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08 15:03: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宗超

       中国网12月7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发布会:《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国际在线主办,华夏时报社协办。会议正式对外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影响力报告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报告”),此外,《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也于当天发布。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副院长、研究员夏杰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国际在线总编辑范建平出席并致辞,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刘彦平、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教授许峰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赵峥等就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和中青旅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涛对报告内容予以点评并发表精彩演讲。 

       

       一、 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年度报告(2021)总体态势


       作为课题组的第八部城市营销专题研究,报告按照课题组提出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CBII)、省域品牌影响力指数(PBII)及城市群品牌影响力指数(ABII)概念及指数模型,选取了中国288个城市、30个省及20个主要城市群的品牌影响力进行了评估与测量。


       2021年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CBII)排名前10强分别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重庆、广州、成都、武汉、南京和天津。与2020年的CBDI指数排名相比,香港排名进一步下降,跌出前10,排名第11位;重庆上升2个位次,排名第5,成都则下降2个位次,名列第7;武汉和南京都上升了1位,排名第8和第9,天津排名上升2位重回前10。


       从CBII前100强的分布来看,华东地区依然遥遥领先。华东地区获得CBII百强的42席,其中浙江11席,江苏10席,山东9席,成为中国城市强势品牌的高地;其次是华南地区,占据14席,其中广东得8席;华北地区有12个城市进入百强,以京津为引领城市,河北占6席;华中的百强品牌城市数量上升到10个,其余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百强品牌城市均为个位数。上述百强城市中,南方城市阵容继2020年首超6成的基础上又有所扩大,达到62席,北方的百强品牌城市减少2席,仅为38个。


       2021年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CBII)研究发现: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总指数整体小幅回落。2021年度288个城市样本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平均分为0.277,较2020年回落6.21%,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旅游品牌、宜居品牌和品牌传播指数都出现程度不同的下降。尽管如此,疫情冲击下的城市仍表现出谋求更全面发展的努力,包括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城市韧性、绿色发展等在内的社会、环境和民生领域正在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新重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本年度的民生质量指标仍微幅上涨0.26%,表明我国城市品牌建设已步入多元建设均衡和注重韧性发展的新时代。


       城市品牌影响力层级间差距缩小,但区域间分化加剧。本年度不同层级城市的品牌影响力总指数的差距同比略微缩小,比如前50名城市和末50名城市的均值之差收窄了0.018个百分点,表明持续多年的城市品牌“马太效应”现象有所好转,但区域间的分化仍呈加剧之势。华东、华南的领先态势越发巩固,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成长仍较为乏力。从总指数的同比变动来看,2021年度有248个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呈负增长,但仍有40个城市的指数得分保持正增长。另有部分城市主要是华北和华中的部分城市,则出现得分和排名的大幅下降。


       城市品牌影响力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文化品牌和投资品牌逆势上扬,旅游品牌受挫,宜居品牌和品牌传播则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短板。首先,本年度城市文化品牌成长迅猛,同比大增22.84%;其次,城市旅游品牌仍受困于双重危机。2021年度,城市旅游品牌增幅为-3.96%;第三,城市投资品牌逆势上扬,首次成为支撑城市品牌影响力的中坚力量。2021年城市投资品牌均值为0.28,比2020年的0.271 增长3.11%,实现了难得的正增长;第四,城市宜居品牌成品牌进一步滑落,成为城市品牌均衡的最短板;第五,城市品牌传播首次退出品牌影响力支柱维度。总体来看,城市品牌传播指数均值从2020年的0.384滑落到0.271,降幅高达29.55%,首次缺席城市品牌的支撑维度,得分甚至低于城市文化品牌。


       “双创”对城市品牌影响力的贡献度有所降低。研究显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企业创新创业进程短期内放缓。2021年CBII测算数据显示,创新创业指标在得分为0.306,较上一年回落3.14%,高分段城市数量减少,创新创业指标得分0.5分以上的城市数量仅为35个,较2020年减少了5个。低分段城市数量增加,0.3分以下的城市数量有163个,表明大多数城市的创新创业指标得分较低。

 

       二、 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发展态势


       对“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品牌影响力研究显示,节点城市品牌韧性强固。受疫情冲击,节点城市的品牌影响力指数出现回落,但相较之下,26个典型节点城市的品牌影响力指数平均得分为0.465,较288个城市的CBII平均值高0.188,品牌影响力水平较高。“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聚集作用尚未完全体现,有待进一步发挥。26个节点城市的投资品牌指数为0.584,下降了4.77%,与全国288城3.11%的正增长形成反差,表明疫情对投资和经贸活动的影响,丝路节点城市首当其冲。

总体来看,未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应更加聚焦自身优势,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通共融中,陆丝节点城市应更加注重营商环境品牌的打造,不断提升经济影响力和对外合作能力;海丝城市则在保持经济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


       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影响力研究显示,国家中心城市总体位于城市品牌领导阵营。国家9个中心城市及7个申报城市排名都在前20强之列,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得分为0.571,领先全国288个城市的均值0.294分,也比“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均值高出0.106分。其中,9大中心城市中,天津较2020年名次提高,回归10强品牌城市,使得中心城市的10强阵容较2020年再添1席,只西安和郑州未入前10。“预备军”的7个城市,CBII均值为 0.541,得分和排名明显低于国家中心城市均值,但杭州和南京的 CBDI 均挺进前 10,实力非凡。

 

       三、 关于城市品牌与区域品牌的互动效应

 

       研究发现,七大区域发展发展分化明显。从区域的城市品牌平均得分来看,各区域的平均城市品牌强度从高到低分别是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此外,七大区域入选城市数量最多的是华东地区,共77个城市入选,随后是华中地区(42)、华南地区(37)、东北地区(34)、华北地区(33)和西南地区(33),最少的是西北地区,共30城进入榜单。


       研究发现,省域品牌影响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省域品牌影响力指数(PBII)得分在0.5分以上只有4个省市,依次为北京、上海、重庆和浙江,是我国省域品牌的第一梯队。天津、江苏、广东、山东、四川、河北、河南、福建、湖南、海南和湖北等11个省市则是处于0.3-0.5分区间的第二梯队,其余省域的PBII得分都在0.3以下,是第三梯队。但部分省域有较好的成长,比如海南受自由贸易港国家战略的强劲支撑,品牌指数升幅显著,上升了6位,河南、贵州、福建表现活跃,省域品牌排名分别都上升了3位,广东、青海、四川、山西和内蒙古和新疆也保持着上升态势。云南、陕西、广西、甘肃、黑龙江、湖南、山东则出现下滑,其中云南的省域品牌影响力指数排名降幅较大,下降了6位。


       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群品牌发展水平波动幅度大,呈现明显的分层趋势和两极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根据城市群品牌影响力发展指数(ABII),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ABII得分在0.5以上,占据前4名,位居城市群品牌第一阵营。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滇中城处区域品牌影响力较为滞后的第三阵营。其中,兰州西宁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得分都在0.2分以下,与第一梯队形成巨大反差,可见城市群分层趋势明显。大多中西部城市群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群的影响力指数相比头部阵营呈现较大差距。此外,城市群品牌影响力高于城市品牌影响力均值的只有7个城市群,其他13个城市群的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


       研究发现,主要都市圈的品牌协同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本研究纳入观察的有30个都市圈,城市品牌均值计算结果表明,我国都市圈的品牌协同力水平总体不高,且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30个都市圈中,品牌协同力表现最好的是上海都市圈,其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均值为0.454。重庆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分别位列第2、3、4名,CBII均值分别为0.414、0.413和0.407。南宁都市圈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得分仅为0.213分,都市圈品牌协同力水平在30个都市圈样本中垫底。

 

       四、 中国城市品牌五年回眸(2017-2021年)

 

       报告还对2017-2021年5次城市品牌指数的测评结果进行一个纵向的分析,以在较长的时间框架下观察我国城市品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特征,从而为未来城市品牌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2020年的报告仅选取历年CBDI指数前100强城市作为样本,而本年度报告将考察样本扩大至内地286个城市样本进行分析(港澳另外单独列出),以进一步回溯过去5年(2017-2021年)里城市品牌的演变情况,包括结构维度、区域差异及层级分化等。


       研究发现,过去五年间城市文化品牌持续成长,其中投资品牌和品牌传播有起有伏,旅游品牌和宜居品牌持续下降。从过去五年城市品牌分项指标的情况来看,在城市品牌的五个维度中,城市文化品牌是唯一保持同比正增长和年均正增长的子品牌,表明我国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有长足的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和宜居品牌呈下降态势,其中,投资品牌同比正增长,但年均却是是微幅负增长;品牌传播则年均微幅增长,同比却急剧下降。


       受疫情影响,全国城市品牌整体水平在过去的五年间的平均水平呈相对下降态势,但头部城市依然在保持第一梯队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突破。从城市品牌前20强城市在过去5年的城市品牌指数年均增长率来和排名来看,年均增长率大于2%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年均增长率小于0的城市是香港、厦门、昆明和大连。具体来看,北京、上海继续保持领先;杭州、沈阳稳步前进;重庆、武汉、长沙波动进步;成都、宁波保持稳定;广州、南京、天津、西安、苏州、青岛、郑州则出现波动退步;香港和厦门则持续衰落;而昆明和大连则双双跌出中国城市品牌20强阵营。


       研究发现,过去五年间从城市品牌的区域上来看,华东、华南领先,东北、西北滞后,南北城市差距持续扩大。此外,城市品牌影响力也继续呈南强北弱的态势。从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的平均值来看,2021年南方城市得分为0.297分,较北方城市的0.253分高0.044;从平均排名看,南方城市的城市品牌指数排名呈上升态势,北方城市平均排名则有所下滑。2021年南方城市平均排名为128名,较北方165名高37名;2021年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的百强城市中,南方城市占62席,北方的百强品牌城市仅为38席。

 

       五、 主题研究及建议:城市品牌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报告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增强自身可持续内生动能的重大战略调整和战略选择,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各层面、各领域的调适和变革,因此,地区品牌影响力建设也应确立其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的思维。


       报告提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下,以下三个方面是重点:平衡城市品牌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力争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从空间和区域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地区品牌网络的关系,提升地区品牌治理绩效;从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角度,来重构地区品牌分工与合作的战略布局,以发挥品牌联动的最大效益。


       报告认为,地区品牌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上面临着十大挑战。我国大多数城市虽然2021年城市韧性口碑有明显提升,但在疫情、气候变化、国际政经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城市韧性建设仍可谓任重道远;城市品牌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平衡乃至脱节。即使在城市品牌发展较为成熟、排名在前20位的头部城市阵营,也普遍存在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多半城市对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视仍然不足;城市IP塑造能力不均衡,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IP塑造能力有待提升;城市故事内外割裂,外宣“内宣化”,降低了传播效果;城市更善于讲生活故事,城市发展故事则显得不足;故事议题不丰富、表现不平衡,限制城市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城市品牌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力不足,且严重分化;城市品牌影响力的结构失衡,背后是品牌治理存在缺陷;城市品牌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工具的认识有待深化,相关的公共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有待完善。


       报告最后建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地区品牌公共政策安排;围绕新发展格局,重构和提升地区品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增强城市品牌韧性;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品牌;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