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7月24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相关情况

发布时间:2018-07-26 09:26:52  |  来源:国新办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7月24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翁铁慧副市长介绍了本市最新制定的《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相关情况。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尧水、上海保监局副局长王晓东、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秦丽萍和市人社局医保处处长张超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徐威:

  各位记者,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上海制定了《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日前已经市委、市政府通过。今天我们邀请了上海分管的市领导和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各位提问。
  出席发布会的有: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女士、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先生、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先生、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尧水先生、上海保监局副局长王晓东先生、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秦丽萍女士和市人社局医保处处长张超先生。现在先请铁慧副市长介绍相关情况。



翁铁慧: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上海市政府,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上海卫生和健康工作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健康服务业50条”的编制过程、总体考虑和关键要点。
  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办发〔2017〕44号)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尤其是上海服务品牌的重要抓手。制定本次健康50条,我们力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以此来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同时,着力推动健康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从而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务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本市去年底启动《意见》起草工作。半年多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医疗机构、相关企业、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和有关部门意见建议,重点针对“大健康”领域行业机构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临的发展难题,研究提出一系列实质性优惠政策,制定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的具体举措。经半年多努力,最终形成50条政策意见,并已报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即将公布实施。这也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首个省级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
  《意见》由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市场体系、政策支持四方面50条构成(简称“健康服务业50条”)。其中,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了《意见》编制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产业体系构架,强调多措并举打造以人才为核心、机构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健康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构建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质健康医疗服务业体系,并提出了到2035年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在重点领域部分,主要聚焦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三大领域,分门别类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配套措施。在市场体系部分,立足于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支撑有力、监管从严的健康服务业市场体系,突出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健康科技支撑体系、加快金融保险服务创新、促进合理健康消费、推进“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工作。在政策支持部分,从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合理减轻机构和企业税费负担、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加大健康信息化支撑、厚植人才优势等方面,明确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在“健康服务业50条”编制过程中,我们根据上海的资源禀赋和战略优势,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牢牢把握进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一根本目标,突出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支撑体系。其中,有以下一些值得一提的要点:
  第一,聚焦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发展新方向
  健康服务业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身产品、健康保险等支撑产业,门类众多。我们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抓准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三大重点领域,形成政策聚焦,力求重点突破。其中:
  关于健康医疗,我们将以健康医疗服务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发展一批国际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比如,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细分领域,投资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以“名医、名术”为核心,鼓励发展各类特色诊所;支持发展高端化、国际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特别是,我们积极支持公办、民办医疗机构联动发展,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双方在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以满足老百姓对高水平医疗的需求;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联合体建设,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作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
  关于健康服务,主要是促进健康与互联网、旅游、养老等融合发展,依托信息技术等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比如,我们依托现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推广疾病早期筛查和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评价,开展肿瘤、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精准防控;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应用遗传检测技术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早筛技术,降低出生缺陷;推动智慧健康服务发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病理分析、医疗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在进一步严格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等。
  关于健康保险,注重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服务链中的资源整合作用,将健康保险打造成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入口,促进完善健康服务链。比如,推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直接理赔支付;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代办业务,积极参与医保控费;发展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提高税优健康险的公众知晓度和覆盖度;持续推进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项目,鼓励研发商业补充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等。
  围绕三大领域,我们将着重抓好两方面支撑:
  首先是抓载体,将建设一系列功能型平台和重大项目。比如,聚焦产业布局,将结合区域资源基础和发展定位,统筹推进“5+X”健康服务业园区布局(其中“5”是指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普陀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X”是指在杨浦、奉贤、金山、崇明、松江等区域建设若干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鲜明的现代健康服务业园区和基地。聚焦健康科技,提出了打造重大产业技术基础实验室、药品与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开放共享的临床试验平台等6大功能性平台,以及建设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中心,着力构建政府支持、市场驱动、利益共享的运行模式。聚焦健康保险,将依托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筹建上海健康保险交易中心,以及保险产品创新、核保理赔服务等平台,推动商业保险、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融合发展,促进健康医疗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升级。
  其次是抓技术,将重点建设新一批临床重点专科。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医疗服务高地,作为拥有2418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发展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业,必须以高水平医疗技术作为重要支撑。上周,国家卫健委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有关情况,高度肯定并重点宣传了本市心脏、神经、血液、儿科等顶尖专科临床诊疗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我们立足于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及核心竞争力,将于2018-2020年投入12.9亿元,通过“腾飞计划”实施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着力构建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普外科、神经科、泌尿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国内优势专科为“龙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心脏病科、妇产科、眼科、肿瘤科等国内特色专科为“主体”,保持国内一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脊柱外科、手外科、出生缺陷、器官移植等重点亚专科,以及微创手术、临床药学等新兴、交叉专科为“两翼”,培育新的专科增长点。我们相信,经过新一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顶尖专科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第二,坚持政策引领,完善健康服务业支撑新体系
  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既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模式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又要出实招、求实效,针对各方需求拿出一系列管用、“解渴”的实质性举措,解决机构和企业实际困难、满足社会迫切需求,进一步优化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
  一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卫健委等部委支持,主动自我革命,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举措。比如,(1)放宽规划限制,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规划限制;(2)淡化等级要求,完善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淡化医疗机构的等级要求,重点审核医师执业资质和能力;(3)放松从业限制,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执业开办全科医生诊所,并实行备案制;(4)放宽科目设置,将诊所诊疗科目设置从1个扩大到4个;(5)推广管理模式,将上海自贸区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模式推向全市等。(6)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审批流程,探索建立市区、部门间审批快捷通道等。以上举措均有一定的率先效应。
  另一方面,切实形成政策聚焦。针对机构和企业在财税、土地、医保等方面关切,出台实实在在的支持政策,务求实效。比如:税收政策方面,对经认定的健康服务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政策优惠,按照15%的税率(原来2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医保政策方面,对在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就医的医保病人,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非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病人自负。人事政策方面,力争在医生多点执业方面有所突破,研究形成利益共享机制,规范医生跨机构执业行为,释放医生生产力,为群众提供多元医疗服务,实现多方共赢。土地政策方面,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项目使用医疗用地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对于存量产业用地,可通过转型开发、节余土地分割转让、政府收储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此外,我们还将切实转变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政府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在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专项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第三,坚持从严监管,构建安全有序行业新秩序
  健康服务业是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行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必须创新监管方式,实行最严监管。总的思路是:通过“制度+科技”,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健康服务全过程监管体系,维护健康服务市场秩序。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新型监管体系特别是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建设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比如,我们推进医务人员CA认证,通过医务人员电子身份认证,实现对医务人员关键环节执业行为的动态过程监管,目前已选择1个区和 5家医疗机构作为试点,接下来将逐步在全市推开。再比如,建立医疗服务信息便民查询平台,通过提供官方权威信息,提升医疗服务信息透明度,引导公众合理就医行为。该平台于今年4月试运行,目前已涵盖全市4000多家医疗机构的许可、处罚等信息。
  在既有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首先,抓联合监管。以信息化运用为手段,全面构建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管控、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建立卫生、医保、工商、民政、食药监、质监、公安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其次,抓依法惩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医师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以及不良诚信医疗机构黑名单制度,形成医疗市场退出机制。对于严重违规医疗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强制退出行业。最后,抓队伍建设。着重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一方面,队伍要补足。到2020年,本市每万常住人口的卫生监督员数量要达到0.75名,并相应增加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车辆等装备;另一方面,人员要提能。通过将卫生监督员纳入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重点抓实抓好责任心、专业素养两大关键,不断提升监管效能,齐心协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确保健康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徐威:

  感谢铁慧副市长的介绍。现在进入提问时间,请提问的记者先作自我介绍。

凤凰卫视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最近大家关注的疫苗事件,昨天我们都看到了上海疾控中心发布的通告,上海市没有引进有问题批次的疫苗。但对于涉事企业的疫苗,有些网友晒出的单子,政府能不能对这些接种者,确保这些疫苗是安全有效?上海已经全面停用了长春长生的各类疫苗,接下来会采取什么处理方式?检验以后合规还会投放市场,还是全部不用了?今后对于类似涉事企业,是不是有黑名单制度,完全排除在政府采购名单之外呢?

翁铁慧:

  疫苗事关人民的健康,不能大意,近期发生的疫苗事件确实让人们十分痛心。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一查到底,严肃问责,从严处理。上海一定是会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监管,坚决杜绝不合格疫苗在上海输入和使用。
  目前,昨天大家看到疾控中心已经向全社会报告了上海的做法,上海是严格按照国家的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上海所有进入本市的疫苗都是要通过专业技术遴选,当然是根据国家的有关单子,我们来选用,同时经过技术遴选,并在统一平台上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不管一类、二类,也是在一个平台,很早就这么做了。
  有符合资质的仓储配送企业集中配送,我们对配送企业也非常严格,仓储配送的企业和接种单位在接收疫苗的时候,严格查验疫苗的批签发,以及运输过程、储藏过程当中温度记录等各类与疫苗质量相关的文件,一旦有问题对疫苗拒收。在疫苗配送、储存、使用过程当中,对于冷链温度按照规定全程实时采集和监控。我每次到社区卫生中心都会去看这个卫生中心的疫苗储存的地方,这不是因为今天出了事,每次到社区卫生中心,都跟卫生计生委的同志,都要到这个房间看,有物联网,用物联网感应器,24小时监控,当中有多少时间,超过多少分钟不符合标准的,马上紧急处理,这个疫苗就要被处理掉,不能使用。这个全程控制,预警,及时处置。下一步将会严而又严、慎而又慎、细而又细,疫苗全过程、全流程监管,全力以赴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驾护航。
  至于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的具体问题,我请卫生计生委主任惊雷同志作汇报。

邬惊雷:

  昨天疾控中心已经发布消息,对于这次问题批次的疫苗,上海都没有采购过,对既往狂犬病疫苗会采用其他疫苗接种。从安全考虑,我们要等待有关方面的鉴定,还要对市场过程进行核查,所以上海从安全的考虑,在全市已暂停使用长春长生生产的疫苗,用其他的来完成接种。
  上海也在整个接种过程当中,也在逐步完善信息化的过程,对于整个疫苗的追溯码、产品的编码以及冷链运输当中,用什么设备运输,冷链的设备,以及病人的信息,接种医生的信息,这些信息准备串起来,上海已经在逐步试行,以后接种过程就会更加完善、更加可追溯,使得接种更加安全。现在上海做了这些工作。

陈尧水:

  我补充一下。刚才卫计委介绍了流通情况,上海还有疫苗生产企业,长春长生这个事情出来以后,上海很重视,举一反三,立即组织企业开展全面动员、全面自查,组织力量开展全面检查,保证上海疫苗的生产安全。

邬惊雷:

  其实上海有一个专门的疫苗适用性评估和遴选管理要求,对于国家药检部门通报的有问题都会剔除出去。

上海电视台记者:

  跟着刚才疫苗的问题,我还有些补充要问一下邬主任,这次停用长春长生的所有疫苗,上海一共有哪些?很多老百姓说有长春长生的水痘疫苗,水痘疫苗占整个上海水痘疫苗比例在多少?8月1日要纳入全市免疫规划,在备苗方面有什么准备?另外接下来的“五码”试点情况如何?如何推广?

邬惊雷:

  目前正在长宁区进行试点,这个试点很快将向全市逐步推广,作为全市信息化过程的完善。
  我刚刚介绍了狂犬病疫苗长春长生已经暂停了,虽然没有采购问题批次。对于长春长生的水痘疫苗,我们目前是有采购,现在已经全面停用了。现在要考虑其他的企业,比如说上海的生物制品研究所等,会很快安排好,因为8月1日以后需要全面推行儿童免疫规划水痘疫苗的接种,会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请大家放心,我们会按照国家的要求,做好这方面的采购、查验,以及在全程管理当中所有的关卡。

翁铁慧:

  我补充一下,网上说2018年4月份是不是,我一看到以后就和疾控中心、卫计委了解,这批主要是水痘疫苗,主要用在成人12岁以上的应急接种,确实是有挂网采购,但还在路上,没有进疾控中心,所以没有投入到使用当中去,现在肯定不会再使用了。尽管不是涉事问题的,凡是长春长生的都不用了,不管进不进,都没有用,这批疫苗到现在为止一针没有进入,连疾控中心都没有进入,在路上就拦截了。估计你问的就是这一批,是不是?我在网上也注意到了。

劳动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个问题,关于疫苗的问题,我们接到家长的反映,在接种卡上找不到企业的品牌信息,有的只能看到类似于编码或者批次号的信息。虽然昨天上海疾控中心发布了权威信息,但仍然有些家长比较担心,希望尽早知道自己家的孩子之前接种的疫苗到底是什么企业?什么品牌的?想请问一下,现在家长如果想查询这些信息,有哪些渠道可以获知到底打过什么疫苗?
  第二个问题,最近有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重病患者救命药问题引起群众的关注。下一步上海在抗癌药纳入医保支付这一块,有没有具体的举措?

邬惊雷: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对所有儿童的接种都有记录,在使用的医疗单位,就是预防接种单位都有备案的,这批批号是哪个单位的,应该说在接种点都可以查到批号以及厂家。

张超:

  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关于抗癌药的情况,随着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肿瘤患者高价药物问题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长久以来包括科研、临床、药学管理等在内的社会各方始终在为此努力。近期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进口抗癌药物的零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上海医保部门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确保常见病基础保障的同时,想方设法帮助癌症等重大疾病患者减轻他们的负担,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在2016年底,首次探索开展了部分高价肿瘤靶向药的谈判,对社会反映集中的24个高价肿瘤靶向药物降价后纳入医保支付,再叠加之前集中谈判的降价效应以后,这些大病患者实际负担水平下降比较明显。下一步还将按照以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中心的要求,坚决贯彻国家部署,如果国家有新的政策,上海坚决第一时间落实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百姓的医疗保障和健康保障工作,助推上海建设一流的医学中心城市。谢谢!

东方网记者:

  这次意见提出要解放医护人员的生产力,比如说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开办诊所等,会不会对公立医院日常运作造成一定的冲击,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邬惊雷:

  现在医生的主体在公立医疗机构,不可否认这些医生如果多点执业,到其他点上执业,尤其是到社会医疗机构执业的话,一定会对公立医院来说,管理成本会加大。从推动整个健康服务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是对执业医师的管理和绩效考核。从总体来讲,公立医院的医师都是全职的,今后我们想推出全职和兼职医师不同执业方式。另外,就是通过单位的聘用和劳动合同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对这些医生的绩效考核,也有别于全职医生。
  第二,对医师的多点执业,通过CA认证,对他们的电子身份进行认证以后,对这些医生在其他点上的执业也要留下痕迹,也要予以规范和管理。这也是为了保障他们的依法行医,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病人的安全。这是对医师的监督和公开。
  第三,这些医生多点执业,其实也存在执业风险,在执业风险上要加强医疗责任险以及第三方责任险的推动。另外,特别强调的就是,对于行政管理机构来说,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所以上海建立了很多质量控制的质控体系,使得医生在不同地点的执业也是有标准可行,有同样的质量控制,使得多点执业是规范、有序、安全、可靠的,对医生和患者都能够起到保障的作用。谢谢!

新闻晨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食药监局陈局长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上海已经开始要试点国外已经上市的,还没有同品种产品在国内获注册的抗癌新药定点使用,进展如何?第二个问题,上海在促进创新研发,加快药品上市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陈尧水:

  谢谢你的提问,这两个问题,我先回答你后面一个问题。应该说,现在我们国家包括我们上海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怎么让老百姓用上新药、好药。上海在这方面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促进创新研发,加快新药上市。这个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应该说,集聚了一批企业,促生了一批创新药物,目前为止已经有32个新药,是自主研发申请上市的。其中本土研发治疗晚期结肠癌的药物,今年年内可能上市。还有一个是很令人振奋的,是我们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制的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已经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将在年内进行上市申请。
  二是我们抓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使老百姓用得上价廉质优的药品。这项工作在本市也是积极有序推进。值得通报的是,我们治疗艾滋病的“依非韦伦片”以及安必生公司研制的哮喘药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都是国内第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而且安必生的这个药物还是跟美国上市的同品种共线生产,质量和疗效完全一致。
  三是加快进口药品的检验,市食药监局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药品口岸检验的作用,加快检验和通关,同时积极与国家药监局沟通,将临床紧缺的治疗乳腺癌药物赫赛汀的口岸检验与上市销售同步进行,以缩短药品供应时间。
  针对你说的药国外已经上市,国内尚未注册的进口肿瘤药在上海先行定点使用的问题,我们一直说肿瘤药有的时候就是救命药,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因为我们都当过医生,有些药是不能等的。我们积极发挥上海的临床优势和专业人才优势,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可行性研究,也初步制定了相关方案,这些事权因为在国家层面上,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已和国家相关部委进行了沟通,现在还在推进当中,希望可以尽快落地。谢谢!

徐威:

  下面请市规土局岑副局长说一下规土局方面的政策支持。

岑福康:

  我们有三个方面的保障,一是优化健康服务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努力构建全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形成15分钟步行可达卫生、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圈,在新增经营性用地出让前,通过规划实施评估,按照区域卫生设施配置情况,强化配建卫生类公共设施,保证了健康服务业的用地空间布局。
  二是细化供地政策。鼓励盘活存量用地用于健康服务业用地。我们对营利性医疗机构项目使用医疗用地,可以采用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同时,鼓励存量用地转型发展健康服务业,对利用存量土地的,价款可以分期缴纳,降低用地成本。
  三是聚焦医学园区的建设,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医疗服务和医学科创中心,我们也支持各类园区平台以长期租赁,先租后售等方式为健康服务业提供标准厂房和通用类研发物业。谢谢!

徐威:

  请上海保监局介绍情况。

王晓东:

  《意见》涉及到商业健康保险方面的内容较多,特别在加快健康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方面,提出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服务产业链中的作用。下面,我着重介绍推进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侧改革方面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供给,包括根据银保监会关于防风险、治乱象的总体部署,清理保障功能弱、与消费者需求不匹配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积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在保障期限上,既要有长期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也要有短期产品。从产品的分类角度来说,不仅要鼓励支持开发疾病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还有失能收入保险,同时也要按照《意见》上提出的,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保险、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责任险,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综合责任险等保险产品。
  二是推动商业保险深度参与政府民生工程,包括要提高大病保险服务水平,提供一站式结算服务。要继续做好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的相关工作,包括扩大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范围,同时对已经试点一年多的两款产品进行相关的评估。总的来说,还是要把好事办好。在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方面,商业保险要积极参与其中,提供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补充保险,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三是推动保险公司服务创新,从理赔型向管理型转变。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进一步丰富商业健康保险的服务内容。特别要在管理式医疗方面,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探索,全程参与被保险人的健康管理过程,推动保险公司由风险承担者向风险管理者进行转变。
  四是加强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商业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严查重处,对违法违规问题零容忍,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徐威:

  请市发改委介绍情况。

秦丽萍:

  为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本市即将出台50条扶持政策,资金是其中的重要扶持方式,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四种资金。
  一是生物医药产业基金。2017年,上海印发了《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2020)》,明确设立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今年4月27日,市政府批复设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总规模300-500亿,首期规模100亿。基金通过立足沪港、面向全球,投向符合生物医药的关键领域,目前基金正在加紧的筹备和运作。
  二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上海市政府设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采取决策、评审和日常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总规模接近70亿元。到去年为止累计投资金额超过21亿元,占全部投资金额的23.1%,累计投资企业97家。
  三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是为促进天使投资专业化、机构化,提高创新创业的活跃度设立的天使引导基金,到去年年底,37家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554个,累计投资金额21.78亿元。同时,这些投资项目吸收了外部社会资本78.64亿元,其中医疗健康类投资3.2亿元,占到14.6%。
  四是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由本市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当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重点区域和新兴行业的项目建设等,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和规模化。从设立到去年,引导基金使用20亿元,支持项目1244个,带动投资约541亿元。其中,初步算了一下,健康服务领域的项目112个,使用引导基金接近1.7亿元,带动相关的投资25亿元左右。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刚刚这份《意见》当中提到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医,目前上海在重点鼓励社会办医方面方向是什么?如何做到把关好社会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呢?

翁铁慧:

  谢谢你的提问,我简单说一下,邬惊雷主任再补充。
  目前社会办医机构有2240家,其中医院是188家,门诊部是1070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中心59家,诊所有763家,一共有2240家。核定床位是2.1万张,占全市的17%。
  近年来,已经培育了一批定位比较高端、技术先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譬如和睦家,还有现在刚刚开办不久的嘉会国际医院,还有远大心胸医院、仁爱不孕症诊疗中心等等。现在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管理过程当中和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需求方面,真正在提升质量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行业发展生态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这次出台50条,也是非常明白,这次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重点发展方向核心就是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社会办医疗品牌。这次50条对社会办医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社会办医品牌。如果说所有的支持政策,刚才这么多部门都说了,我前面也介绍了,不管是“放管服”,还是土地、财政、税收包括人事等政策,都是聚焦这一类的办医机构,绝对不会让那些不够格的办医机构再出现。要形成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多元医疗格局。同时,我们可能会更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立品牌化的专科医疗集团,因为医学发展以后,有些专科有特色的医疗机构需求量很大,现在公立医院供不应求,现在公立医院中挂号难的,大部分是专科特色特别明显的,老百姓的需求巨大。我们想通过这个,发展一些也引进一些,自己再支持一些,形成一些品牌化、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至少是国内一流水平的专科医疗集团。同时,我们也鼓励发展一些特色诊所,而不仅仅都是发展三级医院,我们觉得特色诊所也是非常好的。同时,也鼓励举办全科诊所。
  大家知道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我们2.0版已经签约450多万,将近460万。现在仅仅是对60岁以上和慢病患者,我记得60岁以上管了70%以上,慢病患者只管了一部分。现在全科医生只有8200多位,经过规培、科班出身的占到1/3。到2020年或者2030年之前,我们的目标是每万常住人口中要有5个合格的全科医生,而且是相当水平的全科医生。现在的队伍当中还要进一步提升能级,结构还要进一步优化。事实上,我们的高水平全科医生是缺的,我们也鼓励社会办全科诊所,现在已经有了,比如嘉汇的两个诊所。将来政府就可以购买服务,医保也可以进入,我们的社区老百姓也可以享受。这些是将来最最需要的,而且我们的50条就是要聚焦这些,也是希望媒体朋友帮助我们一起来宣传,同时最后在“50条”落实所有政策当中主要聚焦的就是这些方向,所有的政策大礼包都是聚焦这个。
  同时,确实会加强严管。我花比较大的篇幅,最后一个重点就是监管。这个监管我在这里说的不仅仅是对增量部分,对存量部分也一并加强监管,要形成很严格的退出机制。我想我们的方向是清晰的,我们所有政策都要聚焦这个方向,落到实处。

邬惊雷:

  我们从行业监管的角度来说,不仅对民营医院,是对整个行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一个是机构要加强自我管理,第二个是整个行业要加强自律。我们要在“放管服”的基础上,注重制度加科技,加强行业监管。
  一是诚信管理。社会办医跟其他行业都一样,机构的基础信息、服务内容、依法执业信息,社会评价以及受过的处罚信息,应该逐步归集,建立诚信监管。
  二是分类监管。医疗机构如果存在不良的执业行为,社会评价有问题的,我们可以结合综合监督,以及刚刚提到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这些机构实行暂停执业,注销执业许可等,进行分类管理。
  三是风险监管。在医疗机构管理中,我们也会收到投诉举报,以及行业协会内部的自我检查等。这些都是一些预警,对于这些有预警的,我们要开展风险监管,及时处置。
  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注意到的,实施联合惩戒,从卫生来说,我们要与其他监管部门一起,加强联动,努力做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还有就是加强社会监督,翁副市长特别提到医疗服务的信息便民查询系统,现在已经上线,发挥社会力量来监督我们的这些医疗机构,同时还要发挥像医学会、社会办医协会等行业协会内部的自律监管作用,来加大这些社会办医的监管。通过政府、社会的多方力量,努力在“放”的基础上,形成事中事后多方位监管,形成整个社会、整个行业比较良好的声誉。谢谢!

徐威:

  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卫计委或者和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