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6月29日江西举行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07-03 09:15:50  |  来源:国新办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2018年6月29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举行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研编委员会主任苗壮,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研编项目组组长余忠珍,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龚健,省地质工作泰斗级专家、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总工程师、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研编项目总编杨明桂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陈惠龙主持。



陈惠龙: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由省政府新闻办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举办的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系列成果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研编委员会主任苗壮,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研编项目组组长余忠珍,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龚健,以及85岁高龄的江西省地质工作泰斗级专家,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总工程师、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研编项目总编杨明桂老先生,请他们就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系列成果进行发布、解读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有关负责同志,省国土资源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共有32家省内外新闻媒体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下面先请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龚健发布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系列成果。



龚健: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向大家宣布:凝聚了我省二百多名地质科技工作者十多年心血的江西省地质专业系列志书,即:《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江西省环境地质志》终于出版面世了。这套地质专业志书系列是江西地质行业有史以来最新、最系统的整装科学文献,是我省地质科学的杰出之作,称得上是我省地质界的"百科全书"。
  2005年,我省受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委托试点编制地质专业志书系列。编制工作由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邀请了省核工业地质局、江西有色地勘局、省煤田地质局、省地勘基金中心的专家参加,经过我省200多名地质科技工作者不辞辛劳、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历经十余年完成,并于2015-2017年陆续出版。在此,我谨代表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对参与这项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将这项成果推介给全省人民。
  这套最新完成的志、图、数据库系列专业志书成果,包括《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及其普及版、《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和系列地质图件及数据库。共有近700万字,1:50万地质图件7幅,并建立了地质图数据库。其中,《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于2017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是全国第一批出版的第二代省级区域地质志书,对江西省的区域地层、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遥感信息特征、地质构造及区域地质发展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更新;《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于2015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是全国首部省级矿产地质志书,对全省各类矿产进行了全覆盖集成,对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升,该志的普及版正在出版中;《江西省环境地质志》,于2017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是我国首部省级环境地质志书,对全省区域地质环境、地貌、生态地球化学、矿山地质、城市地质、地热与矿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与地震地质、地质遗迹与旅游地质等进行了归纳概述。
  江西省近代地质工作已有百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地质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大规模的矿产勘查以及大量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使得我省成为"华南地质之窗"、"世界瓷都"、"世界钨都"、"亚洲铜都"、"稀土王国"、"新兴锂都",使得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贵稀金属、非金属矿业基地,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全省人民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指引下,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我省地质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更高更广。这套地质志书系列成果的出版恰逢其时,对我省地质及相关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为我省宏观规划和决策、国土资源调查提供了最新、最系统、最丰富的基础性地质资料;二是为指导江西地质找矿、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尤其对江西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矿产、"三稀"矿产等意义重大;三是省环境地质志的出版恰逢全国绿色创新发展之时,为我省城乡发展、民生建设、新型农业发展、重大工程与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大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对加强江西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新闻界的朋友们!江西地质"三志"的出版是我省地质行业具有里程牌式的一大盛事,它为后续我省地质工作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将以这一平台为新的起点,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查,不断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土地质量和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等工作,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工作支撑,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陈惠龙:

  谢谢龚副巡视员的介绍!
  接下来,有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总工程师、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研编项目总编杨明桂先生介绍志书编撰情况并解读有关成果。



杨明桂: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现在由我代表江西地质专业"三志"研编团队就研编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李廷栋院士倡议,委托江西省地矿局进行全国省级专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三志"的研编试点。我局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行动,于当年就完成了"三志"研编的总体设计。但项目实施并不顺利。2006年未获立项,工作限于困境,我曾多次进京求助。《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于2007年获中国地调局立项批准实施,矿产、环境两志未获立项。这时在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支持下,我局上下一心,把"三志"试点工作坚持了下来。2013年,在陈毓川院士的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委托我局进行矿产地质志试点,并于2014年首先在全国获得中国地调局立项。我们在当年就完成了研编,于2015年出版,为我国首部省级矿产地质志,并被列入中国地调局2015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区域地质志我省在全国为第二批获得立项,我们迎头赶上,于2013年完稿,2017年首批出版。环境地质志在全国尚未立项,一直由我省自行研编,于2017年出版。整个项目从开始试点到出版,历时13年,其中"三志"正式研编时间分别为7、8、9年。这套成果的出版是一个起点,推动了全国地质志书系列研编的实施,提供了江西样本与经验。中国区域地质志、中国矿产地质志已在全国各省市区、各有关部门、地质科研院、校全面展开。到2020年,我国将迎来一场地质科学成果的空前大丰收。
  我省这项工作先后在省地矿局王小烈、苗壮局长为首的"地质三志"编委会领导下和项目负责人副局长陈祥云、余忠珍先后带领下,实行群研群编。人员组织采取专职人员与约稿结合,以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骨干,老中青结合。特别要感谢的是,工作得到了我省地质界的广泛支持。省基金中心、核工业地质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都有专家应邀撰稿、审稿,还有民营矿山专家投稿。共有176位地质人员参加。正如龚副巡视员在发布词中所指出的这套成果是参研地质科技工作者"不辞辛劳、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之作。矿产志副主编黄永泉教授级高工就是一位值得点赞的代表。他年已古稀,研编期间身患胃癌,术后仍坚持工作,他收集参阅的文献多达3000多份,撰写下志稿达一百多万字。正是这种"众志成志"的团队精神,成为试点成功之本。还要说明的是,志书相当部分内容通过约稿完成,应约专家在百忙中都能如约供稿。所以说这套成果凝聚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我国地质界一百年来形成了地质专业志书"有述有论"的特色和传统。在我国今天这个大有可为的创新时代,研编团队把继承我国"方志学"的"求真记实"传统与科技创新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实、准、全、新"上下功夫,这是取得研编试点成功的根本保证。
  研编工作以地质资料成果集成为基础,对省内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三大地质工作领域,20多个学科和专业进行了全覆盖式记述与总结。研究成果实现了志、图、数据库系列化和数字化,并有英文摘要,供国际交流,包括正在出版的矿产志普及本,全书计约700万字,插图1500图,照片380幅。其中除地质理论部分,大部分为记实资料,只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社会公众都可以看得懂,用得上。
  通过这项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百年地质资料成果进行群体性、系统性科学集成,是推动地质工作发展,增强服务功能之举。我省近代地质工作已有百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地质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全省4万多地质职工,奋战60多年,开展了大量地面、航空地质调查、矿产资源与水、工、环勘查以及科学研究。施工钻探数千万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了金属、非金属矿产和生态地质资源大省。积累了巨量的地质资料与科学数据。这次通过群体性、整体性研究集成,使之升华为"第一生产力",对我省新时代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而总费用只相当于一个矿区的普查费用。
  2、地质队伍中蕴藏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潜能。我省通过大规模地质实践,积淀下了丰厚的科学创新土壤。在这大众创新时代,我们要敢作敢为,在脚踏实地中树立自信,在自信中焕发创新勇气。在此次研编中我们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把立足点放在吸纳汇集我省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使地质认识得到全面提升,并从客观实际出发创造出具有我省我国特色的多项重大理论成果。如华南洋的发现与定位、居华南之首的钦杭成矿带的发现与研究;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的建立等。为实现地质强省强国梦攀登了一步。
  3、地质专业"三志"是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助力之作。进入新时代,地质工作已由"地质找矿中心"型发展为"大地质"型,找矿工作主体由"浅表型"转变为"深地型",环境地质工作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而且工作已由省内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我省地质"三志"系列成果的问世,搭建了一个新的地质科技平台,将推动地质工作在我省绿色崛起中作出更加出色的奉献,并在走向"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中打开新的局面,再创地质事业新的辉煌。
  这次成果发布会把我省地质专业"三志"系列成果信息推介给全省人民,使我省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地情、矿情、生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把地质工作推向前进,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源和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使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陈惠龙: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介绍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中国矿业报记者:

  刚才两位嘉宾介绍了这套志书历经十几年,有200多个地质工作者参与研编,确实不容易。请问研编这套志书的初衷是什么?这套志书之前,江西是否开展过类似研编工作?出版过相关文献吗?与之比较,这次研编的志书系列有哪些新的变化与提升?



苗壮:

  地质志书是供地质工作者使用的重要文献和工具书,研编地质专业志书一直是地质界的优良传统,如:上世纪四十年代徐克勤等著《江西省南部钨矿地质志》、八十年代省地矿局著《江西省区域地质志》等志书,在国内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被广泛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规模地质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成果,综合研究和理论认识有了很大提升,重新研编一套志书,对推动新时代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提升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功能,促进全民地学知识的普及将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与之前出版的志书一样,新编的这套志书也具有"求真记实"、"有述有议"的共同特点,但这套志书更具特色:一是"全",对区域、矿产、环境三大地质工作领域20多个专业进行了全方位、全覆盖的总结;二是"新",资料更丰富、内容更新颖、数据更准确,志书、图件、数据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认识有了明显的创新与提升。



江西日报记者:

  作为全国省级地质专业志书系列成果研编试点省份,我省可以提供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是什么?

杨明桂:

  2005年,省地矿局受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委托,开始进行全国省级地质专业"三志"研编试点,当年即完成了项目整体设计。但2007年时,我省仅有区域地质志获得中国地调局批准立项,矿产、环境志书是否进行编研成了一个问题。这时,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给予了大力支持,省地矿局全局上下一心,把工作坚持了下来。并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有色地勘局、省地勘基金中心有关专家撰稿、审稿。在二百余名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和努力下,2015年《中国矿产志o江西卷》率先出版,2017年《中国区域地质志o江西志》在全国首批(10部)出版。同年,《江西省环境志》在全国独家完成出版,试点取得全面成功。江西试点成功推进了全国这项重大地质项目的全面实施,为全国提供了江西样本和研编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中国地调局局长钟自然评价:"《中国矿产志o江西卷》的出版,是中国矿产地质工作史上的新起点"。
  我们的主要经验与体会是:首先以建设地质强国强省为目标,遵循"真实是志书的生命,创新是志书的灵魂"的理念;二是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纳我省广大地质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认识;三是实行群研群编。按照"以理论功底扎实与实践经验丰富相结合,专职人员与邀稿约稿专家和骨干、老中青三代地质人相结合"的原则,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组织完成志书的编制;四是实行"三志"研编统一设计、统一要求,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支撑、深度融合,最后由一支笔统稿,达到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连贯,全面提升了"三志"研编的科技含量和理论水平。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请问志书系列中的《中国矿产志•江西卷》,对江西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矿政管理有些什么参考价值?该如何展望江西矿业发展前景?

龚健:

  《中国矿产志o江西卷》为我省新时代地质工作开展、矿产资源管理和绿色发展规划,提供了全新系统的科学资料依据。
  研究表明,我省有167个矿种,传统优势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潜力很大。这些优势矿产完全可以实行重点勘查开发"大、富、优"矿,淘汰整合"小、贫、劣"矿,既有利于矿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又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我省矿产资源的另一大特点是共生、伴生资源相当丰富,如:金、银、锂、铯、铷、铼、钇、硒、碲等,需要加大综合利用研究力度,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我省非金属矿产很丰富,这类矿产开发一般不会造成水土污染,只要做到绿色开发,把矿渣"吃干用尽",有的既开矿又可造地,很容易复垦复绿。
  但是,我省能源矿产匮乏,煤炭资源严重不足,缺油少气,主要是因为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广布,找矿难度大。目前,我们正在选择一些地区进行非常规油气和煤层气、页岩气的找矿攻关。



中新社记者:

  请问志书系列中的《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就江西生态地质资源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有些什么样的科学指导意义?



余忠珍:

  天、地、生(态)是一个系统。《江西省环境地质志》的问世,对于我省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研究表明我省生态环境在地质历史上得益于两次大变化:第一次是在2300万年前地壳由剧动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第二次是第四纪以来天气由冰期、间冰期、严寒、冷热交替至全新世初(1万年前)转变为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这是大美江西生态环境的大背景,江西也因此而成为生态地质资源大省,造就了今天的山、江、湖并存格局和丰富的山、水、林、田、湖、地热等生态地质资源和景观旅游资源。
  石生土,土生万物。由于我省花岗岩、变质岩广布,风化壳发育,形成大面积绿色山体;河湖成网,地表水河川径流量为1541亿立方米/年(据省水文局资料);地下水天然资源量230.04亿立方米/年,大部分水质良好,另有天然矿泉138处;地热资源相当丰富,有天然温泉96处,经勘察水量大增,新发现温泉32处,合计137处,预计可望达200处以上近期在南昌西部东岗桥发现了盆地隐伏型地热田,总涌水量达8000吨/日,热田有望较大扩展。浅层地温能分布较广,已开始开发利用。省内已完成1/25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0.3万平方公里,覆盖大部分丘陵平原,据54-56项元素定量分析,有89%面积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业,67%面积符合发展绿色食品产地要求,同时发现了一批富硒、富锌、富锗特色土壤资源,已圈定富硒土壤1.39万平方公里,随着土地质量调查的开展还有望进一步增多。
  省内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庐山为罕见的地垒山冰蚀与水蚀复合地貌景观。峰林、山岳景观以花岗岩、砂岩山体最多,最美,计有三清山、井冈山等54座;在武夷北西山麓形成了国内罕有的以龙虎山-龟峰为代表的丹霞景观群,全省有丹霞景观17座;岩溶山体、石林计有12处,其中石钟山、鞋山与庐山、鄱阳湖形成了山江湖一体的地质大观园;岩溶洞穴有龙宫洞等49处。水体景观有鄱阳湖及其湿地,以及庐山西海、仙女湖等湖泊,主要瀑布有香炉峰、三叠泉、井冈龙潭等73处;另有大量风景漂流河段。地质地貌景观+绿色景观+温泉+红色人文资源构成了我省旅游、休闲度假资源的独特优势。还有铜岭、高岭、德兴金银铜三山等古矿遗迹、恐龙等化石产地。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当前,全省人民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行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崛起。我们应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保护好我们珍贵的生态资源和绿色优势,积极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共同创建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做出不懈努力。



江西手机报记者:

  我注意到,杨总编在刚才的解读里提到这次研编的重大理论成果当中,有一个是:“华南洋的发现与定位、居华南之首的钦杭成矿带的发现与研究”,请问这个理论成果具体是指什么?这个理论成果的提出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杨明桂:

  在上世纪板块学说传入我国后,关于华南洋及其位置在哪里,地质界认识不一。我省地质工作者经过近30年不间断的探索研究,通过此次对浏阳(湘)-宜丰、德兴-弋阳、歙县(皖)一带出露的洋壳残迹蛇绿岩套深入研究论证,确定了古华南洋的位置,其重大意义是:说明江西及华南12亿年-8.25亿年前处于华南大洋及扬子、华夏古板块环境;这种洋盆与板块结构对成矿规律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根据这一发现,新建立了古华南洋构造成矿域。我省正处于古华南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成矿域强烈复合地带,所以成为东亚最重要的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别丰富地区之一。而且恰恰在华南洋消亡的古板块结合带形成了钦杭成矿带,这个成矿带从钦州湾,经赣中到杭州湾的长达1600公里,于20年前由我省地质工作者牵头研究发现划分,是华南最重要的成矿带,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新世纪以来,大矿不断发现,在赣中段形成了朱溪、石门寺、松树岗3个世界级钨铜、钽铌矿床,以及铜厂、银山、金山、相山、雅山、冷水坑、狮尾洞、大湖塘等8个超大型金属矿床,还有蒙山(硅灰石)、广丰(滑石),清江(盐)、大源岭(瓷石)等超大型非金属矿床,这在全国和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



中国江西网记者:

  《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对地质灾害研究有那些进展?对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因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有什么借鉴意义?

余忠珍:

  我省中低山、丘陵广布,每年的4-6月份降雨量较大,为暴雨型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主要为暴雨型岩土地质体重力失稳灾害,也与人为切坡等因素有关。根据全省地质灾害规律的研究总结,《江西省环境地质志》进行了地质灾害区划,全省共有高易发区13个,其中花岗岩山区尤为易发地质灾害区,近期采取避让搬迁、加强预报防治,已大大减少了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我省现今地壳处于弱挤压状态,由于部分断裂带重新间歇活动,形成导热、发震的活动性断裂,根据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资料,结合活动性断裂带研究,理出了9条主要的破坏性地震断裂带,其中石城-寻乌、瑞昌-铜鼓等5条断裂带地震烈度、频度较高,可供地震部门进行地震监测、预防等相关工作参考。
  我省水土污染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并初步圈定了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与氟元素的异常或超标地带(区),对典型异常区进行了污染种类、物源研究,为防控治理提供了资料。并通过省内矿山尾砂、矿渣存量与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状况,提出了尾砂、矿渣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行绿色开发的技术举措。

陈惠龙: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谢谢苗局长、龚副巡视员、余副局长、杨总工,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刚才几位嘉宾都讲到了,江西省地质专业志书凝聚了我省200多名地质科技工作者10多年心血,是江西地质行业有史以来最新、最系统的整装科学文献,称得上是我省地质界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我们江西这项工作在全国试点成功且率先完成,推动了全国这项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全国这项大规模地质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江西样本与成功经验。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在宣传报道中把握好重点,把我省地质专业"三志"系列成果信息推介给全省人民,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我省地情、矿情、生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情,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源和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有关工作的后续进展情况。省国土资源厅印发了新闻素材,欢迎记者朋友们下载查看。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专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