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6月29日中国气象局举办7月新闻发布会介绍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7月1日起实施的气象国家标准等

发布时间:2018-07-02 16:01:40  |  来源:国新办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时间:2018年6月29日(周五)14:30-15:30

地点: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内容:
       (一)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国内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回顾;
       (二)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重点;
       (三)7月1日起实施的气象国家标准;
       (四)回答记者提问。



陈振林: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现在举行中国气象局2018年7月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在酷热的天气参加新闻发布会。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发布会的专家,他们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牛若芸,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今天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6月份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国内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回顾;第二是7月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重点;第三是7月1日起实施的气象国家标准。首先我们请张祖强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张祖强: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先介绍2018年6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和事件。 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第二高。2018年6月(1-28日),全国平均气温20.7℃,较常年同期偏高0.8℃,仅次于2005年(21.0℃)为历史第二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内蒙古大部、华北中东部、黄淮中西部、江淮大部及湖北中部、湖南北部、新疆东北部、西藏西部等地偏高1~2℃,局地偏高2~4℃;黑龙江东北部、江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部等地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黑龙江东北部局地偏低1~2℃。6月,全国有58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主要出现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天津、河北等省(区、市),其中黑龙江双城(38.9℃)、巴彦(38.1℃)、宾县(38.0℃)和河北元氏(43.0℃)、无极(41.8℃)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018年6月(1-28日),全国降水量85.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1%。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东北南部、华北中北部、江淮大部、江汉、江南大部及广西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东部、新疆东部和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西北地区东南部和中部及黑龙江西部、吉林东部、山东大部、河南中部、广东中南部、海南、广西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等地偏多2成至1倍,局地偏多1倍以上。6月,山东、甘肃、陕西、贵州、云南、湖南、广东等地共有56站出现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广东花都(286.4毫米)、贵州麻江(281.7毫米)、山东安丘(217.2毫米)、湖南邵东(205.5毫米)等13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下面介绍6月国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南方地区出现3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月内,南方地区出现3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分别为5-9日、17-20日、24-28日。6月5日至9日,受台风“艾云尼”影响,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大部、广东、海南等地累计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其中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东北部部分地区250~450毫米。6月17日至20日,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累计降水量超100毫米,福建莆田局地达330毫米。6月24-28日,四川盆地西部、甘肃东南部、山东大部、江苏东北部、安徽东北部及云南东南部、广西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100~250毫米,局地达到250~460毫米。中旬以来的强降雨过程造成西南地区东部、江汉至长江中下游和江南部分地区发生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其中,6月17日至20日强降雨过程导致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9省(直辖市)37市(自治州)108个县(市、区)123.5万人受灾,18人死亡,2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95.1千公顷,其中绝收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  
  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偏多,初台“艾云尼”连续三次登陆。 月内,有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1981-2010年)同期(1.7个)偏多1.3个;有1个台风登陆我国,也较常年同期(0.63个)偏多。今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于6月6日6时25分前后登陆广东徐闻(8级,20米/秒),6日14点50分前后再次登陆海南省海口市(8级,18米/秒),7日20时30分前后在广东阳江沿海第三次登陆,成为1949年以来首个连续登陆我国3次的“初台”。“艾云尼”具有多次登陆、移速缓慢、影响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阵风风力大的特点。受台风“艾云尼”影响,6月5-9日,华南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南海西北部海域、广东西南部沿海等地部分海域或地区风力有8-9级,阵风可达10-11级。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5省27市100个县(市、区)受灾人数达131.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6.7亿元。  
  内蒙古发生持续性气象干旱,草场受灾严重。 6月1-23日,内蒙古地区大部降水量不足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局部偏少8成以上。同时,内蒙古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偏高1~2℃,局部偏高2℃以上。受温高雨少影响,内蒙古地区大部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中旬开始中旱以上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23日达到最大,中旱以上面积为34.4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农牧区旱情严重,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统计,全区受灾草场面积达5.5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未返青草场面积2.69亿亩,尤其是巴彦淖尔市的草场受灾严重,受灾面积占全市牧区草场总面积的70%以上。24-25日,旱区大部出现10毫米左右降水,旱情略有缓和。  
  6月下旬以来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高温。6月20-28日,京津冀东南部普遍出现35 ℃以上高温,尤其是27-28日有156站日最高气温超过35 ℃,其中50站超过40 ℃。同期,京津冀共有22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河北无极(41.8 ℃)和元氏(43 ℃)两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强对流天气影响范围广。月内,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23省(区、市)局地遭受大风、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其中甘肃、吉林和山东等地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亿元以上。  
  再来看一下6月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2018年6月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暴雨洪涝、热带风暴、干旱、森林火灾等。 月内,印度多地频降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3-4日,印度东北部米佐拉姆邦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至少10人死亡;8日,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遭遇雷雨极端天气,造成至少27人死亡;9-11日,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遭遇暴雨袭击,导致16人死亡;13日,印度北方邦13日暴雨造成至少10人死亡、28人受伤;中旬,印度东北部持续暴雨引发洪水,造成至少 23人死亡,数十万人受灾。12日,孟加拉国东南部地区暴雨引发塌方,造成至少13人死亡。下旬,越南北部地区持续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15人死亡,11人失踪。中旬,美国中西部持续暴雨引发洪水,造成至少3人死亡。26日,尼泊尔西部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3人死亡。月初,欧洲多国(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遭暴雨袭击,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交通运行受到影响;中旬,法、德两国再遭暴雨洪涝袭击。 5月27日至6月2日,受热带风暴“阿尔贝托”影响,古巴中西部遭遇暴雨引发洪水,造成7人死亡和2人失踪。 6月上旬,巴基斯坦干旱导致棉花减产;阿富汗持续干旱,总统呼吁国际社会向灾区提供人道主义救援。 6月15日,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发生15起森林火灾,火灾面积超过3900公顷。 
  2018年6月(1-28日),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21449条,其中,国家级发布117条,省级发布917条,市级发布3410条,县级发布17005条;包括红色预警436条,橙色预警4353条,黄色预警12772条,蓝色预警3828条,未知级别预警60条。 2018年6月,国家级共发布预警提示117条,其中暴雨47条,地质灾害22条,山洪灾害21条,台风11条,强对流6条,海浪3条,风暴潮3条,海外社会安全事件安全风险2条,海外自然灾害安全风险1条,高森林火险1条。全国各省市县共发布预警21332条,其中,雷电9306条,暴雨5191条,高温2353条,大风1460条,冰雹800条,大雾696条,雷雨大风558条,其他968条。 2018年6月,全国共发布预警21449条,其中气象发布20918条、非气象行业发布531条,非气象行业包括国土434条,水利52条,林业22条,交通7条,海洋6条,住建6条,外交3条,人防1条。 
  下面是6月气象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6月全国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华南南部遭受台风“艾云尼”影响,部分农作物受灾。 6月,东北地区大部光温正常,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少,大部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一季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常生长。 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地区大部光温接近常年同期,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生长发育。6月以来,江南东南部、华南南部地区降水偏多3成至2倍,部分地区有连续性强降水,对一季稻分蘖拔节、早稻抽穗开花及荔枝等瓜果生长采收有不利影响。5-6日,受今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影响,华南南部及沿海地区遭受暴雨、大风灾害,造成部分地区出现“雨洗禾花”,影响早稻授粉结实,部分荔枝、龙眼等裂果、落果。 西南地区大部光温正常,墒情适宜,利于一季稻和夏玉米稳健生长。云南中部和南部、贵州西部等地降水偏多,阴雨日数有16~20天,日照偏少3~8成,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作物健壮生长。  
  夏收期间大部地区多晴好天气,麦收进展顺利;夏种区大部热量充足、墒情适宜,夏种进展顺利。 5月中旬至6月中旬,全国夏收夏种处于大范围开展阶段,总体进度较常年略偏快。麦收期间,大部麦收区多晴好天气,未出现明显的大范围连阴雨天气,各地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抢收晾晒成熟小麦,加之麦收机械化作业程度高,全国麦收进展总体顺利,进度较常年略偏快。但受阶段性灾害天气影响,部分地区麦收短暂受阻。6月中旬华北、黄淮部分麦区出现大风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对小麦收晒作业略有不利。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华北、黄淮和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普遍有25~100毫米,江淮和江汉有50~250毫米,西南地区大部100~250毫米,大部夏种区降水充沛,尤其是6月8-9日、18-19日华北、黄淮出现明显降水,农田墒情得到明显改善,良好的水热条件利于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以及一季稻栽插,夏种进展顺利。仅安徽和江苏北部、山西南部、山东南部部分地区阶段性干旱造成夏种短时受阻。  
  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情况: 全国夏收夏种进入尾声,夏收夏种气象服务顺利完成。为研判夏粮生产形势,做好夏收服务保障,5月22日中国气象局启动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工作,6月20日结束服务。期间,中国气象局每周二、周五发布《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并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中播出。三夏大忙时节,中国气象局共制作发布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9期、夏收专题决策服务信息20余期、农业干旱监测预报30余期、土壤水分监测产品30余期,就夏收夏种专题接受媒体采访多次。据不完全统计,各省气象局共制作发布夏收夏种、农用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各类有关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100多期。中国气象局为强化服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还拓展了服务渠道,除通过《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中国气象频道•直通中南海》等电视栏目传播全国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信息,还利用中国央视网、中国兴农网、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气象报社等媒体或网络平台,以专家访谈、专题报导等形式,通过网络、短(彩)信、报纸、微博、微信等手段及时将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信息向社会、公众传递,提醒相关部门、农民朋友做好避雨抢收、农机调动、雨后趁墒抢播等各项农事应对工作。  
  下面介绍一下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 华北中南部、江南等地多高温天气。未来10天,华北中南部、江南等地多高温天气,高温日数可达6~8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8℃,局地可达39~40℃,强高温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4-9日。 黄淮江淮等地多降雨。未来10天,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华南西北部以及西南地区东部多降雨天气,累积降雨量有50~80毫米,其中四川盆地西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00~200毫米、局地250毫米以上。 主要天气过程包括: 30日至7月2日,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江淮、江汉、江南北部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期间,内蒙古东部、东北部分地区多阵雨或雷阵雨天气。 7月3-6日,四川盆地、黄淮、江淮、汉水上游等地将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同时,东北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东部、云贵高原等地多阵雨。 7月9日前后,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华北、东北、黄淮等地还将出现降雨过程。 
  下面有几点关注与建议,希望通过媒体传递给公众。 要防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各种灾害。7月份,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和南方地区强降雨增多,局地伴有强对流天气,需防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需做好防台风工作。7月是热带气旋的活跃期,登陆和影响我国的台风数量增多,应注意防御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天气对沿海地区船舶航行、渔业养殖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防范高温天气对公众生活、人体健康和水电供应的影响。预计7月,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需防范高温热浪对日常生活、人体健康和水电供应产生影响。公众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做好防暑降温。 暑期来临,外出旅游的学生和家长增多,请提前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外出旅行。海滨湖泊游玩需防范水位上涨,注意安全,山岳旅游防范强降水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晴热天气出行,注意防暑降温。  
  还有几点农业气象服务提示。 预计7月份,全国大部农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对作物生长发育总体有利。东北地区南部降水偏多,水热条件对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生长发育有利。华北、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利于土壤增墒,对玉米和棉花等作物生长有利。内蒙古东部降水偏少,对畜牧业生产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可能出现夏伏旱,且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高温热害,对早稻灌浆成熟和晚稻育苗移栽不利。华南东部、西南地区西部等地降水偏多,易引发农田渍涝,对作物生长不利。另外,预计7月有2~3个热带气旋登陆华南沿海地区,带来的强风暴雨将对沿海地区农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北方农区要加强作物水肥管理,促进作物健壮生长。7月,北方春播作物将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夏播区要及时查苗补种、间苗定苗,各地要做好田间水肥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施肥,促进作物稳健生长。牧区注意防范干旱的不利影响。 早稻区加强田间管理,长江中下游地区需防范高温和夏伏旱。江南、华南早稻区应根据早稻长势适时施肥,促进产量形成。7月,南方双季稻区将进入“双抢”大忙季节,各地应抢晴收割成熟早稻,确保晚稻适时移栽。长江中下游地区应注意采取以水调温等措施,防范高温危害;另外加强晚稻秧苗管理,防止高温灼伤秧苗。 西南地区西部、华北大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防范农田渍涝害。上述降水偏多的地区要注意防范暴雨洪涝对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的不利影响。 华南沿海地区要注意防范台风对农渔业生产的影响。盛夏作物病虫害进入高发期,各地还要做好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7月1日起实施的气象国家标准。7月1日起,气象领域将有27部国家标准实施。 截至2018年7月1日,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的国家标准已达166项,涵盖了“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中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气象观测、气象基本信息、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气象、农业气象、卫星气象、空间天气、大气成分、雷电防御、气象综合等14个领域。 2018年7月1日,气象领域将有27部(1项修订,26项制定)国家标准实施,涉及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应对气候变化、气象观测等多个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分别由气象中心、气候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业务服务单位以及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云南省(区、市)气象局参与编写,其发布实施有利于相关专业领域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其中17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的发布对于规范气象观测工作、引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其中有5项与公众关系密切的重点标准内容。 第一个是《气温评价等级》。 气温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用来反映某地冷暖程度及热量资源多少,对生产生活至关重要,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气温也是四季更替的重要指标。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规定了基于日平均气温的时空平均值计算及气温评价等级、指标和方法,适用于与气温相关的监测、预测、评价及服务。 第二个是《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 气象探测数据是气象预报的基础,数据的质量与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之间具有高相关性。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才能保证气象探测数据的质量。 气象事业是国家公益性基础事业。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客观、准确地评估气象探测环境的优劣,是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2007年之前,对气象探测环境的评价仅限于定性,没有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本标准的编写依据了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8版)》。 本标准基于世界气象组织(WMO)相关技术文件和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结合了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的长期业务运行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采纳相关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评估方法,规定了100多项调查内容,获取调查数据1000多个,设立了14项定量评分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气象探测环境的定量评估。  
  第三个是《热带气旋命名》。 本标准为修订标准,原标准《热带气旋名称》(GB/T 19202-2003)于2003年6月发布,同年12月开始实施。自此中央气象台在台风监视、预警和服务工作中严格遵照标准要求的命名方式、命名原则和使用原则,对于公众及时了解台风的动向和影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作为世界上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结合过去15年来的标准实施情况,命名表中140个名称大致5年左右轮回一次,有的名称由于种种原因被剔除后改用了新的名称,且原标准中缺少对每一个名称的解释,因此需要对原标准进行修订。为了避免名称混乱,亚太台风委员会共同设计、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新名称,有利于媒体与公众的交流,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修订后的标准参考了《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和亚洲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ESCAP/WMO)台风委员会第31届年会等有关文件,更新了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增加了命名表注释。修改了热带气旋的定义,将台风级分解为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原来的热带气旋定义中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四级)。  
  第四个是《天气预报基本术语》。 规范和统一天气预报服务术语,使其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公众准确理解天气预报术语,使天气预报取得更好的预报服务效果。中央气象台及各省市气象台在降水、雷暴大风、雾、霾、沙尘暴、台风等方面的监测、预警和服务中严格遵照本标准的定义,对于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标准按照《气象法》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责,遵照已有的国家标准《短期天气预报》、国家标准《风力等级》、国家标准《降水量等级》、国家标准《沙尘天气等级》、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规定编制,遵从客观、适用、可行的原则。 本标准规范和统一了天气预报服务中的50个基本术语,具体包括天空状况、气象要素、天气现象3个部分。天空状况分别对晴、少云、多云、阴进行了定义和解释;气象要素分别对风、风向、风力、风速、阵风、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进行了定义和解释;天气现象分别对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阵雨、雷暴、雷阵雨、雷暴大风、冰雹、雨夹雪、雪、小雪、中雪、 大雪、暴雪、大暴雪、特大暴雪、阵雪、轻雾、雾、霾、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热带气旋、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龙卷进行了定义和解释。 
  第五个是《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 公众气象服务是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气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气象服务的公众反馈,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看作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09年以来把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作为一项常态业务持续开展,其中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和调查内容。因此,本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气象服务评价和公众满意度评价方法而制定的。涵盖了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概念、公众满意度的等级划分和计算方法做了界定。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等级划分和计算方法,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工作时将有据可依,推动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开展的评价工作,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而更加真实地反映气象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陈振林:

  谢谢张祖强司长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回顾了6月份天气气候情况以及影响,特别提醒了7月份主汛期正是台风、暴雨多发季节,要防范强降雨特别是强对流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有持续高温以及部分地区干旱的影响。 另外,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天气气候,一方面有这方面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承担着援助合作的国际义务。刚才提到的阿富汗干旱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国家也在气象监测预警方面对其提供帮助。上个月我们发射了风云二号H星,上周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70次届会期间,世界气象组织联合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叫做“一带一路”气象合作会议,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现在,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提供气象服务保障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刚才介绍了一些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气象国家标准,新的标准对推动气象业务服务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有些标准与我们公众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希望媒体多宣传相关的标准规范。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中国气象频道记者:

  我是中国气象频道记者,请问今年南方的强对流天气和往年相比是否比较极端,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牛若芸:

  总体而言,今年的强对流天气相比往年并不是特别的极端,不过具有早发的特点,就是说首场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为3月3日到5日。截止到6月下旬,总共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是5次,其中范围较大、强度较强而且有发布预警的过程是4次,南方只有一次,其他三次都在北方。



天气网记者:

  我是中国天气网记者,有三个问题想问一下各位专家。第一个是7月进入台风高发季,请问今年影响我国的台风生成数量、强度较常年有什么不同?第二个问题是今年华北雨季会提前吗?第三个问题是近期高温持续的时间和特点,什么时候结束,谢谢。



周兵:

  关于华北雨季是否会提前,从预测来看,今年7月降水可能在长江以北一带表现得比较明显,预计华北降水会偏早、偏多。 关于台风,预计7月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有4到5个热带气旋,其中2到3个热带气旋可能登陆我国华南沿海地区。

牛若芸:

  现在南方、北方都出现了高温。从6月25日起,江南中东部、华南东部以及黄淮等地都出现了高温天气,范围还是比较大的。预计今天高温仍将持续,预计到7月2日、3日明显减弱缩小,大部分地方的高温会有缓和。不过4日之后再次逐步扩大,4日到9日期间南方地区将再次出现持续较长时间而且范围较大的高温。 来看一下北方,近两天河北东南部、河南以及北京都出现了明显的高温天气。北方的高温预计在7月3日有一个非常短暂的减弱期,4日会再度发展。总体来讲未来十天的高温是比较多的,有些地方高温日数可以达到6到8天,部分地区会出现37~38℃甚至39~40℃的高温,所以还是需要注意防范。



光明日报记者:

  我是光明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最近北方高温比较多,甚至出现干旱,南方洪涝比较严重,这跟极端气候有没有关系?是否可以预测一下今年7月份的情况?谢谢。

周兵:

  今年截止到目前为止,长江流域的降水偏少,且入梅晚、梅雨期短,跟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密切相关。由于今年副热带高压系统偏强、偏西、偏北,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四川等地、黄淮一带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雨带。随着6月27日到28日副热带高压南撤东退,长江中下游降雨的强度将有明显的增强。进入7月份,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西北东部、华南东部、西南西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 另外,7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要偏高。



工人日报记者:

  我是工人日报记者,关于7月1日实施的气象国家标准,想问一下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祖强:

  这次的标准与以前相比,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特点。这一次的标准更加贴近公众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是基于在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存在有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标准。比如说,规范天气预报术语,要求气象台站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时使用标准化的语言,让公众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 第二个特点就是对标准进行更新,是以前一些已有的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或者方方面面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公众需要更加精准的预报和服务,因此我们对标准进行了完善。比如说,以前对登陆台风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规定,这次对台风等级标准进一步地细化细分,可以帮助公众更有效更加准确地获取台风信息,更好地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中国气象报记者:

  我是中国气象报记者,今年进入梅雨期的时间比较晚,是否就意味着今年梅雨期的时间比往年要短?第二个问题是,我国今年雨带变化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周兵:

  根据《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今年6月19日江南地区入梅,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的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晚,这与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和位置密切有关。而且预计今年梅雨结束时间偏早,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梅雨期可能会偏短。历史上,不同区域的梅雨期长短也是不一样的,最长可以将近2个月左右,最短可能在两、三个星期。

陈振林: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专家的解答,也特别感谢媒体朋友们的到来,提醒大家做好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