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4月11日陕西举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周年建设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发布时间:2018-04-13 09:48:27  |  来源:​陕西省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4月11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周年建设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翟北秦先生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去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一年来,自贸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天我们邀请中国(陕西)自由贸易实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翟北秦先生来介绍情况。今天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周年建设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一场。随后,我们还将邀请杨凌和西咸相关负责同志来介绍情况。西安的情况已经在西安市政府新闻办的发布会上作了介绍,有需要了解这方面信息的同志,请向他们咨询。
  下面,首先请翟主任介绍情况。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翟北秦: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代表省自贸办,就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一年来建设情况及阶段性成果进行通报。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经过一年的改革建设,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明显提升,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作用得以彰显,较好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就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试点任务全面推进,差别化改革和创新案例培育取得初步成果
  自去年4月揭牌以来,省自贸办紧扣《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不断完善省级、片区、功能区三级工作台账和责任清单,实行全程项目化、目标化、动态化管理。截至目前,《总体方案》明确的165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启动。其中实施"多证合一"综合审批运行服务模式、简化"资金池"管理等48项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全面深化中。同时,对前两批自贸试验区123项改革试点经验进行了复制推广。在差别化改革中形成了77个具有一定系统集成特点的案例,经第三方评估,确定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34个,并分别分批报送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省工商局、西咸新区和杨凌示范区的"微信办照"创新案例,受到李克强总理肯定,并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了通报表扬,并向全国推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和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安海关"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推动西向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的做法,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相关部委,并印发11个自贸试验区所在省市人民政府借鉴。杨凌示范区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模式被商务部作为自贸试验区创新亮点对外发布。
  二、"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
  213项省级管理事权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制定了"陕西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自贸试验区市场准入"多证合一、多项联办"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将"人民银行开户许可"纳入联办事项,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和全程电子化,办结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省国税局出台关于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从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等10个方面推进纳税服务便利化。加快推进国地税电子税务局融合,实现国地税全业务、全流程的"一窗通办"。强化税银信息互动,推进签约银行开展以"诚信纳税贷"为主的纳税信用贷款业务,助力诚信纳税企业发展。拓展移动办税、自主办税,开设双语窗口,推动税收服务创新。
  充分利用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实现互联共享。建立了信用信息核查使用制度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自贸试验区监管信息互通互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
  三、投资贸易便利化快速提升
  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实行备案管理。加快推行“多评合一”“多图联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等投资项目审批试点,审批时限大幅压缩。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研究出台系列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产业培育、产业扶持政策。借助重大涉外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组建专业队伍,开展精准招商,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以自贸试验区宣传推介为主题的招商引资推介活动,有效引进境内外资金。
  建立了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可为全省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流程一体化服务。不断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制定《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执法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境外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全方位服务。
  融合了我省"通丝路"、出口水果电子监管及质量追溯系统两个特色应用服务功能的国家融合9个模块标准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监管服务措施,使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
  四、金融服务创新步伐加快
  积极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出台36条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系列措施,向自贸试验区委托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交易场所审批和监管事权。着力打造"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平台,为市场主体在线提供人民币跨境结算、报关报检等10项"一站式服务"。研究制定《陕西自贸试验区基金产品参与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参考指引》,支持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基金产品参与内地与香港基金产品互认,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首只2亿美元境外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深化自贸试验区征信体系建设,形成了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成立全国首家专注于资产证券化研究的社会团体法人研究院,为区内金融资产的交易、流转、资源共享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将商业保理纳入自贸试验区"一口受理"范围,引进了中核工业、京东金融等商业保理企业。截至2017年末,自贸试验区内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74家(其中法人机构6家,一级分行13家,二级分行3家),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达到339.23亿元,省内外2686家企业、31家商业银行的224个分支机构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涉及境外银行1589家,交易辐射109个国家和地区。
  五、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
  积极推进信息丝绸之路建设,设立我省首家省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正在建设"丝路云"网上自贸综合服务平台、自贸产业园智慧园区,发起设立信息丝绸之路发展联盟,启动建设"丝路信息港"。积极培育"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主体,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了80多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打造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台,联合31个国家(地区)128所大学组成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成功举办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以"国风•秦韵"为品牌的海外陕西文化周系列活动,全年组织演出团队赴12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城市举行演出49场,"文化陕西"对外新形象有力彰显。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合作,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多种传播资源的融合,"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影响显著提升。成立"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持续开展"中亚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搭建旅游合作平台,建立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导游员信息共享和动态化监管。扩大健康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开展人员培训、互访互学等交流合作。依托欧亚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等展会平台,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省开展中医药交流合作、医疗体检、健康旅游。
  六、自贸试验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成立了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自贸试验区工作办公室。设立了自贸试验区西安、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三个管委会,各功能区设立了工作办公室。省级各有关部门也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了省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和省自贸办周例会制度,制定《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总结评估推广工作制度》《自贸试验区建设督促检查工作机制》《自贸试验区信息报送制度》《陕西自贸试验区统计报表制度(试行)》等。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进行制度创新评估和建设成效评估。组建了西安交通大学自贸研究院。
  省政府颁布《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科技部、公安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和各省级有关部门先后出台34个专项政策,支持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力推动了相关试点任务的落实。立足建立和引进多元争端解决机构和机制,加快筹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和法治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投资仲裁、专业法院、商事调解、临时仲裁、域外仲裁等制度创新举措,先后在自贸试验区内新设了知识产权专业法庭,与中国贸促会合作建设了丝绸之路仲裁中心。自贸试验区建设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完成,保证了自贸试验区工作的顺利运行。
  各位朋友,一年来,随着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政策红利的释放,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加之在境内外开展了一系列以自贸试验区为主题的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吸引一批境内外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截至2018年3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811户(占自贸试验区揭牌前市场主体总数25558户的58%),其中企业数12420户(含外资企业164户),新增注册资本3478.05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9.56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306家。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1983.58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2714亿元的73.1%,其中,进口757.21亿元,占全省进口1019.53亿元的74.3%,出口1226.37亿元,占全省出口1694.47亿元的72.4%。
  各位朋友,以上是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一年来总体建设情况,关于省自贸办具体举措及取得的成效,我们制作了专门材料,已经发至大家手中,请大家参阅。
  谢谢大家!

安广文:

  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陕西日报记者:

  我是陕西日报记者。根据您刚才的介绍,我们看到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来营商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吸引了一大批境内外企业落户。今年陕西省把今年确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请问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优化提升全省营商环境有哪些推动作用?

翟北秦:

  国家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自贸试验区是开放的先行先试区,陕西自贸试验区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加快推进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的根本宗旨。
  我从四个方面说明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优化全省营商环境推动作用。
  一是加快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将213项省级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西安市在将103项市级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的同时,相继推出1542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工作,各功能区分别设立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专门机构,探索开启“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政府管理新模式,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自贸试验区市场准入“多证合一、多项联办”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将“人民银行开户许可”纳入联办事项,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和全程电子化,将原来最少得两周以上注册登记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杨凌片区将45项涉农林项目纳入联办平台,实现“七证合一、五十三项联办”。以“微信办照”为代表的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已经在全省推广。
  三是构建高效便捷税收服务体系。依托“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单POS”办税模式,实现国地税全业务、全流程的“一窗通办”。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开通发票“网上申领、线下配送”平台和开发微信办税、在线预约等掌上服务产品,降低了纳税人的时间成本,也减少了小规模纳税人申报表填写内容,国际港务区片区也把政府服务向企业聚集的商业社区前移,建立了自贸驿站。企业可在茶歇的时候到驿站办理税票。
  四是加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监管方式从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立了信用信息核查使用制度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实现互联共享,将过去分散的各部门独立的信息打通共享,便于监管。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政务服务平台,目标实现一网通办,推进自贸试验区监管信息互通互换。
  对标国际高标准,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是自贸试验区持续推进的工作任务,营商环境的建设无止境、不停步。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翟北秦:

  我从两个方面回答。
  一是在投资方面,重点是要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将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实行备案制管理。 加快推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投资项目审批试点,大大压缩了投资项目的审批时间。
走出去方面,我们建立了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制定《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境外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既为走出去服务,也为走出去保障,提供一体化全流程服务,自贸试验区也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外商投资企业已达到164家,知名的有法国赛峰起落架维修项目落户空港新城,高新区三星二期项目已经奠基,亚马逊等一批知名的企业项目已经落户浐灞。截至3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64家。
  二是在贸易便利化方面,重点是要推进进出口贸易的监管模式创新。推进落实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以及检验检疫无纸化改革,规范“一次申报、分步处置”作业流程,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改进通关风险管控措施。融合我省“通丝路”、出口水果电子监管及质量追溯系统两个特色应用服务功能的国家标准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现在覆盖达到40%以上,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监管服务措施,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推行“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监管制度改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及24小时通关,企业单项业务通关平均时间由原先的2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以内,节约时间30%—50%。探索“边境抽检、内陆核放”检验检疫和“口岸直通查验”新模式。创新税收征管方式,实现了近60%的应税报关单通过“自报自缴”模式缴税,大大降低了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同期的比重达73.1%。


中新社记者:

  我是中新社记者。陕西自贸试验区如何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

翟北秦:

  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新模式,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支点,这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的使命。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年来,从五个方面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人文合作。
  一是创新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作用,通过“项目+平台+人才”模式,集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创新资源。积极推进信息丝绸之路建设,设立我省首家省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建设“丝路云”网上自贸综合服务平台、自贸产业园智慧园区,发起设立信息丝绸之路发展联盟,引导省内外网信领域人才、企业和项目在自贸试验区布局,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和“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提供信息、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是创新教育合作机制。打造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台,联合31个国家(地区)128所大学组成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这个联盟是开放的,在不断的扩大。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空间,联合成立国际交通学院。也着手组建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为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骨干奠定了基础。引入“中译语通”项目,搭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为人文交流提供了技术和语言方面的支撑。
  三是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借助西安文化贸易基地的优势,建立“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平台。打造“国风•秦韵”文化交流品牌。设立了“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联手打造智慧博物馆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成立了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开播全国首家丝路频道,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四是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导游员信息共享,并纳入省旅游监管执法信息平台系统,实施动态化监管。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自贸试验区设立旅游文化服务中心和合资旅行社。结合自贸试验区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打造“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商业”“旅游+养生”等旅游产业新业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使大家能更便捷的享受到出入境的旅游服务。
  五是创新医疗卫生合作机制。扩大健康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依托欧亚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等展会平台,举办首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丝绸之路城市中医发展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9个城市代表团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省开展中医药交流合作、医疗体检、健康旅游,开展人员培训、互访互学等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援外医疗,完成马拉维、苏丹援外医疗工作,扩大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的影响力。
  为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构建“一带一路”支点提供陕西经验,是陕西自贸试验区重要工作,也感谢媒体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