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4月20日北京举行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周年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04-23 14:27:43  |  来源:北京市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田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一年以来医改工作取得哪些成效,发生哪些变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有关单位领导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先生,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女士,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徐仁忠先生,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梁洪先生。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民政局的领导同志,他们在第一排就坐,到时候也可以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下面有请雷海潮主任介绍我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周年的情况。



雷海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在这里把一年以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尤其是推进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情况向媒体朋友作一个通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相关委办局的统筹协调下,2017年4月8日,北京市统筹中央、地方、军队和部分非公医疗机构共3700多所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改革一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总体平稳有序,变化积极,符合预期,反响良好,门急诊量2.1亿人次,390万出院病人治疗有序。
  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改革一年来,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二级医院基本持平,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累计达到近8000万人次,比上一年净增1200余万,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30%左右。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医院副主任、主任医师的门急诊人次分别减少9.7%和25.5%,患者选择专家就医行为更加理性,看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有限的专家名医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危重急难患者,并延长了医患沟通交流时间。
  二是新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新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在改革启动后的第四周即可置换原来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机构收入在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构得以优化,含金量也有所提高。与改革前相比,医疗机构可支配收入总体上趋势良好。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依赖了60多年的旧补偿机制在首都已不复存在。
  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和效率出现可喜变化。根据我们的监测统计,住院医疗服务更多向三级医院集中,改革一年来,三级医院出院量达320万人次,增长2.7%,三级医院的住院服务优势更加明显,所完成的任务更加符合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根据监测,平均住院日8.6天,与上一年相比减少0.7天,相当于过去4至5年才能取得的改进幅度。去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后,对于推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进一步提升住院服务效率创造了很好的激励机制。门急诊患者则向基层机构分流,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功能的分化符合改革的导向和目的。
  四是医药费用增幅下降。改革以来全市医药费用仅增长5%左右,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已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624亿元,节省药品费用55.1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8.8%。改革一年来,全市二三级医院药占比已从改革前的43%下降了九个百分点。
  五是医保患者负担平稳,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将社会救助对象的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比例从70%调整到80%,门诊救助全年救助封顶线从4000元调整到6000元,住院救助全年救助封顶线从4万元调整到6万元;重大疾病救助比例从75%调整到85%,全年救助封顶线从8万元调整到12万元。社会救助对象门诊、住院和重大疾病救助政策范围内人均负担均减少了30%左右,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就医负担。
  六是部分短板专业得到发展支撑。北京市规范调整了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并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其中规范了96个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较好地补偿了服务成本,体现了中医劳动价值,中医药特色发挥有了更好的支撑,发展基础更好。此外,通过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解决了一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显著低于成本的问题,儿科、妇产科、护理、精神心理、传染病等部分短板专业得到发展支撑。
  七是改善医疗服务取得阶段效果。改进预约就诊服务,使预约就诊的时间缩短到一小时以内,加强院内层级就诊转诊,增加知名专家团队服务,已达到113个。改善门诊和住院就诊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改善营养配餐,实施各种便民服务和帮老助残措施。最近,我们又推出了20家老年友善医院的建设,这都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之后和老龄社会带来的就诊需求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全市26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方式,占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8%。对60岁以上老年人减免医事服务费2665万人次。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可使用105种常用药品,开出2个月药品长处方4万余张,减少了患者往返医疗机构的次数,节约了患者的成本。
  八是公众和患者给予了积极评价。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二三级医院中对患者开展的独立调查显示,91.7%的患者支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82.2%的患者认为改革政策有利于分级诊疗,83.8%的患者对医疗收费持肯定和支持态度,90%以上的患者满意就医状况。北京市统计局对全市10个区4200户低收入农户进行入户调查显示,96.4%的低保户对调整救助标准表示满意;对1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患者对改革的支持率、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达到99.6%。
  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工作体会
  北京医改实施一年以来取得了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归纳来看,有如下几点。
  一是北京医改强调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北京方案,提出指导意见。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医药分开改革协调小组,当时的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同志和北京市当时的市长蔡奇同志任双组长。后来由于领导职务的调整,陈吉宁同志作为市长也参与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协调小组的活动,作为新的组长来领导这方面的工作。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协调小组召开协调小组工作会,传达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对深化医改做出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常委会研究医改工作,建立了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市发改委、财政、民政、人力社保、食药监多部门政策协同保障,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参加改革的医疗机构深入动员部署,做到人员全培训,政策全掌握,举措全落地。
  二是立足北京,勇于创新。本次医改,北京坚持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经历了5年的试点检验,北京提出设立医事服务费,事实证明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医事服务费的实质是对医疗服务、药事服务以及部分管理服务的成本补偿,体现了对医务技术劳动的尊重,有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感。通过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和不同层级专家医事服务费的分层定价和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也促进了分级诊疗和院内层级就诊,促进了医疗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药品阳光采购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药品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采购环境。在整体上降低了药品价格,不仅减轻了患者药费负担,也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三是做好医疗保障,确保改革平稳有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医改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工作重点应放在对改革比较敏感的人群保障上,提升低收入群体、困难人员对改革的耐受力。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强化社会保障机制,城乡医保将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保险报销范围,完善困难人员医疗救助政策,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报销比例,明确严重精神障碍、艾滋病、结核病患者免费治疗时不收取医事服务费,并针对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等调整报销政策,实施按床日定额付费,控制个人的医药费用负担。民政部门加大力度,实施精准救助,发挥了兜底保障的良好作用。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与改善医疗服务同步推进。为了提升群众在改革中的获得感,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积极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改善医疗服务,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创新方便居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各项举措。从群众预约挂号,知名专家团队服务,优化诊疗程序,改善服务设施,再到推送诊疗结果信息,加强营养配餐,以及患者康复回归社区和家庭都进行了设计和安排。打通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保药品报销范围。另外,进一步健全医疗机构的监管机制,开展住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评价,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效率,规范诊疗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公立医院在提质增效控费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通过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逐步提升居民就医体验,赢得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是北京医改的重要经验。
  三、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续重点任务
  北京市政府已经制定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后续重点任务,将巩固成效,持续推进,永不停步。在后续工作中,将持续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和调整,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举办主体落实投入责任,推进包括DRG在内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能力与激励机制建设,每个区至少建设一个紧密型医联体,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以质量效率费用安全集约发展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努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田伟:

  下面把时间交给在座的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

北京日报记者:

  这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是北京市医改一个重大举措,未来北京市医改还有什么新的大动作?

李素芳:

  近年来全市医改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去年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北京市也成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示范城市,在改革过程中,市属的医疗机构实行平稳运行,北京的医疗机构非常复杂,有很多中央、军队也包括本市的医院,在这么大的改革推进中,医疗机构实行平稳运行和发展还是来之不易,付出很多的努力。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改革过程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开工没有回头箭,北京市的医改工作任务还是非常繁重的。最近我们一直跟相关部门在深化研究,我们考虑医改工作的重点主要还是围绕着健康北京的战略,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今年医改工作还在制定年度的工作方案,从工作研究角度来讲,医改工作将重点从基层和机制两个方面加大改革推进的力度。基层就是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推进百姓在社区能够看得了病、拿得了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是离百姓最近,服务百姓常见病、慢性病,还有增加的健康管理的第一站,这些服务都应该由基层医疗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特别重要,要着眼当好百姓守门人的角色,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基础。今年继续加大人才医疗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全科的医生的培养。也要进一步引进一批紧缺的人才。今年定向培养乡村医生,现在提出的目标要培养100名乡村医生,进一步充实基层医疗服务一线的力量。同时也要进一步做实医联体,发挥好手拉手的作用,把大医院20%的专家号源给社区作为转诊的需要,也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去出诊。还要总结推广方庄智慧家庭医生的模式,通过多种个性化医疗服务包的方式来把家庭医生能够进一步做实,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同时也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保障的能力。我们还会进一步开展基层薪酬制度改革的试点,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要让基层的医务人员留得住。
  机制方面,主要加快完善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运行的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要完善公立医院运行补偿的机制。刚才海潮主任介绍也说到,去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主要切断了药品补偿的利益链。现在主要来源于价格收费的补偿,还有财政的补偿。公立医院本质还是公益性的服务,要推动建立公立医院机构公益性服务的种类和成本机制,完善财政补偿的政策,引导公立医院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同时也要继续推进现在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强化医院成本控制的机制,完善医院内部绩效分配的办法,强化医疗机构医生收入不与耗材、不与卫生材料的使用,不与化验、检验收入挂钩的机制。第二,继续深化三医联动的改革。继续推动医疗价格项目有升有降的调整。在去年,我们启动第一批435项,这块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后续工作也比较大。现在也正在抓紧研究相关的方案。下一步完善药品和医疗耗材采购的机制,压缩药品和耗材价格居高的空间。同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医疗服务机构的收入结构,进一步提升来源于服务价格,降低药品耗材化验的使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 第三,要完善监管的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医药费用以及大处方行为的监管,同时也需要加快推进各个医院药品耗材价格情况。因为各个医院药品耗材差异很大,用药的情况信息公开,形成了全行业多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应该说在机制建设上也是医改的工作重点。
  总之医改实际上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大工作,也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社会各个方面理解和支持,去年整个医改工作推进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特别是在座的媒体也给予充分的解读和报道,这对于我们凝聚社会共识,深化我们之间比较难的改革,实际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希望大家继续给予支持,谢谢。

健康报记者:

  在推进我市公立医院机构药品采购实施“两票制”工作中市食药局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两票制”实施后可能给我市医药行业带来的哪些影响?

梁洪:

  “两票制”是这次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中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有效保障药品采购我市医疗机构实施“两票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和北京市医改办等十个部门联合出台了相关文件,确定了实施方案,并和市卫计委联合确定了具体实施“两票制”有关工作的要求,制定了资质审核标准,审核程序,让药品采购“两票制”工作能够规范实施。二是组织了我市药品配送企业的培训,让配送企业了解政策,了解标准,了解程序。三是完成了资质审核工作。共审核了1500多条信息,审核工作已经集中审核完成,并将药品配送企业执行“两票制”纳入日常监管,工作进入常态化。 下一步我们将是否执行“两票制”作为药品配送企业日常检查中的重点,重点要检查药品批发企业的相关票据情况。另外,还要跟卫计委联合开展检查,对药品批发企业和医疗机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有违规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严肃处理,严重违规将取药品配送的资质。“两票制”的实施会加速药品流通企业的重新洗牌,经营方式和现在新形势不太适应的企业要面临着淘汰。整体行业将集中和行业规范度会有提高,对我们监管,对我们保障药品质量是非常有利的。现在北京已经有两家药品配送企业主动提出了注销药品批发许可证,已经初现成效。随着进一步的实施,我想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健康的发展。谢谢。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去年在北京医改发布会上人社局的领导介绍为了支持医改,医保方面实施许多配套的措施,接下来我们想了解一下医疗保险改革的相关政策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具体效果怎么样?

徐仁忠:

  去年4月8日开始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当时医保在这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和加大医保基金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政策。一是将医事服务费整体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特别是门诊由按比例报销调整为不计起付线,不设封顶线,实现定额报销。无论是职工和居民全部实现这个政策。设立医事服务费,过去的报销比例在职职工是70%,调整以后,医事服务费设立50、30、20,负担就是10块,2块,1块。如果个人负担一块钱,相当于个人负担5%,从这条我们就减轻了个人负担。再有就是起付线和封顶线,医疗保险报销的政策有起付线,医事服务费不设起付线,不设封顶线。比如,今天去看病就花20元的医事服务费,没有其他费用。医事服务费也可以报销,超过封顶线这项不受限,同样可以报销。是为了不增加个人负担,确保改革平稳实施,达到医药分开的综合改革的目的。 
  第二,435项价格改革的工作,除了国家明确规定不纳入报销范围的,北京大部分全纳入到报销范围,特别是在里面有新增的55项专项护理和新生儿诊疗护理都纳入报销,中医调整96项都纳入报销范围。通过改革一年以来,参保人员就医有一个很深的体会。
  第三,主要是针对一些大病和重病患者采取的措施。比如精神病,精神病患者实施按项目费用报销,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费用按照项目计价,最后按比例报销。为了减轻这些人的负担,把精神病患者住院报销的政策也做了一个调整,从过去的按比例报销调整为按定额报销。当时的政策是这么规定的,三级医院精神病患者住院每天发生的费用最多负担20元,一天三级医院最多个人负担20元。二级医院最多个人负担15元,一级及以下的精神病患者每天最多负担10元。不能因为改革造成个人负担加重。精神病患者我们做一个统计,仅这一项去年一年医保基金增加支出2987万,如果从个人负担的比例来看,改革这一年来和改革前一年比较,精神病患者住院患者负担下降了54%。这个政策出台主要目的是配合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现了改革的目标,为我们今后北京市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奠定好一个基础,也是发挥医保在这里应该发挥的作用。 效果怎么样,我把情况做一个总体的汇报。一是这次改革医保基金共为1.3亿人次报销医药费是852亿,医保基金为这个项目改革增加了支出22.8亿元。其中设立医事服务费增加9.6亿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调整增加是13.2亿元。如果算个人,这两项改革,个人在这一年来的改革过程中,负担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不增加个人负担,我们的结果比不增加个人负担预期目标也好一些。减轻了6000万的负担。 第二,在这项改革的过程中,也发挥医保的调节作用,引导作用,主要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实行差异化的报销政策。我们现在医事服务费政策调整不是按照一个数,是按照不同医院的级别设定的,个人负担三级二级一级,个人负担分别是10元、2元、1元。越到基层个人负担越轻,采取差异的报销政策。去年改革以后,整个就医的秩序有了很大的好转,大医院的门诊就医量大幅度下降,在社区基层就医的服务量大幅度增加,这是一个引导调节的作用。还有一个去年调整药品报销范围的规定,大医院和社区药品无缝对接,打通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型医疗机构药品报销的差异。凡是在大医院能报销的药品,在社区也能报销。当然这个药品必须符合卫生规定,在社区能使用,在基层能使用的药品。有一些药品不能使用,不能报销,主要是考虑用药安全问题。特别是去年针对卫生规定的长处方,医保也出台了规定,明确长处方的药品就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基于两个月长处方的药品费用,医保也给报销。
  总之,今年在医药综合改革过程中,从现在分析看效果来说,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医保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把北京医药分开改革,特别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向前推进。

新华社记者:

  北京在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雷海潮:

  谢谢您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第一项重点任务,也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所部署的今后深化医改的头等重要的大事。所以北京在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方面还要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推进。我们在推进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过程中,已经制定了2016年到2017年的改革任务,这些任务都如期完成了。我们又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市经信、市人力社保局、市中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2018年到2020年的改革任务安排,主要是围绕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大概包括六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我们国家的医疗机构是分了三个层级,通常我们说叫基层或者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二、三级医院的功能是趋同的,大家都是在围绕着一些疾病的门诊和住院服务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但是本义来说,一、二、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应该不同。大家从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年的成效就能看出这个明显分化的特点。三级医院更加侧重在住院医疗服上,住院服务量上升2.7%,而三级医院门诊方面则减少了11.9%,相当1500万左右的诊疗人次。这1500万的诊疗人次分级到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从我刚才报告的数据中能够发现,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上升了16%以上,城六区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上升了25%,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突破了30%。医疗机构的功能在日趋分化,这种分化我们的判断是良好的,符合改革的导向和目标。三级医院应该更加侧重在门诊方面的转诊服务上,三级医院不应该完成过多的门诊初诊服务,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疑难重症的医疗服务上。在去年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中,包括医疗保险的报销政策,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在价格政策上的设定上,分层定价,分级定价,引导大家到基层首诊。一年以来,北京不仅仅完成了医疗分开综合改革的任务,也有效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目标。今后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使得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各归其位。三级医院注重住院服务和转诊服务,主要指门诊。二级医院提供综合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包括一部分的从一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上来的门诊。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一般门诊服务和全科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的管理服务。这要有长期的定位,使得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能够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体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公平的,是有效的,也能够满足老百姓各个方面的医疗服务需求。
  第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分级诊疗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基层要有这样的承载能力,要有这样的过硬本领。首先要实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面的基层全覆盖。北京还有一些山区偏远村仍然没有基层医疗的网点,我们叫做处于服务的空白状态。当然这样的情况是越来越少的,我们准备花两年的时间,实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在山区边远农村的全覆盖,使得老百姓能够在身边就获得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 对于特别偏远的地方,人口居住又比较分散,我们将采取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二级医院在内的医疗机构用山区巡诊的方式,在北京的密云、延庆山区已经开始这种方式的实施。我们把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够做到全覆盖。 另外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和培训基层的卫生人才。一方面要有设施,更重要的是基层的卫生人才要有相应的服务资质和能力。这方面北京已经采取了为农村村卫生室免费定向培养的计划。每年招生100—150名左右,今后村卫生室服务的力量会得到有效的加强。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是每万人口所拥有的社区全科医生要达到3名。现在距离这个目标比较接近了,大概现在是在每万人口在2.7—2.8名的全科医生,还差0.2左右。这些是今后三年的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三,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的能力。要想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持久开展,还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所以一方面要把中医药的适宜技术普及到基层。大家到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去看,中医药的服务技术是相对发展健全,今后在推广中医适宜服务方面要加大推广力度。另外我们提倡和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创建满意和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也是国家引导的一个方向。目的就是引导大家要进一步提升能力,提升服务的技术水平。再有我们考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根据情况需要,设置一定的床位数,比如说康复、长期护理的床位,在老龄化到来的背景下,居民在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往有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没有床位的,今后会在这方面根据居民的需求进行灵活的配置。另外大家反映的在社区得到儿科服务的问题,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目前,要培养和培训更多的儿科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医疗服务,在基层主要是对全科医生进行培训,我们的目标到2020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要有一名能够开展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医生。另外推进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做实服务内容,让老百姓和医疗人员之间的签约服务更加稳定、更加长久、更加充满信任。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还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药事服务。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到社区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的品种和数量还不是那么充足,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空间都非常有限,另外对一些从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分流的患者有哪些用药特点,要摸索经验。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配置。有一些区,比如朝阳、石景山也对于社区的药房进行了管理方式方面的创新和探索。比如说,引入了第三方专业化的药品配送机构来提供服务。这也是今后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推进的路径和方向。此外我们也正在研究,在去年四类慢性病的基础上,怎么能够进一步增加慢性病的病种,打通两个月的长处方,巩固分级诊疗的局面。老百姓在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两个月的长处方,打通医疗保险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范围取得很好的引导作用。医事服务的定价和报销政策也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价格改革不能停步。去年研究了四种慢性病,今年要研究在基层增加哪些慢性病,要把用药的需求和就诊的需求解决在基层,这些都需要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四,要推动社区康复和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之后,康复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北京已经推动15家,主要是区属的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型的机构。北京市财政也给予大力支持,每个医疗机构补助1500万左右,促进转型。15所当中有3所有待进一步转型和完善,今年要完成这个任务。对于第一批进行转型的还要进行功能方面的考核。我们和人力社保局和发改委、食药局和财政一起保证政策要持续。
  第五,进一步发挥医联体在分级诊疗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已经提出了目标,今年每个至少建立一个紧密型的医联体。北京市已经建立了58个综合性医联体,还建立了八个专科医疗联合体。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和建立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实现老百姓比较顺畅的上下转诊,包括社区的康复。我们和人力社保局也在研究,对这些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支付方式改革,便于紧密型医疗体统筹利用资源,可以在社区解决的疾病没有必要放在三级医院或者二级医院,老百姓也愿意在自己的家门口得到相对比较全面的诊疗服务。这也是我们在医疗联合体方面的建设目标。当然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还需要一些机制保障,我们也在研究,几个部门共同配合,今年在综合性的医院中推进DRG新的支付方式改革。DRG的病组应该在300个,要比现在108个病组的试点会大大的拓展,实施的范围也会明显增加。
  第六,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到社区基层看病,由于基层和二、三级医院功能定位不同,在服务资源、技术能力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要使更多居民群众在社区就诊,就必须把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要有新的跃升。比如正在考虑建立检验方面的会诊中心、病理方面的会诊中心、影像诊断方面的会诊中心、心电图方面的会诊中心。互联网+医疗的技术能方便上述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在基层完成相应的检查,然后把有关的信息资料传输到二、三级医院完成诊断,这样老百姓在社区基层就诊质量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提升,也能够巩固我们分级诊疗出现的一些良好效果。这些都是在互联网+医疗方面我们所拥有的很大的愿景和发展空间。
  最后感谢媒体朋友在一年来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过程中,非常好的宣传有关改革政策,也报道了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成效。另外,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和欢迎媒体朋友能够把居民看病就医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这些都是今后深化医改和做好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将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健康北京的建设,实现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谢谢大家!

田伟:

  谢谢雷主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雷主任,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我们发布并介绍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周年以来的各项情况,并且回答记者多个问题。我们更加感谢记者朋友对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长期关注和报道。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