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7月3日北京举行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07-05 09:08:18  |  来源:国新办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田伟: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科委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已经连续5年共同研究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这两年,更是吸纳北京市统计局作为共同研究单位,将“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对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评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向社会发布并解读2018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的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北京市有关单位的领导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巡视员杨仁全先生,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先生。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北京市统计局有关负责同志,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建单位、理事单位的代表,研究团队的代表也在前排就坐,届时也可以回答各位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下面,有请市科委杨仁全副巡视员介绍“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研究工作背景及开展的主要工作。



杨仁全: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媒体界的朋友报告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的有关情况,也特别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首都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媒体朋友做介绍。
  一、研究背景。2011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市政府四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理事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32家单位。“首科指数”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通过“看过去、察当前、谋未来”,以度量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为核心,全面翔实、客观公正地测度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并从中分析问题,总结规律,谋划和指导首都未来科技创新发展。“首科指数”自2012年起每年发布,已连续发布了5期研究成果,这是北京市的前瞻部署,该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14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强调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三城一区”建设,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刻认识到,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北京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首都职责所在。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系统部署,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擘画了新蓝图。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为新时期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去年6月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五年“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系列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为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指明了方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回答:北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怎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我个人理解,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有两层深厚的内涵:一是要求具有全球影响力,二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举措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抓顶层设计,也即就是“三张图”。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勾画了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设计图”;北京市出台“十三五”规划和重点任务方案,提出了完整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指标体系”,细化形成了“施工图”;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北京市会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国家相关部委和单位组建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形成了包括“一处七办”在内的组织“架构图”。
  二是抓“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力争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三是抓“一区多园”主阵地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关村承载国家战略使命,引领创新发展大潮。现在中关村示范区已经从海淀的中关村、北京的中关村,发展成中国的中关村,走向世界的中关村,中关村已经成为北京一个亮丽的名片。
  四是抓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加速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五是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用好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试点实施了新一批政策建议,并且探索实施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科技创新券等举措;2.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探索与世界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3.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北京市出资30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高端“硬技术”创新。4.加强开放创新,实施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和“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等;5.多部门精准出台“9+N”营商优化政策。
  六是抓顶尖人才集聚培养。出台了《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中关村人才新政20条,营造“引得来、留得住、融得进”的创新环境。
  七是抓创新生态营造,要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政策、氛围等“软环境”。 
  二、研究方法。 首科指数采用“纵向测度法”,根据历史序列数据进行年度间的纵向测度与比较,为保证指数的延续性和年度间可比性,首科指数确定了基准年为2005年,基准分为60分。通过量化反映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程度。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进行优化和完善,连续、动态地跟踪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从2005年开始,已连续跟踪11年数据。数据方面,通过“大数据”对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揭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通过“新数据”反映新变化、新成效和新成果。通过“解数据”,以定性和定量结合,勾画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景图。
   首科指数2018特别注重三个层面,一是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最新动态,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新时代、新使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不断完善首科指数研究的理论框架,全面解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支撑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二是注重和国内国际最新的指数研究进行对比,借鉴研究了“硅谷指数”、“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指数”,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完善首科指数的相关内容。 三是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部门进行了密切合作,保证了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研究观点的公正性、客观性。
  首科指数2018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适度的修整和完善。一是增加了8项反映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点的新指标;二是删除了6项不能如实反映相关领域发展实际情况的指标;三是修改了4项指标使其更能反映指标内涵。2018年指标体系调整完善后,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共65个,较上一年增加2项。
  新时代,北京市明确了“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着力打造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首科指数2018以“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答卷’”为主题,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新时代下,以“新发展、新动能、新格局”为新特征,科技创新中心呈现“三新”聚力,引领中国创新。下一步,北京将 “五力”齐发,进一步提升知识创造竞争力、区域创新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人才创新竞争力、国际创新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从2012年研究编制首科指数开始,对首科指数就有四个期望:一是成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景图”,全方位分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趋势、新特点。二是成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晴雨表”,站在历史和当前的维度,全面翔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水平和趋势。三是为全社会了解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启一扇“新窗口”。四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趋势下,首都指数也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我就介绍这些,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今后持续关注首科指数研究,也持续关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谢谢大家!   

田伟:

  谢谢杨仁全副巡视员的介绍。下面,有请关成华院长介绍“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测算结果。



关成华:

  各位朋友,下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的研究结果。接下来,我分为4个部分介绍,一是首科指数的基本情况,二是最新的指标体系,三是测度结果及分析,最后是对今年研究情况的解读。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是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连续、动态地跟踪和度量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进展情况。最近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这个核心定位,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来开展研究工作。“首科指数”自2012年起,连续发布了5期,被媒体誉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景图”、“晴雨表”和“风向标”。首科指数的构建由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理论体系图做支撑,它的核心的思想包括4个方面,第一,就是创新以人为本,人是创新的第一要素;第二,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合力;第三,这个体系是基于投入产出框架构建的;第四,创新是一个开放体系。
  第二部分,介绍一下首科指数最新的指标体系。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共4个,由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构成;二级指标共15个;三级指标总共是65个,较去年增加2个。
  第三部分,对首科指数的测度结果进行了分析。从2005年到2016年,“首都指数”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从总指数的得分来看,总指数以2005年的60分,到2014年突破100分,到2016年达到114.44分,一共增长了54.44分,平均每年增长4.95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另外,我们根据一级指标的雷达图可以看出,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是呈现飞跃式增长,可以说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翼”。四个一级指标中创新资源增幅相对较小,表明北京创新发展以更平稳的投入,获取更高的产出,北京正迈入“速稳质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4项一级指标的具体得分来看,2005年以来,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指数得分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分别增长24.0%、99.7%、75.4%和127.3%。总体上,首都科技创新呈现出“增速放缓,质量提升”的发展全貌。从65项三级指标的得分来看,得分的增长十分抢眼,共有45项指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占比接近70%。有14项指标增幅超过10%。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亮眼的指标来看一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绩。2017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7%,在全国排名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的1/3,达到了4485.3亿元,相较去年增长13.8%;北京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94.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
   第四部分,对首科指数2018的具体研究情况进行解读。解读分为2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特征,二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五个着力点。今年,北京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交出了出色的答卷,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我们发现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新发展、新动能、新格局”为特征,呈现“三新”聚力,进而引领中国创新。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第一个新特征是新发展。近几年,北京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在若干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领跑者,彰显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精锐力量。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基础前沿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北京科技彰显了中国实力。2012年以来,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比重持续上升,PCT专利申请数增幅超过145.88%,从英国《自然》杂志“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来看,北京在全球500个科研产出城市中居于首位。二是北京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支撑了我国更多领域科技创新在世界范围实现并跑、领跑。从创新绩效下的二级指标科技成果来看,在15项二级指标中增幅最大,2012年以来增长了56%。2017年,北京共有78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北京涌现一批标志性重大原创成果,如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率先研制成功5纳米碳基光电集成电路。三是科技创新助力北京的绿色发展,科技惠民成效也显现出来。 2012年以来,北京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累计增长8.9个百分点。2017年,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联动在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北京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0.5%;SO2年均浓度首次降到个位数。2017年,首条磁悬浮地铁S1线开通试运营,燕房线全自动驾驶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2016年,二级指标政策环境较2005年增长了29.17分,创业孵化较2015年增长了13.73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北京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数五年内增幅达64.21%,“两院”院士数量也占到了全国的一半左右。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第二个新特征是新动能,目前,北京正在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发展新经济,来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动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新经济的快速成长,它主要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代模式为代表,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从结构优化这个二级指标来看,2016年的得分高达72.50分,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2.50分。2017年,北京的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9.8%,大约占到了全市经济的32.4%。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也迅猛,医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8.8%、25%和17.8%。第二个方面是北京聚焦“高精尖”,科技引领新产业快速成长。2017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8%和16.2%。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攀升,每万家企业中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230家,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0.73%。截至2017年底,北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7.1万辆。第三个方面是,创新创业活力增强,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2017年,北京吸纳创业投资金额占全国比重达35.4%;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占全国的1/6。此外,北京还精准制定了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形成了“9+N”的政策体系,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第三个新特征是新格局,新时代,北京创新发展新格局更加明晰,主要以“三城一区”为平台,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全面提升北京在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新格局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三城一区”主平台地位凸显,呈现“四梁八柱”新格局。2017年,“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超过30%。“三城一区”中,中关村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怀柔科学城聚焦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科学城聚焦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着力承接转化“三大科学城”重大科技成果。二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2017年,北京输出至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3.5亿元;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18项任务已落地11项。2016年,开放创新深入推进,外资研发机构在京数量持续攀升,同比增长3.01%;外国专家来京人次较上一年增长5.65%。三是,北京的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构筑开放融合创新新格局。在人才方面,北京高端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累计吸引和聚集诺贝尔奖、图灵奖科学家8人。在技术方面,技术跨国溢出不断增多,2017年,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964.1亿元,同比增长18.69%。在企业方面,截至2017年底,全球500强企业中,三分之二的世界500强国外企业已在京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
   下一步,北京要顺应新时代、新态势、新要求,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主动作为,“五力”齐发, 加快推进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知识创造竞争力、区域创新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人才创新竞争力、国际创新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一、提升知识创造竞争力,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应坚持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育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领域下功夫,加强对关系到长远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争取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二、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深化“三城一区”主平台。具体来说,要从两方面下手。首先,“三城一区”要进一步优化自身创新布局,要通过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其次,在优化布局的同时,也要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关于中关村科学城,要发挥“领头雁”作用,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怀柔科学城,要突破,以百年科学城为标准,打造新时代科学城新标杆;未来科学城,要立足搞活,加速“三个转变”,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升级,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同时,北京要统筹“一区多园”联动发展,形成定位鲜明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格局。
  三、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加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需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具体来看,还是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四、提升人才创新竞争力,在这个竞争力的提升上,我们还要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就目前而言,北京应进一步集聚创新人才,尤其是尤其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还是要加快改革,来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在国家人才工程方面,还是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全面激发创新人才的活力。
  五、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必须全面提升北京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需增强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跨国流动,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我对今年的研究情况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各位持续关注首科指数研究,也继续关注首科院的相关研究。谢谢大家。

田伟:

  谢谢关院长的解读。通过两位领导的发布和解读,使大家对首科指数2018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报一下所在媒体的名称。

中国科学报记者:

  北京现在正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请您介绍一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中的一些亮点?

杨仁全:

  谢谢您的关注。刚才,关院长在详细介绍首科指数2018研究成果的时候,用了“三新”聚力:新发展、新动能和新格局,这三点比较概括地把我们过去一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果做了高度的凝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要求,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建池子,围绕科学中心建设谋篇布局,科技中心建设也呈现出加油发力、全面提速的态势。围绕“三个新”,简单再补充以下四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在若干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的并跑者甚至领跑者。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在世界上,率先完成酿酒酵母12号染色体的设计与人工化学合成。一批标志性成果、装置相继问世,比如研制发射北斗三号卫星和大型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科技部公布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北京占9项。二是 “三城一区”引领作用主平台地位凸显。2017年,“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占比超过30%,今年一季度,“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31.3%,同比增长8.8%。三是深化改革营造生态方面亮点纷呈。围绕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北京市出台“10+3”系列政策;围绕建设一批世界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今年出台了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办法。今年4月份国务院特别对北京优化创新环境,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重大政策给予通报表扬。四是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定是开放的,是国际化的。过去一年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一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签约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速实施。截至2017年年底,中关村企业在京外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2万家。跨国公司加速聚集,2017年北京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数达56家,连续五年位居世界城市榜首。三分之二的世界500强国外企业已在京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外资总部数量超过800家。

中国日报记者:

  北京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国际方面来看具有哪些优势?

关成华:

   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各项指标和排名中都遥遥领先,处在绝对领先的位置。从国际方面来看,如何推动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更多引用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表明北京的优势和地位。
  一、创新资源集聚度高。人才方面,截至2017年底,北京拥有全国一半的“两院”院士,累计吸引和培养诺贝尔奖、图灵奖科学家8人。经费投入方面,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7%,远高于东京、伦敦、纽约等城市,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水平研发机构日益增多,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00余家,占全国1/3左右;北京分子科学等3家国家研究中心获批在京组建,占全国的一半;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成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二、原始创新成果亮眼。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产出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研制5纳米碳纳米管光电集成电路,性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等。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全球互联网科技领域的18项代表性科技成果中,北京占6项,数量排名全球第一。英国《自然》杂志 “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北京在全球500个城市中夺得科研产出冠军。
  三、创新创业活力高。截至2017年底,双创服务机构超过400家,孵化器在孵企业数超过2万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占全国的1/6。2017年,北京日均诞生新创科技企业超200家,吸纳创业投资金额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拥有独角兽企业70家,仅次于硅谷,居世界第二。
  综合来看,《2017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中位列第九。

香港有线电视台记者:

  北京在加强全国科技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中提出三步走的计划,希望第二步走到2020年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现在中国和美国商贸之间有很多的关注,北京会不会在未来有冀望,大家会不会进行交流或者竞争?

杨仁全:

  谢谢记者的关心。2016年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北京加强全国科技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这个方案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您提到这个时间节点是2020年,我们后续对这个目标做了适度的修正,现在是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是神圣的,也是很宏伟的,但与此同时也是很艰巨的。
  刚才关院长在梳理“三新”聚力的时候讲了成绩,首都科技创新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也有短板。实际上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大家都可以运用,我们都面临着生命和健康、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携手攻克。大家知道有一个人造太阳计划,这是能源的问题。我们的一些大科学设施是面向全球开放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都可以用,充分开放共享,加强交流互动。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开放创新,加大对各国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合作。我们还有“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而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全力推进。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面对人类共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加大前瞻性部署。二是要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党中央提出要高质量发展,这个需要靠新兴产业的支撑,需要通过创新来驱动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当然我们还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如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等。您所关心的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会按照既定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往前推进。我们每年都有具体的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把五年甚至2030年的中长期规划变成每年的行动计划。同时我们要开放创新,要坚持全球视野,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交流互鉴,互相学习,大家共同开创人类美好的明天。

北京日报记者:

  北京新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

北京市统计局中关村示范区统计处处长张小洁:

  201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要求,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新经济活动类别(试行)》。2017年,结合北京经济发展特点和新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对2016年制订的北京市新经济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新制度涵盖了国家“三新”内容,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充实了统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7个重点领域,其中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产业、创新创业、新设企业等为北京特色统计领域。
  2017年,北京新经济快速成长,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同比增长9.8%,约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的三分之一。其中, “高精尖”产业发展迅猛,医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增加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互联网+”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对全市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成,全市金融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1%;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2%。
  北京市新经济统计体系是在现有常规统计调查、专项调查、先行探索新经济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市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新经济的认识以及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新经济统计监测制度、统计标准、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工作方案今后将不断进行修改、充实、完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大家都提到“三城一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目前有什么新进展?

杨仁全:

  谢谢您的关心。刚才在关院长的解读报告里,“三城一区”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比如到2020年,能不能初步建成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首先要看“三城一区”主平台有什么重大的贡献,占什么样的分量。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中关村科学城从75平方公里扩展到174平方公里,并将进一步拓展到海淀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地区。出台“海淀创新发展16条”,聘请15位顶尖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突破了一批全球领先的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怀柔科学城规划面积扩展至100.9平方公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5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全部开工建设。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规划研究范围约160平方公里,初步凝练了智慧能源、新型材料和智能制造等三个主导方向。打开“院墙”搞科研,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先后成立。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规划面积约193平方公里,统筹大兴、通州等空间资源,与顺义、房山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与“三大科学城”的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等重大产业创新项目落地。“三城一区”是主阵地,是主平台,是代表。当然还有“一区十六园”,16个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都有自己的定位,也都要在里面承担责任和使命,也都要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出重大的贡献。

田伟: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为我们发布2018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同时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注和报道。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