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地方传真>

博弈,一代接着一代干——库布其沙漠治理纪实·百折不挠篇

发布时间:2018-08-09 14:35:55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题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坐在我们对面的张喜旺很朴实。中等身材,漠风和烈日染紫的脸膛,上身穿件绿色T恤儿。每说一句话,就呵呵笑两声。


他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人。16年前,张喜旺和他的民工联队开始在库布其沙漠种树,至今已有2万多亩。2014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张喜旺在片中倾情讲述了自己对绿色的渴望以及大漠植绿人的艰辛和执着。


“我要一直种下去!”对于47岁的张喜旺来说,绿色,依旧是他的最爱;种树,依旧是他的信仰。


还有多少个张喜旺?


从各级党委、政府,林业工作者,沙区农牧民,企业员工到社会各界志愿者……那么多人、那么多年、那么艰难,为了实现心中的家国梦,默默奉献、永不言弃。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因为有了他们甘于平凡的坚守,库布其沙漠才会红插山花、绿眠芳草;因为有了他们追逐梦想的赤诚,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才会根基永固、壮丽恢弘;因为有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无畏,美丽中国才会生机盎然、四季常青!


绿色之梦——


在最荒凉的地方,升腾着最执着的信念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等生态环境建设方略。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盟委、行署出台《关于固沙、种草、绿化明沙的意见》和《库布其治理方案》,建立健全治沙造林机构,在盟、旗设立林业局,基层建立国营林场、苗圃、治沙站以及集体经营的社、队林场,动员干部群众参与治沙造林。


一个清瘦的年轻人,怀揣绿色的梦想和火一样的激情,风尘仆仆来到库布其。他叫金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林学专业毕业,


是达拉特旗农林局的一名林业技术员。


然而,眼前的景象给金琦“兜头泼了一瓢冷水”:望也望不到尽头的滚滚明沙,不见来路,亦不见去路。除了偶尔可见的一点点沙蒿,看不到其他任何生命的迹象。


植树生涯开始,金琦进一步领教了沙漠的厉害:运输工具是马车,每天早早进了沙漠,天黑前必须出来,不然会迷路;忙时,就搭个简易帐篷住下来。夜晚,风吼沙鸣,好不凄凉;简简单单的吃饭,也好似在过“鬼门关”。一壶开水、几张烙饼,不知什么时候进了沙子,只好将就吃下去,否则就得挨饿。


这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千辛万苦栽下的树苗,一阵风刮过,又都连根出来了。“要是能在沙漠里条件较好的地方育苗,造林成本会降低很多,成活也有保证。”金琦想。


在一次对库布其沙漠的系统调查中,他发现壕庆河畔有股终年不断的长流水,大喜过望的金琦立即着手建起一处苗圃。这时,爱人从包头来信说孩子病重。正是剪枝修杈的大忙季节,金琦放心不下那刚刚长出的一棵棵幼苗。几天后,当他急急忙忙赶回包头,4岁的孩子已经夭折。


一行幼林出现在茫茫沙海。有些孤单,却顽强、倔强地挺立在那里。


“活了!终于活了!”金琦擦去喜极而泣的泪水,赶紧把种活树的诀窍告诉园子塔拉林场负责人徐治民:“库布其沙漠保水性强。秋季把树苗埋深一点,冬季苗木蓄足了水分,春天就容易长出叶子……”


园子塔拉,寸草不生,就要被沙埋了,许多人绝望地离开,金琦干脆住进园子塔拉林场蹲点。1956年,徐治民带着社员栽下达拉特旗第一片防风固沙林带。之后,率领青年治沙队重建园子塔拉。


到1964年,园子塔拉已经植下各种树木4500多亩、封沙育苗种草1470亩,荒芜的家园变成郁郁葱葱、水清苗壮的新天地,被风沙逼走的村民又搬了回来。


园子塔拉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逆袭故事,完美地诠释了梦想与信念的深刻内涵。周恩来总理署名,为徐治民颁发国务院嘉奖奖状。


这是库布其沙漠的第一片绿!


金琦、徐治民们当时不会意识到,始于园子塔拉的这一片绿,将会以燎原之势,“染”遍库布其。他们亲手植下的这一片绿,竟是一段传奇的铿锵序曲!


植成之艰——


在最困难的时候,凝聚起最坚强的力量


库布其气候恶劣,缺食少房,条件十分艰苦。每种一棵树,都是在承接大自然的战书。


沙漠植绿,靠的是人工徒步几里一担担挑水灌溉。一处水源用完,赶紧寻找新的水源;


驮运树苗,常常要从三四十里外的地方往返。种的时候才发现,好多树苗路上就干死了;


技术条件不成熟,苗木高度掌握不好,辛辛苦苦种下的苗,瞬间就被风吹倒了;


沙丘流动性强,种活一棵树或草,就要用沙柳做网格围起来,成本在几百元以上;


……


困境中,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高林树索性在沙梁上盖起土房。


全家人顶风冒沙,栽植沙柳500亩、杨树120亩。然而,一场大风,飞沙走石,发了芽的沙柳被连根拔起,土房被沙子埋了半截。老伴儿、儿媳眼里流泪、嘴里含沙,吵着要回村。高林树喊:“种不活这个树,我决不回村!”


第二天,他套上牛车,赶了100多里路,去杭锦旗买回苗条。手上、嘴上都起了泡,鼻血流得止不住,连栽20天,造林900亩。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杨树发芽了,沙柳也泛绿了。


困境中,已经担任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的吴向东和银肯塔拉沙漠综合治理项目组成员多次进行实地勘察。


面对这个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全部是高大的流动沙丘、造林成活率极低、难度堪称沙漠之最的堡垒,他们毫不畏惧。


先是在迎风坡造一点、丘间地再造一点,条件适合就“见缝插绿”。一点一点的绿,慢慢变成了一片一片的绿。


条件成熟,立刻实施沙障固沙工程。沙柳条几根一组,用铁丝捆成碗口粗细,多组沙柳条在沙地里搭出一个2米见方的网格,不断复制,就是一片巨大的网格。网格内,植入水中浸泡一周的树木种条。


沙魔,就这样被挡在网格之外,银肯塔拉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吴向东又陆续组织实施碳汇林项目和其他防沙治沙项目,截至2017年,他在银肯塔拉共组织完成造林面积2.7万亩。


困境中,王明海带着大家推沙筑坝、引水灌溉。


辞掉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副总裁职位、承包恩格贝30万亩荒沙、一心一意造林治沙的王明海,要给库布其沙漠扎上一条绿腰带。


水是不可或缺的。苦战50昼夜,他们在五里明沙西南筑起一道宽40米、长5公里的引洪滞洪堤坝,布日嘎斯太孔兑的洪水被牵进沙里淤地。


洪水沿着大坝涌进沙窝,淹没沙丘,没被淹没的沙丘又被大风推进水里。最后,洪水渗入沙丘,裹挟来的黄土和有机物留在沙丘表面,一块块平整的“海绵田”诞生了。


恩格贝的历史,从此改写。


一个个困难被克服,一道道难关被攻破。库布其沙漠的植绿人,把信念刻在心上,把汗水洒在脚下,不畏艰难、愈挫愈勇。


穿着工装,戴顶遮阳帽。不管阴天还是晴天,脚上永远是一双高腰雨鞋。腰带上嘀哩嗒啦,永远挂着修剪树枝的工具……远山正瑛的这身经典打扮,永远定格在恩格贝人心中。


1990年7月16日,日本治沙专家、已是耄耋之年的远山正瑛率领沙漠绿化实践队踏上中国大地,这是恩格贝迎来的第一批志愿者。他对王明海说:“你做着恩格贝梦,我也梦到恩格贝,就让两国人民的汗水一起洒在我们的沙丘上吧。”


从此,浩浩荡荡的治沙队伍中多了许多新面孔,他们是来自国内各省区市以及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年龄不同、口音不同、肤色不同……然而,梦想相同。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是金琦、徐治民、高林树、王明海、吴向东、张喜旺、远山正瑛的绿色梦,库布其有太多这样的追梦人——


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成活率不拿第一就受不了的高毛虎、申请了20多个专利的“沙漠医生”张吉树、种出85万亩杏林的刘战先、为禁牧被打掉两颗门牙的贾文义、“嫁”给沙漠的女人洪桂梅……


还有许许多多“林二代”“林三代”。一代代植绿人在沙漠扎下根来,经受着考验,增长了才干。黄与绿的关系图谱、人类与环境的演变轨迹,在这里彰显得异常清晰。


他们种下的,不仅是一棵棵杨树、沙柳、柠条、杨柴和一株株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更有实现梦想的坚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量。


缤纷之果——


在最壮阔的时代,勾勒出最动人的风景


在库布其,治沙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长跑比赛,一方是人类主导的绿化,一方是自然主导的沙化,谁的耐力强,谁就能笑到最后。


“我家6000亩沙地现在全绿了!”


“我们林场的15万亩沙地,现在都治理好了。”


“治理区基本上看不到明沙了。”


“和平、黑帅、金橙、红蜜脆出苗,芍药、百合也在发芽,火龙果进入花蕾期。满满的喜悦感!”


过去,库布其的姑娘大多数嫁到了外地;而今,闺女们带着女婿把户口迁了回来。过去,人人都想逃离这梦魇一样的沙漠;而今,大家靠沙子实现了美丽的家国梦。过去,库布其沙漠是“死亡之海”;而今,这里绿色尽染,充满希望!


7月19日,库布其下雨了。3天的降雨量达到100多毫米,超过30年前一年降雨量的总和。库布其人说,这种天气如今已经成为常态。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树,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至关重要,有了树和森林,土地、山川、河流以及人类才能生机盎然、生生不息。


今天的库布其,治理总面积达到6460平方公里,沙漠治理率达到70%,是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库布其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


今天的库布其,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年降雨量由1990年不足70毫米增加到300毫米以上,沙尘天气次数减少95%。


今天的库布其,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鸟语花香、村舍隐现。生物种类由十几种增至530多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库布其,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贫瘠与苦涩。而今,古老沙漠绵延着蓊郁的新绿、绽放着缤纷的杨柴花,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这是库布其人心中最动人的风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孙亚辉 高雪芹 施佳丽 王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