信资金939亿元,发放560亿元,均位居全国第1位。省农发行评审贷款金额298.28亿元,发放217.98亿元,分别位列全国第3和第4位。
三、严格监督检查。一是强化责任传导。2017年继续将住房保障目标任务纳入对市州党政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二是狠抓项目落地。督促各地将41.17万套棚改目标任务分解到全省799个项目中,建立项目台帐,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多项举措督办。通过会议督办、通报督办、向政府发函督办、开展驻点巡查督办等多形式督办,实行痕迹管理。去年以来,省住建厅共进行会议督办7次,现场督办19次、制发督办函8份,情况通报9期。8月底,召开了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电视电话会议,会上通报全省进展情况,部分市州作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曹广晶副省长作了讲话。9月中旬和11月8日,省政府先后两次对督查排名靠后市州进行了约谈,效果明显。
2018年,我省计划新开工棚户区住房改造24.14万套(户),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我们将认真总结2017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同时加大工作力度,狠抓目标任务分解落地,细化项目清单,落实台账管理制度,督促抓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部落实到项目,按时开工。
张海明:
谢谢胡贵玉副巡视员。
刚才,五位嘉宾结合各部门的职能,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成效。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就关心的问题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就业、社保都是群众十分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湖北就业提升计划”和“湖北社保共享计划”,请问今年有哪些打算和举措?
肖菊华:
“湖北就业提升计划”和“湖北社保共享计划”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之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之策,是人社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之责,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两大计划为牵引,把工作做实做好,落实落地。
(一)实施“湖北就业提升计划”,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湖北就业提升计划”是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求,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更积极的政策、更有效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就业规模更大、就业质量更高、就业结构更优。重点提高“四个比重”:
一是提高大学生在我省就业的比重。深入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做实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校园推介、创业大赛、基层就业项目,提高大学生最终在湖北就业创业的比重。今年在鄂实习实训大学生达到40万人、就业创业达到35万人。
二是提高创业带就业的比重。持续推进各类群体创业,重点促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建立“平等受惠、差别帮扶”的政策体系,打造全省就业创业新的增长极。
三是提高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比重。进一步细化实化优化扶持政策,打造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业示范园区和领军企业,继续办好2018湖北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博览会,搭建招才引智、政策宣传、交流展示三个平台。
四是提高技能就业的比重。全面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首届“湖北工匠”表彰奖励,加大技能补贴发放力度,加大就业扶贫中的技能扶贫力度,为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把社保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
“湖北社保共享计划”是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社保领域推出若干办实事项目,每年一版,让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湖北社保共享计划”2018版将重点办好10件实事。
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3.将治疗肺癌、白血病等重特大疾病的部分特殊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将治疗小儿苯丙酮尿症的特殊食品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4.对符合条件的精准扶贫对象住院发生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基本医保加大病保险平均报销比例较2015年提高20%。
5.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最低工资标准的70%提高至85%。
6.发放稳岗补贴10亿元,实现符合条件的地方和符合申领条件的企业全覆盖。
7.将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的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
8.全省每个县(市、区)确保至少有1家医疗机构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重点解决农民工和“双创”人员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问题。
9.实现社保参保人员缴费证明网上开具、待遇领取资格网上认证,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网上测算。
10.开设社保卡综合服务窗口,缩短领卡、换卡时间,加快第三代社保卡发放,让社保卡办理更方便、更好用。
谢谢大家!
湖北日报网记者:
王晓东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讲到这里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说明广大代表对政府的这一承诺是欢迎的,也是充满期待的。您刚才在发布的时候也提到了学生资助。能否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目前我省学生资助工作情况?为了实现政府的承诺,未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陶宏: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学生资助是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学生资助取得重大进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坚强保障,有力维护和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是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过去五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我省相继出台了17项新的资助政策。将学生资助范围扩大到学前教育、研究生教育;为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提高中职、高中、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标准,不断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
二是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五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资助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全省学生资助资金达到40亿元,资助学生165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23万人次。
三是学生资助内涵不断丰富。五年来,我省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资助理念上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在政策功能上形成了助困、奖优和引导相结合的政策架构;在资助方式上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实施隐性资助,保护受助学生尊严,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
根据《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按照“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的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实履行政策承诺。
一是在完善政策在下功夫。2018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对家庭困难无法按时偿还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实施还款救助,对高校毕业生赴艰苦地区基层就业的进行全额学费补偿。
二是在精准资助上下功夫。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探索建立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资助标准,根据不同对象的受助需求进行精准帮扶,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和资金发放精准。
三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推进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监管责任、资助程序、资金管理、信息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资助管理水平。
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好地成长成才,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香港商报记者:
乡村振兴战略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文化民生,那么我想请问一下文化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作用?
雷文洁: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你提的问题很好,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正在重点研究思考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我国新时代的新任务、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说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含产业振兴,还包含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出“重拳”,更要在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因此,文化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主动作为,并且大有可为。
不容否认,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仅体现在乡村居民收入差距上,更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上。把乡村文化振兴行动与乡村经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施,这不仅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城乡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反过来发展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暨农村工作会议之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蒋超良书记、王晓东省长、陈一新副书记等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及时派出三个调研组深入各地调研,目前正在研究谋划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打算结合文化部门工作职能,从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加强乡村文化产业扶持、发挥文化治理作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现代乡村文化建设,谱写湖北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具体来讲将着手做好这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注重保护传承。实施乡村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工程,对传统村落、古民居进行普查摸底,采取措施让更多镌刻着乡村文化印记的物件和建筑得到保存、得到恢复;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传承好一批非遗项目;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乡村文化展示馆、乡村文化礼堂、乡村文化大院等,既保护好乡村文化的“血骨肉”,又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精气神”。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好乡土文化、弘扬淳朴乡风、留住乡愁、守住根脉,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
二是推进创新发展。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分期建立覆盖全省所有乡镇、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村文化广场。利用乡村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数字化传播技术,打造适应新时代农民需求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品牌。壮大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发展社会文艺团队和农村文化协会组织,建立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网络。
三是建立融合机制。围绕省委实施的“三乡”工程,建立城乡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文化部门与其他行业、与社会力量融合发展的机制。
长江云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分级诊疗,基层是重点,基层首诊是关键。请问张晋书记,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省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上将采取哪些举措?
张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这位记者所说,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基层首诊是关键,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又是实现基层首诊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各级财政投入20多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显著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但是基层能力不强仍然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仍然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弱项。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四强”基层为主要措施,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体系整合”强基层。首先,加快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以医保基金为纽带,县乡村一体化,实现利益、责任、管理、服务统一的“四位一体”的医疗共同体。今年,全省每个市州50%的县市要组建医疗共同体。其次,在医疗共同体内,县级医院通过人才和资源柔性流动、技术支持等手段,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形成县、乡、村三级协调联动、富有活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城市三级医院全面参与医疗共同体建设,定点、精准、实质性支持县级医院,增强医疗共同体龙头医院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医疗共同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 “政策激励”强基层。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在人事编制和薪酬政策上,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允许”,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强基层活力,构建实现人才、资源柔性流动的政策体系。在医保政策上,改革支付方式,落实医保基金结余留用、自主支配的激励机制。在价格政策上,科学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价格,并与县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相衔接。在职称评审政策上,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倾斜,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基层。
三是“人才建设”强基层。第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卫生人才政策,在医疗共同体内,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等壁垒,全面推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县招乡用、乡招村用”。第二,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优惠政策,扩大乡镇卫生院特岗津贴项目,吸引优秀年轻医学生扎根基层,为基层群众健康服务。第三,加大现有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免费培养等措施,提升现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诊疗服务水平。
四是“互联网+”强基层。加强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立“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上联城市三级医院,对下辐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诊疗服务模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建立动力机制,构建完善远程会诊的价格、医保报销等政策性支撑体系,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提高基层首诊能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接力抓下去,基层服务能力一定会有新的跃升,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人民日报记者:
近些年,我省棚户区改造取得巨大成绩,2018年任务也十分艰巨,请问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进?
胡贵玉:
棚户区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实施“稳、促、调、惠、防”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棚户区改造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2013-2017年底,全省累计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05万套,有效改善了全省约60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成绩确实来之不易。2018年,我省计划新开工棚户区住房改造24.14万套(户),任务也十分艰巨。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保持一往无前的奋进搏击姿态,加快推进。
一是压实领导责任。“省级负总责、县市抓落实”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地方党委、政府要把棚改工作放在讲政治,惠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下大力气推动。书记、市(州)县长要亲自部署、靠前指挥;人大政协要积极参与,抓好督促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勇于担当,切实履职,形成同舟共济、共同缔造抓落实的局面。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继续将棚改工作纳入全省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目标考核,我们将指导各地成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各项工作落实,实行“日统计、周报告、月调度、季观摩”工作制度。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住房保障惠民政策,不断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三是坚持因城施策。坚决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注重把棚改与房地产去库存、去杠杆工作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张海明: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
谢谢五位记者的热情提问和五位嘉宾的权威解答。
张海明:
全省“两会”开幕以来,各位记者朋友为了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宣传报道好“两会”,深入采访,深刻思考,不辞辛劳。再此,我代表“两会”新闻中心对采访报道“两会”的各位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