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地方传真>

深耕大健康产业21年 同济堂多维布局打造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9-08-02 10:45: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宗超

   已连续三年保持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济堂(600090),前不久公布的2019年一季报再度报喜。1998年创立至今,同济堂持续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是什么?对比其他企业,公司发力大健康产业的优势又在何处?近日,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专访同济堂董事长张美华,力求解码这家老牌大健康企业的生意经。

   深耕健康产业21

   创建于1998年的同济堂,是集药学服务、医学服务等“六大产业”为一体的健康集群企业。经过21年布局,同济堂凭借全国性的医药分销体系、物流配送网络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了包括中国大健康产业共享平台、中国大健康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市民健康生活与健康促进平台和中国大健康产业示范平台四大共享健康平台。

   作为同济堂创始人,张美华对企业的发展史如数家珍。在他眼中,同济堂的历史由四个“标志性事件”组成。

   时间回到2007年,乡镇医药市场尚未建立健全的药品流通体系。彼时,一位政府官员向张美华感叹道,如果能够从药品流通领域入手,阻止假药进入农村市场,保障农民身体健康,该是一件多好的事情。也就在这一年,张美华带领公司开始探索建立的省会物流中心、县级配送站、乡镇配送点相结合的“三级物流体系”。在同济堂建立了这套“三级物流体系”,让农民生病时能够吃上放心药。在此基础上,2009年,同济堂在襄阳建立了大健康产业的后台基地以及大健康产业共享平台、大健康产品的体验基地、会销展销基地。

   “公司发展的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建立了贯通‘东南西北中’的大健康产业城。”张美华细数到,在东部,2017年8月,公司和苏州城投签约,合资建立了大健康产业城;在北部,公司2011年和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在中部,2009年公司和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合作,在汉阳区建立武汉国际健康城;在西部,2015年公司建立华西上锦医院,以及在成都建立西部国际健康城;在南部,公司主要是和中山市合作进一步拓展大健康产业。

   2006年,由毕马威任财务顾问,同济堂成立了中国首家医药流通合资企业,单笔融资5000万美元,外资方为英国的GPC。这样成为公司发展史的第三个标志性事件。

   此外,2013年开始,同济堂开始布局大健康教育。目前,同济堂旗下有多家媒体平台。2018年下半年,同济堂主导成立了西华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此外,同济堂还和德国的卫尔校分子病理实验室合作,在上海东方医院成立了这一领域的实验室。“精准医学的基础是做分子病理分析,同济堂由此在精准医学领域展开了布局,并进一步建立了健康数据中心、健康影像中心、健康透析中心。”张美华表示,2012年,同济堂还投资了东方灵盾,集合了中国大健康数据、中医药数据、智能中西医诊疗系统等功能于一体,同济堂持有东方灵盾43%的股份。

   迄今,同济堂已经建立了一个由健康教育、健康筛查、健康生活、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医疗、健康康复等多个环节层层递进的立体式大健康平台,并且在国内进行了分工较为明确的布局,上市公司总部位于新疆,大健康运营总部位于武汉、大健康战略总部和并购总部位于北京、大健康共享平台位于襄阳,还在武汉市汉南还拥有18万平方米的大健康国际共享工厂。

   布局的先天优势

   相比大健康产业中的其他布局者,同济堂拥有先天的优势。

   根据安永撰写的同济堂共享健康平台商业计划书,同济堂背靠集团医药物流、零售连锁、健康管理和连锁医院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同济堂在全国拥有的多个医疗产业园为立足点,具备建立同济堂共享健康平台的天然优势。目前,同济堂在全国拥有多个医疗产业园、控股数十家医院、拥有逾5000家药店、全国完善的三级物流体系。此外目前公司襄阳健康产业园区一期项目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在大健康领域布局深远,投资了包括魏尔啸实验室、健康传媒、环球老龄、东方灵盾等公司。

   报告认为,大健康产业即是同济堂的主业,同济堂的医学、药学等板块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已经过验证。同济堂致力于大健康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未来企业可直接在大健康产业平台上通过资源撮合完成创业。

如今,“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什么是“大健康”,张美华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大健康’的核心不是吃药,也不是建多少医院,建多少个体检中心,核心是要让14亿中国人不生病、少生病,慢病不要变成疾病。”张美华说,“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也是民生工程,是老百姓的幸福工程,也是中国的经济转型工程,更是提高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产业。

   在张美华看来,大健康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筛查、健康管理、健康生活、健康促进、健康康复、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金融等多个方面,核心是药学服务、医学服务、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金融服务,称之为“五大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的上下游。

   就药学服务这块来说,不仅要建立起延伸至社区、家庭的健康服务终端体系,也要建立起从健康食品、食材,到药品、保健品、老年用品、女性用品、婴幼儿用品的大健康快递体系。“大健康卖的就是产品、服务、内容、金融这四件东西。”张美华表示,就医学服务而言,就是要建立起高端国际医疗平台和普惠综合医疗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至社区的诊所服务平台,建立起互联网医院、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延伸至村、家庭的智慧医疗平台。就养老服务来说,主要是建立起“一卡在手、全球养老”的体系。为此,同济堂打算在全球建100个养老基地。

   产业链才是核心竞争力

   从医药流通起家的同济堂,已经收获了不错的业绩成果。在此背景下,公司为何还要发力涉足大健康这个利润周期很长的产业呢?

   在张美华看来,在互联网和智能化演变的时代,产业驱动是基于大数据的。如果一家公司仅仅专注于产业的某一段,不做产业链,未来就不会具备核心竞争力。

   “进军大健康产业是同济堂很早之前的战略,不是最近几年才赶时髦、跟热点。”张美华介绍,同济堂十多年前就开始大健康产业的布局,线下以医药物流为基础,打牢以健康快递为延伸的配送体系,优先发展药学服务和医学服务,然后在这两大基础上做加法,逐步拓展和延伸。

   他认为,未来的企业,一定是做产业链、做产业的生态体系。其次,未来的企业,一定是平台制、合伙人制。以大健康为例,企业就是要做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全球化的健康服务、全领域的健康服务,没有这种综合服务能力,就吸引不到人才和客户。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已经扁平化,必须把线上和线下、产业与金融结合起来,把企业内部的创新和跨界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比其他企业,张美华认为同济堂布局大健康的优势明显。“一是很早就开始布局,有了关于大健康产业的清晰思路和规划;二是,同济堂在大健康领域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比如共享平台、呼叫中心、大健康传媒、健康管理学院等,这些基本的框架和布局为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三,同济堂有一个不错的团队;第四,公司有了大健康产业的上市公司平台。

   不过,张美华也清醒地看到,同济堂在大健康产业的征程中,短板是持续的融资能力和互联网金融的强执行力团队。未来,同济堂将在金融团队和互联网团队上发力,延揽更多的优秀人才。

   “大健康产业的经营,和传统企业要素经营的时代有了天壤之别,大健康产业有很多卖的不是产品,卖的是服务,卖的是消费者对我们的信任;卖的是爱心和社会责任;卖的是科学、专业的健康解决方案。过去传统企业主要是卖产品、卖资源。”张美华说,大健康产业是一个涉及到医药、医疗、养老、医保、健康管理等多方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需要有综合的、个性化的、差异化、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每个人的健康,每个人的心理、遗传、生活习惯都影响着这个人的健康状况,需要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方案才能满足。

   他认为,大健康作为一门朝阳产业,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有机会,未来一定是融合了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所长、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打造平台化和合伙人机制的利益共享机制,着力打造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企业,才最有可能胜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大健康产业需要个人管理和专家管理相结合,互联网很多时候是价格战和自我管理,大健康需要专家管理。这样的企业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全面的产品服务体系,具有把药学、医学、养老、健康管理综合起来的资源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