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忠:
主持人黄伟忠: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采访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根据大会秘书处的安排,今天上午在这里举行第三场记者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汕头市市长郑剑戈先生、佛山市市长朱伟先生、湛江市市长姜建军先生、清远市市长郭锋先生出席本场记者会,就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接受采访,并回答记者提问,欢迎四位嘉宾!
今天的记者会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记者提问时首先自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提问时尽量围绕主题、简明扼要。另外,为了让更多在场的媒体朋友有提问的机会,请每位记者只提一个问题。下面开始提问。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了解到在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中,把汕头和湛江都列为省域的副中心城市。我想请问郑剑戈市长和姜建军市长,在这个定位之下,将如何谋划下一步的发展?谢谢。
郑剑戈:
省政府最近发布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中期规划,这个规划确定把汕头打造成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延伸区、国家海洋产业聚集区、临港工业基地和“世界潮人之都”,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全省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汕头来说,这也是首次从省级的层面提出汕头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为我市推动全面振兴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可以说,是省委、省政府给汕头的第二个“春天”。
按照《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目前最要紧的就是如何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平台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方面进行优先对接,我们着重从基础设施先开始。汕头市委市政府在去年7月份就开始进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有针对性地来开展调研论证,从构筑“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城市新格局来着手,来打造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城市新格局与省域副中心城市描述的是对汕头未来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更大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承载功能,以及汕头未来将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滨海城市潮人之都这样一个城市形态。换句话讲,构筑“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城市新格局就是一个城市未来的模型。
“一湾”就是汕头湾,汕头湾是广东六大湾区之一,资源禀赋优越,在国内是少有的优良湾区,所以这次我们把“一湾”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以汕头内海湾为核心,中心拓展两翼,东融之澄海南澳,西联潮阳潮南,打造两岸互聚、城景相融的活力湾区; “一岸”就是东海岸,汕头市内有一个东海岸,有一个西海岸,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推进建设的是东海岸,以东海岸新城为前沿吸纳,聚集创新发展要素,打造国际化湾区新城、现代化创新都市;“两河”就是由韩江支流组成的两条河,这两条河的水质生态非常好,现在保持全年的水质在二类到三类之间,在城市的中间有两条河流经过,这个资源十分难得,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被开发,所以这次以两河为纽带,构建主城区,构建生态景观亲水廊道,实现城市更新体制;“三个平台”就是华侨实验区、国家高新区、临港经济区三大战略平台,以这三大战略平台为载体,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发展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整个城市的模型出来了,最重要的是内容,所以我们围绕构建“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城市新格局,加快打造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在做以下三个对接。
一是做好规划上的对接,我们已经委托中规院一个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紧紧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以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创新的国际化、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目标,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交通先行、产业先导、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的思路,加快编制“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规划实施纲要,做到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无缝衔接。
二是做好重大基础设施的对接。无论是《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的要求,还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基础设施先行是必要的,所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要完成总投资召开两千亿元的一大批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把这批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分类成“一一三五六六工程”:第一个“一”就是建设一个大港口,我们与香港招商局开展战略合作,投资一百多亿元,将汕头港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港口。这个港口选址在广澳岛,一期已经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投入使用,第三期今年内可以动工,未来在四年内全部建成;第二个“一”就是升级改造一大批市政道路,增强市区道路通达能力;一个“三”就是建设三条跨海湾通道,在汕头海湾现有两条大桥的基础上,再建设三条跨海湾通道,其中新增两座大桥和一条海底隧道,这三个工程都已经动工建设,目的就是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快速外环线,全方位打通汕头湾南北交通主动脉;一个“五”就是建设五条铁路动脉,这五条铁路就包括时速350公里的汕汕高铁(今年动工),厦深铁路到市中心的联络线,潮汕机场到中心城区的联络线,这两条联络线在今年6月份可以完成。另外还有疏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全域的城市轨道,总长度达到260公里,示范段7公里已经动工建设;第一个“六”就是六条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形成市域内汕潮揭一小时交通圈;第二个“六”是建设六条市政大通道,进一步引领中心城区东融西联,支撑城市扩容提质。
三是做好重大战略平台的对接。加快三大战略平台建设,华侨试验区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构建汕头特区创新引领区、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和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国家高新区实施政区合一,整合政策和空间资源,特别是围绕中移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注:汕头和以色列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成长区和自主创新核心区。临港经济区按照全港中区后承的模式,构建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滨海城市格局。以上为打造副中心城市基础性的项目,目前有六成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余的都在进行前期工作,将在四年内全部建成,汕头有信心打造名副其实的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姜建军:
汕头市和湛江市在《广东省政府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当中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我分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湛江为什么是这个规划当中的省域副中心?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东省是国家的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占比非常高,广东占全国海岸线的1/3,湛江占广东海岸线的1/3,是一个海洋大市,所以在《沿海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是不出奇的;二是湛江是一个港城,海岸线长,且港口特别发达,是天然深水良港,湛江港2017年是全国沿海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三是湛江水产品、海产品、海洋渔业十分发达;四是湛江也是旅游港,邮轮、游艇、海湾游都非常发达。所以湛江是一个港城,是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湛江有很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包括省属一些高校的布局,包括医疗卫生的布局,湛江完全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成为广东省的省域副中心。
另外,如要成为广东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我们初步考虑湛江的区位、资源、条件,今后至少在四个方面可以成为支撑省域副中心的要素。一是可以成为经济贸易中心。因为湛江市在三省交界的地方,海南的生产生活物质90%都要通过湛江运送到海南,广东、广西沿海的联系也必经湛江,它的经济和贸易均有很好的基础,所以应该可以成为未来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二是可以成为科研和教育中心。除广州以外,湛江的高校是最多的,培养的学生数量在全省的城市里面名列前茅,很多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也都落地湛江;三是可以成为文化旅游中心。湛江作为一个半岛和海湾城市,在承接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发展当中机会得天独厚,同时雷州文化也是十分具有特色。所以它未来成为文化旅游中心也是具备这个条件的;四是交通和物流非常发达。湛江现在正在规划的这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可在未来来发展湛江的物流,所以在打造交通物流中心方面也是具备这个条件,以上就是所以我们初步考虑至少在这四个方面来支撑湛江成为省域副中心。为了实现省域副中心这样一个定位和目标,主要是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做:一是高水平地推动交通的现代化;二是高质量地发展实体经济;三是高标准地推进新型的城镇化;四是发挥农业农村的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乡村振兴;五是加快动力的转换,就是科技创新驱动;六是全面地增加优质的民生供给;七是全面地打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大家都知道全省每次公布空气质量,湛江都没有出过前三名。我就简要回答到这里,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我想请问佛山市的市长,关于佛山近年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什么举措,特别是在制造业成本洼地以及扶持企业发展方面未来有什么举措?
朱伟: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近几年佛山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做经济工作的主线。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的行动方案,设立了5个亿的专项基金,聚焦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佛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做法(特别是降成本),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省里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包括在座各位记者朋友们的广泛关注。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结合佛山是国家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革试点的区域,着力探索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切实在“破立降”上下工夫。 “破”,一方面要大力出清僵尸事业(特别是国有僵尸事业)单位;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佛山存在着大量且低效低端的村级工业园区的实际,通过环保质量安全市场的法律法规,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对这些不达标的企业、低端的无效的产能的清理和改造,腾出空间来发展新兴产业。
“立”就是要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培育新动能,要把质量"强起来",把新动能"立起来"。佛山市是制造业大市,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近几年佛山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建设,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实施三大战略,实施以质取胜技术标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出台提升工业产品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具有佛山特色的先进标准体系,推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建设,促进工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截至目前为止佛山共有通过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6600多家。2017年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初查综合合格率达到93.5%,这个数字在全国的工业城市也是处于领先的位置。
另外,佛山还累计创建了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9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9件,这两个数字在全国的地级市也是首位。除此,还拥有省名牌产品500个,这在全省的地级市也是首位。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确实有了大幅度跃升,佛山正在从“佛山制造”向“佛山质量”迈进,接下来还要切实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的质量切实地提升起来,切实增强佛山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
在立新动能方面,要把佛山制造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几年和一段时间的努力,把新动能提升起来;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着眼于增量优质和存量优化。增量优质,就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想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争取把佛山的机器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佛山的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这是在增量优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存量优化方面,就是要推动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通过实施新一轮的技术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瞄准国际标准,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活力。
培育新动能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在这方面着力:一是从政府层面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利用好省政府把先进科学实验室放在佛山建设的机遇,利用好省委、省政府同意佛山以全新的体制机制筹办一所新的理工科大学的机遇,把原创的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升起来,在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上真正取得突破,真正地发挥产业的领先优势;二是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创新活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强各种创新要素在佛山的聚集和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模式,跟着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接下来还是要继续大力降低经济成本,成本高还是影响当前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们通过实施“广东十条”、“佛山十条”等政策措施,两年累计帮助企业减负达到600亿。
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树立“放水养鱼”的意识,争取把佛山打造成为全国的制造业成本洼地。第一个在降低制造业成本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省以下的涉企行政性收费零收费,规范各类费,把“费”真正地降下来;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办事流程,推广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节省企业的办事成本,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三是继续推进市场公平审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激发民间的投资活力,要使广大的制造业企业要觉得在佛山投资兴业办事非常便捷,交易成本非常之低。在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上,第一个就是要落实好“广东十条”里面提出的推进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标准的降低,真正把工业企业使用土地的成本降下来。目前佛山的工业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已经是全省最低。
二是发挥供应链平台的作用,我们在很多传统制造业行业搭建了供应链服务平台,鼓励传统行业企业加入到这些平台里。通过这个平台降低全产业链的要素和交易成本,特别是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用电用气成本,构建起一个产业链内上下游共赢的生态体系;三是把制造业的人力成本降下来;四是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佛山在“广东十条”的基础上,去年推出了“佛山十条”,针对佛山的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偏高的情况,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每年市级财政拿出2个亿,对工业企业增加的用电量和用电量进行补贴,切实把增加的用电用气成本降下来,还要推动企业降低内部的成本,继续开展企业技术诊断工作,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总的来说,我们要运用好“组合拳”,综合施政,把企业各方面的成本(综合成本、运用成本)降低下来,使得佛山真正成为全国制造业的一个成本洼地,能够聚集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到佛山来投资兴业。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
我想请问一下郭锋市长,清远正在探索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三个中心下移,想了解一下这些改革最近的进展如何?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布局?试点会不会全面铺开?谢谢。
郭锋: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清远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城市,全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同时也是广东的最高峰,海拔1902米。清远也是农村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和山区的面积分别占70%,是一个农业农村的大市。这几年我们为了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的发展滞后问题,积极地探索农村的综合改革,为了基层的组织建设,一是组织建设中心下移;二是村民的自治下移;三是公共服务的平台下移。“三个整合”,首先是土地整合;二是涉农资金的整合,解决国家每年下拨涉农的资金分散的问题,清远是全国涉农资金整合的唯一地级市;三是农村的服务平台进行整合。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主要有四大成效:第一,改革的成果持续地加强,连续三年清远的改革成果做法经验进入到中央的一号文;第二,前一段时间中央召开了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把清远的农村改革经验和做法也给吸纳进去了,包括土地的整合、村民的自治、涉农资金的整合,在广东省有16条经验被全面地进行推开。去年由国家民政部联合中组部六部委下发的(文件),对清远三个县六个点的试点进行进一步地扩大,即英德、佛冈、连州进行扩大试点,对村民的自治方式再进一步地加强试点,这方面的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村民的自治能力持续加强,自治能力涉及到组织架构的加强问题、基层干部的选配问题,这几年把村一级的组织加强、自治能力建设,一共选拔了9300多名村一级的干部,来去加强基层的建设,选拔了3500多名干部作为后备的村级干部,这些干部当中有相当一批是好人加能人。因为村一级的治理必须要靠人才治理,同时再积极地探索“一定三有”的模式,就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对村一级定全职规范:“三有”即有工作、有报酬、发展有希望,退了之后有所养,通过这几个方式去进行基层治理结构的调整。
第三,村级的公共服务持续加强。公共服务涉及到村民的整个架构下移之后应该如何服务群众,我们去年在全市建立了村一一级的服务站1160多个,为基层群众办事,主要是政务类和党务类的事情,一共是160多万件,把我们的服务送到农村的家门口,这是很不容易的;第四,农村的经济发展持续加强。有四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农业的总收入从2013年到2017年5年时间年均增长了12.8%,GDP增长年均8%左右,大幅度地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第二个是村集体的收入年均增长12%;第三个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年均10.5%的增长,特别是2016、2017年,我们脱贫人口的脱贫接近10万人,这一轮按照国家的标准是13.4万贫困人口,2016年5.4万,去年4.6万,10万人脱贫,今年剩下的3.4万人口,按照国家的标准,可以逾期实施精准脱贫。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农村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我们主要是围绕五个方面来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第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治国理政,特别是对中国“三农”问题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思想,十九大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方向,深入探讨农村综合改革体制机制。我们观察到农民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穷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困”,一定要让农民走出困境,能够把他们的内生活力激发出来,这样清远的发展就才能取得成功,这也是李希书记在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的“要调动农民内生的发展动力”,所以这方面我们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第二,要着力地抓好基层的自治,努力实现培根固本。农村的基层治理主要是从两个扩面来进行:一是基层村的服务站的扩面,要进一步以行政村往自然村扩面,像清远的行政村有1023个,自然村有19000多个,还有一大批自然村要进一步去扩面;二是行政事务要往社会事务进一步扩面。
第三,要以土地的整合为重点,去激活农村的内生活力。农村农民最大的资源是劳动力、是土地,所以在改革过程当中,要紧紧地把握住这一轮改革必须解决困扰农民的土地资源要素问题,所以我们在阳山进行了大面积的整合,农民自愿、村集体领导、理事会积极推动,成片的乡村农村一千亩、两千亩土地进行整合。过去农民经营土地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有些农民的土地小的有三五块且分散到各个地方,有一些是二十几块,但他没有办法集中规模化地经营,所以我们进行整合。去年整个耕地整合达到160多万亩,占本轮整合耕地面积的52%,今年要继续整合,推广阳山、连州的经验进行深度的整合。
第四,要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十九大报告第一个就是产业兴旺,没有产业,没经济,没产品,就没有农民的富裕,所以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主要是抓住三个“三”的工程。第一个“三”是三品工程,即品种、品牌、品质;第二个是抓住“3+X”的产业,比如清远鸡、英德红茶等等;第三个是用5到8年通过农村改革去实现农村农民人均30000元的收入,现在是6000多元。
第五,建设农村集体服务站,让群众办事不出村。把服务“下沉”到农村,真正让农民能够不走得太远,不离开村落,就能够接受到党和政府的服务。总书记明确地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清远农村改革的探索方向。谢谢。
新华社记者:
刚才已经提到湛江已经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过去一年交通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接下来湛江将如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湛江机场迁建、港口建设方面有什么想法和措施?谢谢。
姜建军: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也问到了湛江的短板。如果说湛江的战略地位在广东、在全国非常重要,能够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支点城市的话,那么湛江在国家、在广东省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湛江在过去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一个短板就是交通问题,湛江是离珠三角最远的一个城市,由于区位所决定,它的交通条件应该说是有诸多不便,不管是航空、铁路、公路,应该说极大地制约了湛江的发展。
十三五”以来,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省里也把湛江的交通问题的解决作为全省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点。现在湛江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在加紧建设,高铁站主体结构封顶,预计今年6月份湛江可以和茂名、阳江几个市进入高铁时代,到广州的铁路时间大概就是3个小时以内。另外,是新的机场规划和建设。去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之下,不光是新的国际机场实现了配套工程的全面开工,国家立项的审批工作也接近尾声,现在征地拆迁工作在2017年基本完成了。为全面地动工创造了条件,这个机场我们又进行了国际招标,是一个以现代化、符合现代国际通行的先进机场的标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新机场。公路建设去年也有新的进展,汕湛高速已经在去年12月28日实现了通车。
在新的一年,整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省里的支持之下,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它作为整个湛江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三大抓手之首。新的国际机场将在今年全面动工,计划用3年的时间把它建成,到2020年新的湛江国际机场可以通达国内的主要城市和世界的许多城市。高铁的建设,今年6月份将会迎来湛江的高铁时代,这次在省长的报告当中提到还要规划一条广州到湛江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这样一来便可以加快全省一体化的发展,把粤西和珠三角和粤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另外,“向西联系西南腹地”的河湛高铁前期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计划在今年可以实现动工。向南联系海南、向北联系广西和湖南,包括西北地区的包海通道,是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八纵八横的中轴线,从包头-西安-张家界-桂林-玉林,今后有条件可以过海。这一条包海高铁是我们国家南北方向的一条战略通道,我们也在加紧前期工作,四个省共同在推动这项工作。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补短板,高速公路建设在整个交通规划指引之下,把重要的发展片区、节点,通过高快速路连通,同时完善主干道、主路网,使得湛江和全国的高速路网紧密相连,来支撑湛江的经济发展。
还有一个好的消息:铁总正在落实国家的交通强国战略”。在这个强国战略当中,湛江未来是一个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今后会大大增加货运铁路在这一方面的布局,将会在湛江规划铁路的物流园区,把电气化的铁路一直覆盖到重要的港口、港区,包括一些重大的工业项目,用绿色的交通方式来保证好生态环境。此外是港口的建设,我们和招商局签订了“1+N”的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湛江要打造“北部湾的蛇口”,包括湛江港的扩建、东海岛的扩建,包括这次写在省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的30万吨级航道的改扩建,包括现在正在推出的邮轮码头,湛江整个港口的发展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海陆空铁综合交通的布局、优化和强化,来进一步支撑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同时来落实好省域副中心全省的战略规划的需要。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新社记者: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侨胞跟侨商都非常关注汕头的发展,近年来汕头开展了创文行动,引发了潮商回归的良好效应,想请问郑市长,创文给汕头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今年有什么新的举措?谢谢。
郑剑戈:
2016年5月份我市启动了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城市文明大行动,并以此加快推进全面振兴发展的总抓手。一年多来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带来的不仅仅是城乡面貌的变化,更重要的就是大大地提振了干部队伍的精气神,优化了营商环境,市民群众和海内外潮人的自豪感、归属感明显增强,所以汕头一年多来的“创文”最重要就是体现在大家对家乡的归属感,实现了信心回归、潮商回归、形象回归、特区精神和特区效应回归,这四个回归就很好地回答了“创文”给汕头带来的巨变。
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文创出了生产力。一年多的创文行动,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向心力,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战斗力,我认为“创文”最有力的就是让大家“动”起来,所以2017年全市经济延续了2016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继续保持提速增效的态势,2017年全市实现GDP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这些都是我市多年来综合成绩最好的一年。
二是“创文”创出了好成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利用“创文”新建、改建市政主干道28条,道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整个城市更新分三年进行,第一年已经完成28条道路的改造和169万平方米沥青照面,新建大小公园绿地465个,公园绿地包含城乡在内升级改造一批公园绿地,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上升到44.2%,城市呈现“四季呈绿、季季有花”,同时我们也实施了城市景观照明工程,城市夜景更加绚丽多姿,一年多来拆除违章建筑物108.6万处,清理乱摆乱卖行为133.1万宗,新建改造农贸市场201个,查处交通违法行为109.9万宗,现在市容市貌更加整洁有序。
三是“创文”创出了好作风,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队伍形象进一步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潮人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可,抓“创文”的过程同时抓队伍作风的建设。四是“创文”创出了竞争力,“创文”提升了城市软硬实力,增强了城市的向心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城市竞争力的增强大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我们感觉有几个变化,一是汕头的人气指数不断上升,城市聚集效应日益增强,去年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达到3144万人次,增长13%,实现旅游收入达到457亿元,增长29%,潮汕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经上升到485万人次,其中往返汕头的旅客达到300万人次,仅仅是去年我市就净增了70万人次,这说明现在城市来往的人多了,人气旺了。
但是我们分析,人气旺除了旅游的因素外,更加体现在我市的商贸活动越来越活跃,最近我们派出调查组到潮汕国际机场和潮汕动车站,发现每一趟班机和每一趟列车几乎都是满员地上、满员地下,而且调查发现,年轻人占的比例达到89%,也就是说来坐动车和航班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我们调查到年轻人当中有56.8%是来进行商务活动的,其他的就是探亲、旅游和就业,所以旅客当中超过一半是带有商务活动任务来的,说明汕头这一年多来商务活动越来越活跃。
第二方面就是一大批大型的企业也看好汕头,相继进驻汕头投资产业和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有60多家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企业进驻汕头发展;第三方面是海内外潮商也纷纷回来投资创业,汕头的潮资和潮力是非常丰富的,既有钱同时也有才,这批潮商原来不太愿意回来,但是就这么一年多时间,改变了他们对家乡的看法,潮商陆陆续续地返乡,而且带来了很多大项目:比如泰国中华总商会将投资100亿元开发中泰华侨中心,这个项目是一个产业项目,在汕头打造华商基地、华侨文化产业基地、国际华侨体验社区,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落地。
第四方面是本土的企业家原来纷纷往外逃,很多企业家跑到外面去投资,现在这些本土的企业家对家乡也充满信心了,也表达要“扎根家乡、做大做强”。这几个方面就表达了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增强就是靠这一年多的“创文”成果来取得的。去年我们有个“一二二八”的商务活动,签约动工竣工项目259个,总投资达到2894亿元,这些项目有签约的,有动工的,有竣工的。
以上就是我们一年多来创文取得的成效。但是创文永远在路上,我们的路还很长,且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净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朱市长,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近期有望获批,佛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在这中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尤其是在广佛同城方面是否会有一些新的突破?谢谢。
朱伟:
中央、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好作用,那就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优势,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成员之间的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把佛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枢纽城市,作这个过程中更加注重“三个突出”。
第一个突出,就是突出佛山的制造业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实现产业互补、互利共赢,立足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佛山最大的优势就是制造业大市的优势,也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2017年佛山全市的工业总产值接近2.5万亿,全市工业增加值接近5000亿,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核工业增加值的占比15%,在全省仅次于深圳,位居第二名。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制造业企业,为我们湾区内的深圳、香港这些城市的创新资源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愿望强烈、创新升级需求旺盛。
所以我们最近在谋划几件事,一是如何强抓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主动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积极承接深圳的创新溢出效应,让更多的创新资源、技术、资本、人才在佛山制造业集聚,为佛山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服务。比如佛山的转型升级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帮助,这一方面香港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佛山又是粤港澳服务区制造业服务的高端区,我们在想如何把两地的资源优势互补,如何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动香港+佛山的合作。再比如省委、省政府提出来要打造珠江西安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来,佛山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在整个产业的产值接近一半,如何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与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加强装备制造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发展水平,所以第一个突出还是要突出制造业优势怎么实现湾区城市之间的产业优势互补和共赢。
第二个突出,就是要突出广佛同城的优势,携手广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集合。众所周知,广佛同城可以说是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一个典范,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广佛两个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民生服务、政务服务方面的合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切实提升了两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我们曾统计,广州和佛山加在一起经济总量会超过上海,两者加在一起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全世界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两个城市的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广佛同城,所以提出来广佛同城要进入新阶段、上一个新的台阶,广佛同心,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集合,共同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和竞争,建设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挥支撑作用,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集合。
接下来在广佛同城方面,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就是要重点推动轨道交通和交通的快速干线的对接和互联互通,要地上地下立体式地互联互通,所以我们重点推动广州和佛山之间对接的几条地铁的规划建设,真正在广州和佛山之间的轨道交通形成一张网、一张票。地面的快速交通干线建设上,推动一批联通两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使得两地的交通更加畅通、更加便捷。
二是要加快推动两地产业的协同发展,广州和佛山在产业发展上面各自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广州的现代服务业发达,佛山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我们要发挥好广州现代服务业和佛山先进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构建广佛产业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近期两地正在广佛交界的地方,一边规划一个产业园,希望这两个产业园进行联动发展,这两个产业园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是着力构建区域协同的创新体系。广佛同城、广佛合作一定要在广佛两城的创新驱动上来合作引领两地的发展,这是两市达成的协议,近期我们要签订两地协同创新的协议,就是要加快两地创新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流动和合作,使得两地之间的各种创新要素都能为两地的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和提供支撑。我们要合作打造广州这边珠江西航道的创新带和广州的大学城到佛山的国际创新城,还要加快广州大学城的卫星城在佛山来建设。通过这些载体的建设,使得广佛的创新驱动合作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坚持以惠民生为落脚点,推动同城化的工作,要强化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合力推动广佛跨界河水的环境整治,还要进一步加强两市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人才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协作和资源共享,推进两地的政务服务同城化建设,让两地市民切实感受到同城带来的便利。
五是要全力推进同城化的合作示范区的建设,使得两地的同城合作上一个新的水平。两地规划了三个示范区,要推动三个示范区的建设,能够示范引领两市的合作,就是要做好荔湾和南海、花都和三水、番禺和顺德三个市的示范带动工作,以点带面,加快广佛同城的步伐。
第三个突出,要突出佛山承东起西的优势,把佛山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一是要发挥好去年建成投入运营的佛山西站的作用,要把佛山西站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的铁路客运枢纽。佛山西站是国家铁路规划建设中的广州四个主铁路枢纽之一,是广佛地区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目前已经建成10个站台21条线,而且是全国首个“下进下出线下式”高铁站,也是全国首个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一个铁路客运枢纽站,是广州地区向大西南地区始发终到的铁路火车站。佛山西站投入运营半年多来,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客运量会接近10万人次,将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利用好佛山西站,加快在佛山西站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广东园的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高铁经济带的龙头,真正成为全国高铁经济带的示范区,发挥辐射祖国大西南桥头堡的作用。
二是要加快建设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把佛山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的航空枢纽。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的建设已经正式启动,已经写入了省政府的工作报告,选址落户在佛山高明,所以我们要加快新机场的建设,先期工程要争取今年年内动工,争取全年底全面动工,争取动工三年后建成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依托新机场,正在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要力争把佛山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航空枢纽,更好地发挥对粤西乃至整个大西南地区的佛社带动作用。我想,佛山在下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就更加注重好这“三个突出”,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黄伟忠:
由于时间,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如果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还有问题要问,可以联系四个市的有关工作人员,也可以跟大会宣传处联系,我们将尽力满足大家的采访需求,同时要感谢付出辛勤劳动的南方网、广东人大网对本场记者会进行的图文直播。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