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3月6日贵州省举行2018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活动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03-08 09:16:10  |  来源:贵州省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哈思挺:

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欢迎大家前来出席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2018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活动。第一场集中采访很高兴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长李刚同志,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长陈训华同志,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同志,全国人大代表、平坝区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同志,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同志。
  他们今天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贵州实践主题,与在座的媒体朋友做深入交流。首先,对各位代表和委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现场表示感谢!
  参加今晚集中采访的新闻媒体有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香港商报、香港文汇大公报等香港媒体,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当代贵州杂志、多彩贵州网、当代先锋网等省主要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此,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强调,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源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有请李刚代表为我们介绍一下六盘水“三变”改革的基本情况,以及“三变”改革在下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有哪些打算?

 

李刚

  首先,很荣幸能够在全国“两会”期间跟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给大家报告一下六盘水乡村振兴和“三变”改革的相关情况。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六盘水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注、支持和帮助。
  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中央媒体和贵州省内外媒体,所以我想用几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六盘水。刚才从宾馆出来的电梯上,我还跟大家说,一说起六盘水大家就想到宁夏和甘肃的六盘山,其实此水非彼山。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人口340万。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把贵州西北部跟四川攀枝花结合起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工厂。当时把贵州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六枝属安顺地区,水城属毕节地区,盘县(现叫盘州市)属黔西南州,把这三个地方加起来叫“六盘水”。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批复成立六盘水市。六盘水市也是贵州省第二个地级市,第一个是贵阳,所以现在六盘水的车牌号是“贵B”。所以,我们一直说六盘水是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迈进新时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六盘水建市40周年。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的六盘水,敢为新,常为新。今天介绍的“三变”改革就是六盘水敢为新、常为新的案例。
  我先说两个小故事,给大家介绍为什么搞“三变”改革和怎么搞“三变”改革。第一个故事,陶正学所在的六盘水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舍烹村,2011年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00多元。2012年,陶正学与7个村民一起成立了银湖农民合作社。为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合作社以股份形式吸纳会员,村民可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可多人合入一股。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因为几千年来,舍烹村一直都苦巴巴的。大家也不相信他有这么好的心,不相信他会帮助大家发展产业。
  陶正学知道,自己要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需要赢得乡村们的信任。他用了三个办法:一是每股10万元,可以几家人凑钱;二是他可以先借五万;三是一年半交清。他这种奉献精神感染了乡亲们,大家凑钱把合作社办起来了。
  在这个合作社的基础上,现在整个村已经完全变样了,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它叫舍烹村,现在大家知道的是六盘水市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一个非常美丽的景区。除了旅游,他们还发展起了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现在陶正学不仅管他的村,市委市政府规划搞一个联村党委,八个村2220户人共5000人参加他的合作社。2017年底,贵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9000元,舍烹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0%,3900多人全部实现脱贫。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个女大学毕业生的故事。这个人叫胡君。她家里原来从事粮油贸易,也做矿产生意。2012年她大学毕业想着回乡从事农业产业发展,投1.8亿建了个猕猴桃基地,信心满满。
  当时想着流转土地做猕猴桃产业,第一年种下去的苗只有10%的成活率,一年下来损失800多万,因为她跟农民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把土地流转后出钱让农民打工,所以农民积极性不高。而猕猴桃是需要很细心的管控的。后来她想改成合伙人关系,把土地集中起来,用土地入股,在保底分红上还可以拿效益分红。第一年500元,第二年增加700元,达到1300元,第三年再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700元,第四年可以拿到2500元。通过保底分红和效益分红机制,把农民比较牢固的跟她的产业捆绑在一起。
  我问她20年后怎么办?她说20年后就不干这个事了,把基地分给农民,让农民经营,自己做加工和贸易。她把基地划分成若干网格,培养了一群有基础、学到技术的农民,把农民分到网格里负责技术和管护,每年30%由农民分红。这更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她的基地在水城县现代农业园区,这个现代农业园区是2017年农业部首批11个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之一。除了绿色的猕猴桃、还有红色的三角梅。
  这两个例子就给大家说清楚了我们的“三变”改革是怎么来的。
  2013年、2014年开始,我们在总结基层农民和基层群众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转”:“产权”转“股权”,“资金”转“股金”,“农民”转“股民”。
  2014年为了把名字叫得更准确,就把它改成了“三变”,那时候的“三变”叫:“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2015年11月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当中,正式把“三变”提法固定了,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就是“三变”改革的原由。
  “三变”改革形成以后,对六盘水的扶贫脱贫攻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013年,六盘水还有200多万的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23.3%,意味着4个农民里头有一个是贫困户。推行“三变”改革以后,2014、2015年六盘水贫困人口大幅降低,2016年底降到31.65万人,到2017年底进一步大幅下降,只有18.67万人,贫困发生率只有7.34%,低于贵州省全省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对六盘水的脱贫攻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盘水的“三变”有重大意义,也起到了明显作用,所以得到了中央的肯定。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对“三变”作了重要讲话,2017、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三变”写进去,这说明“三变”从一个市级层面上升为全国层面。另外,“三变”改革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2017年,六盘水共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318批3000多人,实地考察六盘水的“三变”改革,现在“三变”在贵州省88个县全面推开,甘肃省也开始推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乡村振兴战略,“三变”改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脱贫致富的黄金腰带,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打造成为城市资源的下乡通道,打造成为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全力打造新时代“三变”改革升级版。

哈思挺

  李刚代表从六盘水“三变”改革切入,介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亮点,向我们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六盘水,非常感谢。
  塘约经验作为贵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亮点,引起了中央的极大关注和肯定,下面有请陈训华代表结合塘约经验,给我们谈下安顺改革的亮点和经验。

 

陈训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幸运,今天在这个地方给大家介绍塘约经验。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非常欢迎大家到安顺去。
  塘约村是安顺的一个美丽乡村,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塘约村探索出了以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塘约经验”。“塘约经验”也是安顺市三权促“三变”改革的硕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经验,并且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塘约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贵州省十二次党代会上,把“塘约经验”写入党代会报告。最近下发的《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也把“塘约经验”写进了文件。安顺市对“塘约经验”非常重视,2017年,在全市1007个村推广“塘约经验”,“一村一公司”、“五户联保”这些经验也是“塘约经验”推广取得的成果。
  塘约的发展、塘约的变化是安顺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实践,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201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800元,村集体经济不到4万元,当时的贫困发生率是17.7%,30%的土地被撂荒,大部分青壮年到外地打工,基础设施比较差,老百姓居住环境也比较差。2014年,塘约村遭遇了百年不见的洪涝灾害,基础设施被冲毁,部分农户房子也被冲坏。在这种情况下,塘约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同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敢于担当,组织村党支部的所有成员和村委会成员,把所有的家产抵押贷款,用贷款资金组织种植蔬菜,同时对塘约村进行改革。
  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实践,塘约村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2017年,塘约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二是实现了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的转变,村集体经济达到312万元,村里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并且被评为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模范村,塘约村还被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作为联系点;三是实现了从败破村到美丽村的转变,塘约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被评为“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四是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村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并且办起了旅游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多家产业。应该说现在的塘约村成了一个富裕、自信、开放美丽乡村。
  我认为塘约村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五个“好”:一是有个好的基层组织,塘约村的党支部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塘约村的村委会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村委会,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有一个好的改革底座,塘约村抓住“三权”促“三变”这个牛鼻子,盘活了农村的沉睡资源,让农民有多种收入渠道;三是有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塘约村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且建立了一种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有一个好的产业路子,塘约村结合自身实际,发展蔬菜、食用菌、经果林;五是有一个好的村规民约,塘约村在广泛征求所有村民的基础上,制定了“红九条”,确保村民管理有序,互相遵循。
  “塘约经验”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总要求是相契合且一致的。一是推动合股联营助推了产业兴旺;二是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实现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塘约经验”。谢谢大家。

哈思挺:

  陈训华代表从塘约经验的经验和做法,给我们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创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思考空间,非常感谢。
  作为来自企业一线的代表,兴伟集团这些年一直在参与贵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投资和扶贫,承担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有请王伟代表给我们介绍下相关情况。

 

王伟: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没有党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兴伟集团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贵州民营企业。现在,兴伟集团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下,我们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怎么做?一是要用感恩情怀。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并发表重要讲话,给贵州工作提出殷切希望、作出重要指示。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简单的8个字,凝聚了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先富帮后富”,作为贵州的民营企业,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探索致富之路,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安顺市是贵州旅游非常丰富的城市,我们选择了普定县秀水村,将农业、旅游相结合,兴伟集团与秀水村创建了积极造福村民、吸引村民参与公司发展的“秀水五股”共享经济模式。秀水村村民原来一亩地收入500元,现在在我们的带动下,一亩地收入达到了1.8万元。2015年,在我们的努力下,秀水村1000多户3000多人脱贫致富。
  昨天,我们现场聆听了总理的工作报告,回去之后一定认真研究、学习,作为贵州民营企业,兴伟集团将力争在贵州精准扶贫、乡村战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哈思挺:

  作为来自塘约经验发源地的代表,有请左文学代表给大家谈下塘约村的发展变化。

左文学:

  各位媒体朋友,根据会议安排,我把塘约的情况给大家做介绍。
  刚才陈市长已经介绍了塘约。2014年之前,塘约是一个村穷、民弱、人散、地荒的贫困村,通过三年时间,集体收入从一张白纸到2017年的31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4000元到2017年的11200元。这一切得益于几个关键的因素:一是改革,一个是党的建设。当时提出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时,我们心里也没底,当时大家都在说:“改失败了咱们办?”我说:“改失败了再改,不改没有出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从机构改革、制度改革到村风民风改革、到产业优化改革……
  开始,我们把土地集中起来。村民怕失败。土地入股是不可能的,要付现钱流转。我们当时班子8个人开了两天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把自己的老婆哄好,自己到农村信用社签字,自己借钱自己用、自己还。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班子把命运捆绑在一起。通过7个月时间,我们通过做蔬菜、营养餐把贷款还了,还把第一桶金交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统筹,所有干部、班子成员没有拿一分报酬,这是2015年3月份。从那时候起,村民才积极踊跃地把土地全部入股。2015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80多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接近8000元。2016年,实现村集体经济20200元,村民可支配收入10030元,这是一个改革成果。这里面我们注重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二是通过村民自治,理顺了村庄管理的关系。三是通过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盘活沉睡资产,激活农业的沉睡资产、农民要素。
  在党建引领方面,最主要的做法是把党小组建在村民组,同时成立组委会,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互相帮助的村民自治机制。在村民之间成立支部,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治理村庄的阵地前移,把原来的管理者腾出来谋发展之路。村庄治理主要靠制定村规民约,大家共同遵守。目前整个村酒席没有乱办,办酒席和老人过世由全村统一上门服务,把村民帮忙的时间腾出来,不耽误他挣钱。
  产业是公司化管理,企业化运作。领导定产业,管理团队定产量,员工做计件。2017年12月份,我们预定了2018年目标:拓展二产。目前已经建了几座标准化产房,目的是解决周边6个村的贫困户就业和我们村300左右的劳动力。塘约村规定了三步走,二产发展以后,通过76%的森林覆盖率、2条河流、村庄文化等资源走向三产,争取2020年实现三产融合,实现智慧塘约。

哈思挺:

  人民小酒和盘县火腿,在十九大期间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极大关注,请余留芬委员给我们介绍下,盘州白酒产业和火腿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岩博村的发展变化。

 

余留芬:

  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辛苦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盘州的“人民小酒”和火腿的情况。
  这两个品牌在盘州不是今天才有的。岩博酒是600多年的传统工艺,岩博村家家户户在六七十年代将岩博酒作为副业发展。
  盘州火腿是地方特产,历史悠久,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制造工艺。六盘水环境优势、气候优势成就了优质的火腿。它是低盐的,通过发酵以后,有非常好的品质。很多北京人都喜欢吃我们的火腿,很多人通过网上购买盘州火腿。
  2004年我当上了村支书,在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搞好之后,我就开始着手搞好村集体经济。刚才听了塘约村左书记介绍了他的经验,我跟他的相同经验太多,也是“无中生有”、没有办找办法,找了很多亲人、朋友都没有足够的钱,唯一的办法是贷款。
  2002年23万元是天文数字,怎么办?当时很多人不同意,我还是下定决心贷款把林场买回来了,并作为村集体资产送给村民。现在这片林子评估值几千万。当时还有人说他愿意出40万买回去,让我赚差价。我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我想赚钱,就不会在村里任支书。
  2004年,我们寻找一条在村里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产业。我经常说“一村一特、一村一优、一村一业”,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村的带头人,能不能带领村致富,就看带头人的思路。当时所有人都把眼光看向煤炭。2012年开始,煤炭一天一个价,大家都希望得到现价。所以没有人做岩博酒,我们开会的时候讨论说这个酒可以赚多少钱,我觉得可行,后来办了一个岩博小酒。一开始,我们到县城里去:“岩博小锅酒,喝了不打头”。云南人来喝了这个酒,打电话给我们,我们用胶瓶一瓶一瓶带到云南。2011年国家二号文件出来的时候,对贵州办证倾斜,我想一定要把酒扩建、做大。2013年3月14日,这个日子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贵州省经信委、发改委等单位下了一个文:达到一定的产业经营规模可以办证。现在,我们办了证,水库也得到利用,致富路扩宽了。
  每一个品牌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它是通过积淀、经营,通过不断努力、坚持才有了希望。我经常总结一句话:我是在没有看到希望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2015年我,们差一点撑不过去,很多人来找我,说有一种技术,烤出来就可以变成10年的味道。还有人跟我说不用酒精勾兑,你的酒怎么跟人家竞争。我都拒绝了,哪怕你买10元钱的酒,我不评判酒好不好,但我一定是用良心做的。之前在茅台参加一个酒类的会,袁仁国董事长讲,人和良组成“粮”字,做产品一定要做良心产品,这句话也印证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路走过来,我不断被党信任、被领导信任、被组织信任、被群众信任,大家的信任给了我鼓励,让我从最艰难、最痛苦、最无奈的情况下走出来。再一次当选十九大代表,我没有想更多,对我也是一个鞭策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岩博村的关心、关怀、厚爱,让岩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前所未有,我也可以用几个数字来给媒体说一下。十九大以前,我们酒的经销商不超过10人,3个月时间,到现在我们发展到了120多个经销商。从2014年开始,三年来销量不到1000万。过去两个月,岩博酒的销量突破了6800万元,是过去一年销量的6倍。我在厂里跟工人说: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岩博村的关心和厚爱,才让我们有了脱贫致富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做好几点:一是不忘初心,牢牢抓住质量把控,牢牢抓住团队打造,牢牢抓住市场营和销两字,把营做好了,销就不是问题。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在主板上市,我们更多的责任是回报于社会,在新时代下,我们希望通过集团化发展,做强做大品牌,让更多需要我们帮扶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

哈思挺:

  非常感谢余留芬委员充满感情的讲述,同时再次为你的人民小酒和盘州火腿做了很好的广告。刚才余留芬委员的讲述里充满了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已经成为贵州的主旋律。
  刚才几位代表和委员从各自的角度围绕着乡村振兴给我们做了简要介绍,下面就到记者提问环节,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积极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人民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首先请问李刚市长。您刚刚提到六盘水要把“三变”改革打造成脱贫致富的黄金腰带,黄金腰带是什么?陈市长,安顺市在产业发展中,如何振兴?

李刚:

  刚才余留芬委员给大家拆了一个字,粮食的粮,一个米一个良。我也拆一个字“贫”。贫字在说文解字里是才分少也,就是财产分开了就变少了。说文解字还有两句:合则变多,分则减少,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理解。农民为什么穷,关键是他没有财产,没有资产,土地是国家的,只有承包权,宅基地是集体的,除了他是他自己的之外,别的都不是他的,所以农民穷。再加上基础条件差、自然条件差,就靠他那双手,把身体的能量转化为地里头长出来的东西的能量,效率很低,所以穷。“三变”改革就针对这个问题,就是“才分则少也”,就是把农民可以换取效益的资源捆绑在农民的身上,这就是黄金腰带。黄金腰带就是“三变”,包括土地、宅基地等等12个资源捆绑在农民身上,提高农民市场的身价。把资源捆绑起来,提高身价,就能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收益。合则渐多,起到渐多的作用。
  甘肃省省长在做中编办主任的时候到六盘水调研,写了一篇报告,他当时对“三变”说了三句话:无人不股,无其不股,无事不股。只要能对农民增加收益的都能捆绑在农民身上,刚才讲的土地、山林、宅基地、自然风光,这些都可以捆在农民身上,进入市场平台,提高他的身价。
  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农民家里有四口人、三亩地。这三亩地作为他家的股份投入到某个产业,比如猕猴桃、刺梨,投进去以后怎样有收入?第一,保底分红600元一亩地,每年就是1800元。第二,他家里人可以到基地打工,一天80元,一年做200天,就是1.6万元。第三,特惠贷是国家的政策,在贵州推行得比较好,贫困农户可以贷款5万,三年。特惠贷放到公司入股,一家人大概2万元,按照现在的标准就已经脱贫了。如果这家人正好在景区里,比如盘州市妥乐是银杏之乡,有1451株古银杏,都是1000岁以上,最大的有1400岁。在珠三角,一般的银杏果卖20元/斤,800年以上的银杏果可以卖100元/斤,光是银杏果就已经很值钱了。再说银杏树,他家有一棵树在景区就可以分红。景区拿一部分钱,你的银杏树对景观有贡献,我就给你分红。这就是黄金腰带的意思。回答完毕,谢谢。

陈训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是关键,也是基础。产业兴,农民富,农村才能强。在产业发展方面一共有五点:一是抓好产业经营。安顺市抓好产业部署,对农村产业结构来一场革命,对投入产出低、效益差的产业进行调整,每个县、每个乡镇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调整,比如安顺西秀区适合种蔬菜、山药、食用菌、金刺梨等产业。今年安顺市准备发展200万亩蔬菜、100万亩精品水果、85万亩茶叶、2亿包食用菌。
  二要实现产业全覆盖。安顺市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村建立合作社,户户发展致富产业,让每一个农户在发展产业里得到实惠,比如安顺市178个深度贫困村,市里对每个村注入1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成立公司,选1-2个产品组织生产,产品覆盖所有贫困户。
  三要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作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到企业里或者是到企业里就业,能够增加收入。
  四要扩大农产品销售。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产品增多以后,关键就是销售,怎么样把销售渠道建立好:首先是加强原有渠道的对接,特别是对以前的超市、学校、企业;其次是充分发挥公司销售平台作用,我们推广西秀区菜单式扶贫模式,直接供到超市;其三,通过展销会等各种形式把产品销售出去;其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黔货出山;五是抓好科技支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企业搞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和企业去兼职、挂职,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回答完了,谢谢大家。

哈思挺:

谢谢两位代表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记者: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治理有效是最基本的保证。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李刚市长,六盘水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中,“三变”发挥了哪些作用?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谢谢。

李刚:

  “三变”改革有两个方面可以做:一是把“三变”改革相关内容融入到村规民约中,乡村治理的要求跟村规民约结合起来,把村规民约的相关要求纳入到效益比较好的合作社或者企业,合作社要扩股,肯定是遵守乡规民约的人能扩股,如果你不遵守,那肯定不行,这是用经济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向好。
  在“三变”改革这个制度的基座上,我们推进规模化生产,把产业整合起来,规模化发展。联村党委是上层建筑,“三变”改革是经济基础,让经济基础跟上层建筑结合起来,通过联村党委推进乡村更好、更高的发展。下一步可能会有新的探索。

哈思挺:

  谢谢李刚市长,请继续提问。

经济日报社记者记者:

  我想问一下陈市长,安顺市如何结合“塘约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谢谢。

陈训华:

  谢谢这位记者。安顺市结合“塘约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从四个方面抓好工作:
  一、夯实基层基础。借鉴“塘约经验”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做法,一要加强基层党支部、基层村委会建设。去年对安顺市1007个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都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对65个软弱、涣散村进行了大换血,即把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我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一个村特别是贫困村没有一个有战斗力的党支部,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村委会,要率领大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首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二是强化村民自治。目前安顺大部分村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类似于塘约“红九条”的村规民约,有的叫“五条”、“六条”,叫法不一样,但内容和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就是规范村民行为。
  二、要抓好产业发展。借鉴“塘约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里,我们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一是产业全覆盖,每一个农户都有1至2个能致富的产业。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刚才我已经做了介绍。三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三、要推动农村改革。“塘约经验”实施七权同确、合股联营的做法,安顺要加快推动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三权”促“三变”改革,要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三权确定以后,“三变”要有交易市场的建设。要推进农民入股分红或者股权抵押贷款,要发挥股权的作用,要么入股,要么抵押贷款,得到资金以后再来发展。
  四、要改善人居环境。借鉴“塘约经验”把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结合起来,要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一是从今年起对30户以上的村庄进行规划。以前的农村建设没有规划,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今年30户以上的村全部由县牵头完成规划。二是加快农房的改造。去年安顺市改造的农房有1.1万户,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还要改造1万多户。三要开展“厕所革命”和整脏治乱。现在农村的厕所是最大的问题,脏乱差是另一个问题。四是开展四家农家建设。五是引导医疗延伸到基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有一个好的生态。回答完毕,谢谢各位。

哈思挺:

  谢谢陈市长,继续提问。

 

当代贵州杂志社记者记者:

  李刚市长您好,今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必须要重塑城乡关系,请问“三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李刚:

  我介绍的时候说过“三变”改革可以成为城市资源的下乡通道。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包括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重塑城乡关系”,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打通城乡之间资源流通的渠道。按照一号文件的说法,让城乡资源能够自由流通、平等交换。我的理解是,现在的核心是让城市资源支援农村经济发展。
  从“三变”改革来看,可以从四个方面解决城市资源下乡的问题。
  一是城市的工商资本。城市工商资本要到农村去,主要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通过“三变”改革,城市工商资本可以入股农村合作社和相关的农业企业,共同支持和发展农业产业。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途径来吸引和撬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比如把我们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放到产业上,通过财政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把产业推动起来,吸引城市资金下乡共同做大产业。二是拉动金融资本下乡。比如特惠贷、人人贷这样的产品都是吸引金融资本下乡的好办法。每个人可以通过特惠贷5万三年,农民可以把这个钱投入到合作社,由此拿到分红。三是建立股权交易市场,比如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宅基地交易市场,在国家大政策许可的条件下进行。通过股权交易,我们融到了不少资金。比如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交易。2017年,六盘水全市交易额达到5亿左右,规模不算太大,但这毕竟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四是把“三变”作为资源量化到贫困群众身上。比如停车场,停车场在城市当中是优势资源,都是赚钱的。现在,我们把停车场量化到贫困群众上,实现城市资源下乡,这主要是从城市反哺农村的角度来讲。下一步还可以探索,贵阳已经开始了探索城市“三变”,比如棚户区改造,原住民拿自己的土地或者财产入股,在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得到好处。

哈思挺:

  谢谢李市长,请继续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记者:

  我想请问李刚市长和余留芬委员,一个是省里提出来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从六盘水来讲,它有什么新的要求?请问余留芬委员,您对于这样一个新的变革有什么期待?

李刚: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这是省委书记孙志刚提出来的,也是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春风行动”的主要内容。说起来这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革命首先得有破。来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破什么?从贵州的实际情况来讲,对贵州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是一种做法。
  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大概十六世纪(明朝)时引进中国。玉米的广泛种植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为什么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玉米在中国广泛种植?因为那时候中国的人口实现爆炸式增长,从贵州来看,主要是300年前(雍正时期),雍正改土归流,大量的外地人进入贵州,贵州人口暴涨,原来土地上种植的粮食不能满足那么多人的需求,我们需要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高产值粮食作物,当时选择了玉米。其实不仅仅贵州选择了玉米,全国都选择了玉米。
  玉米的种植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满足剧烈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要。二是对生态造成极大损害。大家查阅当时的史料,晚清时期,林则徐等有识之士已经提出要调减玉米种植。玉米有两个特性:一是吸水,它就是一个抽水机,一株每天耗水量2.5L。二是喜欢疏松的土壤,它的根系扎进去以后对土壤的破坏力非常大。雍正以前森林覆盖率超过50%,贵州在康熙乾隆时期还有老虎,很多地方志上可以看到老虎到城里吃人的记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贵州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但是雍正以后见不到了,我工作的六盘水,宋唐以前,可以看到大象、犀牛、蟒蛇、猿猴。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初,贵州森林覆盖率降到12.4%,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最低的时候(1984-1985年)降到8%,这是很可怕的数字。通过这些年的退耕还林,六盘水去年达到56.94%,高于贵州的平均水平,这是了不起的成果。这时候如果还放任玉米种植,必将对贵州省、六盘水的生态造成新一轮致命的打击,因为现在农民不种地了,就种玉米了。家里没有劳动力,家里又有土地,留在家里的老人总得干点事,就种玉米。但玉米种得又不怎么好。一是玉米破坏生态,二是玉米效益非常低下,一亩收益600元左右。所以,贵州省委省政府做出调减玉米种植的决定,一方面是保护生态需要,二是推动现代农业需要,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六盘水平均海拔1400-1900米,很多作物难以在这个地方实现生长。六盘水97%以上是山地,土地破碎,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六盘水要调整产业结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作物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做什么?不拿自己的短处去搏别人的长处,我们要走产业化、差异化。这些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比如猕猴桃、刺梨、软籽石榴。
  举三个例子:猕猴桃并不少见,但六盘水猕猴桃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有独特的气候——一是昼夜温差大,有益于猕猴桃口感;海拔高,可以克服猕猴桃的溃疡病。但凡吃过六盘水猕猴桃的人都说好,我们现在最大的品牌叫“弥你红”,红遍世界各地。我们卖到加拿大、台湾等等,我们酿造了猕猴桃酒,出口到美国。刺梨是一种野果,外形很难看,满身都是刺,大小跟马蹄差不多。明朝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里记载了刺梨:只有贵州有,功能是消积食。刺梨里有两个东西含量非常高:一是维生素,猕猴桃的10倍,柑橘的50倍;二是SOD,抗氧化的,我们把刺梨汁拿出来做面膜。我们还可以加工成刺梨浓缩汁卖到日本。刺梨含片,如果大家有溃疡,早中晚每次含两片刺梨含片,溃疡就好了。在贵州,能想到的茶叶就是都匀毛尖、湄潭翠芽,但我们六盘水是早春茶。春节前就能拿到当年的新茶,这是很宝贝的,所以卖价非常好。我们茶叶的广告是:“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刚才介绍的产品都是六盘水特有的,这就是落实刚才这位同志提到的问题“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我们干的就是这些事,让老百姓拿到更多的收益,一亩猕猴桃可以赚2万,一亩刺梨可以赚4000元,一亩茶叶可以赚1800元。

余留芬:

  刚才市长的一番话,让我对六盘水的产品重新有了认识,特别是对玉米的认识。六盘水一直以“煤都”的称号著称,作为六盘水的一个基层代表,今天听了市长的话,我非常感动,身在六盘水,看到六盘水的变化。现在六盘水在全中国是响当当的,因为贵州青山绿水出了名,六盘水的“三变”两次列入中央一号文件,所以六盘水充满了希望,充满期待,充满信心,鼓足干劲。
  刺梨在盘州最有代表性,娘娘山就在种,一个煤炭老板种了几万亩,形成了一大片。六盘水人就这样敢创,省里、市里对我们发展有了定位,定了这么高的格局、理念,顶层设计好了,我们在基层按照设计的路子去做,真的是信心百倍。可以想像,再过三年、五年、十年的六盘水,将会实现“农村是让城市向往的地方”。

哈思挺:

  因为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记者:

  我想问王伟代表,您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次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来,这是问题一。问题二,前段时间在您的家乡普定县召开“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活动。您对这个活动怎么看,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效果?对贵州的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等方面有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王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次两会,我建议引导民营企业家把产业部署到贫困地区去。
  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去年省委省政府拿出500亿来做组组通水泥路,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许多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村寨整体搬迁出来。搬出来需要稳得住、能致富,这需要把产业部署到贫困地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可以就业,这是第一。
  第二,今年1月10日在贵州省举办了由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活动。这几年贵州省每个市州,特别是贫困地区都在搞种养殖发展,发展势头很好,每个地方还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产品。通过万企帮万村东西协作,由东部省份帮助西部省份,把贵州的特色产品销出去,贫困地区就能脱贫、不返贫。以前是种养殖出来找市场,通过万企帮万村、东西协作是先定单再生产,老百姓的收入可以得到很好的稳定。谢谢。

哈思挺:

  因为时间关系,本场集中采访告一个段落,还有问题的朋友可以与代表约时间沟通。再次感谢李刚代表、陈训华代表、王伟代表、左文学代表、余留芬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