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传真>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在京发布

发布时间:2020-08-17 15:17: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宗超

中国网讯,20208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暨“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

该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等419个专题研究报告。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一句话,就是要巩固一个确保、强化两大动力、贯穿一条主线、聚焦四大重点、建设三个乡村。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着眼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二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质量善布局,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三是做好承包地延包试点工作,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拓展确权成果应用,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协同效应。四是通过厘清治理主体职责边界,适应乡村社会变动带来的新型治理需求,优化治理手段,强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该报告发布了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及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报告。一是农村发展水平继续稳步提高。2016年,中国农村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677,与2015年相比提高了0.028。生活水平维度对总指数的增长贡献最大,达到39.3%。而城乡一体化维度的贡献率出现大幅下降,在总指数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3.6%。二是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维度发展失衡有恶化倾向。2016年,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生态环境(0.168)、城乡一体化(0.158)、生活水平(0.137)、经济发展(0.116)和社会发展(0.099),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的发展失衡趋于恶化。三是农村发展的主要贡献来自生活水平提升。2016年,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总指数的增长主要来自生活水平维度的提升。四是地区间差距有所扩大。在省级层面,农村发展整体上呈“两端分化、中间趋同”的分布特征。2016年,农村发展水平最高的五个地区总指数的平均值为0.942,农村发展水平最低的五个地区总指数的平均值为0.539,两者之比为1.748,地区间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差距出现扩大。五是维度间发展失衡在东北与西部省份更突出,但普遍趋于缓解。

该报告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出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构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体制机制保障与政策性供给四个维度29个指标构成。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增收进入“多轮驱动”时期,但各项收入的增速均有所放缓,且区域间差异显著。为此,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并形成因地制宜的农户增收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保持持续提高的态势,但是进展速度呈减缓趋势;各领域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特别是生态环境一体化成效显著;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稳步提高,而且区域差距持续缩小。为此,报告提出要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优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城乡一样化内容,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三产融合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经济,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

我国基于居民生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但也存在着粮食供给数量充足而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为此,应根据新时代粮食供求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以满足新时代居民粮食消费升级为导向,保持粮食供求相对宽松关系,多途径提高抗御国际市场波动冲击和平抑国内市场波动能力,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粮食优质优价机制,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但实现产业兴旺面临着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经营主体去精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等问题,为此,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实施科技助推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多元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促共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民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持续性盈利能力不强等现实性问题。为此,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多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如土地股份合作制、成员股份合作制、联合社会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同时,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规范股权设置,稳步放开农民股权流转范围;此外,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税费优惠政策。

当前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存在财政和信贷对农村产业的投入力度不足、投融资机制相对单一、机制创新发挥的作用有限、农村金融配套服务机制发育不成熟、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认识不充分等问题。为此,应继续加大支持创新力度,激发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创新活力;完善农村产业投融资机制,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农村产业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促进投融资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差异化的管理监督体系。

我国合作社面临着整体经营实力弱小散,空壳社、挂牌社、休眠社大量存在,运行股份化导向明显,领办人与普通成员群体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政策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注重合作社发展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合作社的整体社会形象。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流失严重等问题。为此,应重点培育“绿领”一族,增强新农人职业荣誉感;通过分类培育乡村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人才发展规划,重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培育功能,发挥人才带动作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当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家风家训传承意识日趋淡化;农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民俗文化活动日渐消失等问题。为此,应该加强党组织在基层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推进城乡教育平等,搭建立体式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育农村文化产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优良家风乡风,打造新乡贤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民俗文化。

乡村治理面临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部分地区村民自治效果不佳、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新的价值体系缺失、农村居民依法办事存在障碍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机制、引导建立新价值体系、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

我国城乡教育面临县域义务教育尚未均衡发展,城乡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差距显著,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水平、物质资源配置等城乡差距显著,以及城乡教育机会与资源配置差距较大等现实性问题。为此,应强化政府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与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激励作用,鼓励地方探索与创新,推动农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与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政策的联动,建立协同治理模式,保障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面临着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不配套、乡村总体建设规划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乡村建设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农村生态环境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投入缺乏等主要问题。为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及长效管护机制,以及鼓励村民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正处在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重视程度和覆盖率低、管理监督机制弱、建设和运营资金保障不足等系列问题,为此,应从完善法律、加大资金保障、推进体系建设、加大终端处理技术研发以及强化评价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面临着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为此,要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限制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并因地制宜地研发和选用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同时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加强监督管理,以及建立与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保障机制。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水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水土资源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但中国水土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以及源自工业、农业污染导致的水土资源质量的下降,都严重影响着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为此,应强化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采取制度、机制、技术等有效措施,确保耕地数量稳定与质量提升;在加强水生态建设的同时,以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及创新农业用水机制,实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特区、实施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