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08 15:11: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宗超

       中国网12月7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发布会——“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国际在线联合发布、华夏时报协办。会议正式对外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报告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推动共同富裕》(以下简称“报告”),这也是国内首部公开出版的有关县域品牌理论研究和指数测度的智库报告。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副院长夏杰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茵、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出席会议并致辞,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刘彦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课题组组长吕风勇,报告副主编、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教授许峰和课题组核心成员、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总监刘扬等就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研究员,中青旅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方涛总经理等对会议内容予以点评并发表精彩演讲。


       按照课题组提出的县域品牌影响力指数(brand influence index of counties,BIIC)概念及指数模型,报告选取中国400个县、市、旗样本,从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县域宜居和品牌传播等四个维度,对县域品牌影响力进行了评估与测量。


       2021年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指数(BIIC)前10强依次为昆山市、安吉县、义乌市、嘉善县、常熟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德清县、海宁市、桐乡市。江浙地区县域包揽了总指数榜单的前10名,成为我国县域品牌影响力的标杆;此外,前40强中,江浙地区的县域占到了82.5%,由此可见,江浙地区的县域品牌建设具有极为显著优势。


       县域文旅品牌前10强依次是安吉县嘉善县、都江堰市、曲阜市、昆山市、义乌市、荣成市、海宁市、海安市、宜兴市;县域创新发展品牌前10强依次是:昆山市、张家港市、义乌市、常熟市、江阴市、太仓市、海安市、丰县、慈溪市、嘉善县;县域宜居品牌前10强依次是:安吉县、诸暨市、德清县、义乌市、昆山市、嘉善县、桐乡市、宁海县、长兴县、乐清市。县域品牌传播前10强依次是:昆山市、长沙县、安吉县、曹县、海安市、义乌市、晋江市、浏阳市、慈溪市、常熟市。


       报告研究发现:

       我国县域品牌影响力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头部阵营数量偏少

       2021年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指数全部样本的得分均值为0.385,整体水平不高,仍处于能力提升和经验扩散的基础阶段。总指数得分在0.6以上的县域为数量仅有11个,头部阵营数量少。


       县域品牌建设热潮涌动,但品牌结构不均衡。文旅和传播表现优秀,宜居和创新成为短板

       我国县域地区的品牌建设热情逐年高涨,但发展还不够均衡。当前我国县域品牌主要依赖品牌传播和文旅品牌带动,均值分别达到0.5483和0.4051,宜居品牌发展欠缺,均值为0.3755,创新发展品牌表现最弱,得分均值仅0.2999,,表现垫底。县域宜居和创新发展的不足,成为制约县域品牌影响力提升的主要短板。


       各区域县域品牌建设各有亮点,但县域品牌影响力空间分化严重,区域发展不均衡

       首先,国内七大区域的县域品牌发展不均衡。2021年华东地区的县域品牌影响力优势突出,特别是江浙地区占据绝对优势。江浙不仅是县域经济的优势区,更是县域品牌的强势地区。然而各地区的县域品牌建设依然可说亮点纷呈,各显其能。比如在文旅品牌方面,山东、四川、福建和云南等地的县域也有不俗表现,在县域品牌的“潮能力”表现方面,湖南、山东、福建及河北地区比较突出。在创新创业的品牌贡献方面,山东、湖南、安徽、福建及河北的县域基础雄厚,在地理标志品牌与县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方面,湖南、安徽、山西和福建的县域则表现优越。总体来看,华东地区县域品牌影响力大幅领先。东北、西北地区的县域品牌影响力较弱,部分西南和华中地区县域表现优秀、不容小觑。


       其次,不同省份间和省份内县域品牌影响力也存在明显差距。各个省份之间的县域品牌影响力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县域品牌影响力均值最高的省份为浙江,达到0.5393,均值最低的省份为宁夏,均值为0.2602,极差达到0.2791。同时均值超过0.5的省份仅有浙江,均值低于0.3的省份包括黑龙江、辽宁和宁夏。


       县域品牌建设百舸争流,但品牌影响力层级分异显著,整体发展格局有待优化

       2021年的县域品牌影响力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层级分异特征。BIIC总指数排名前十及前百的区县县域品牌影响力指数均值远高于后十及后百区县,各分项指标获值也呈现类似的差异分布。县域品牌影响力的层级差异,表现出两极分化态势,排名第一的江苏省昆山县获得的县域品牌影响力指数得分高达0.7232,而排名第400位的辽宁绥中县得分仅0.1748,差距悬殊。优势县域与弱势县域间的差距有待弥合,全国整体县域品牌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报告研究还发现:

       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是县域品牌影响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和支撑。数据分析发现,越是高收入的地区品牌指数得分越高,由此可见,经济越发达的县域城市品牌效应越显著。


       县域人口集聚,对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作用效果明显。数据表明,县域人口规模越大,其品牌效应越明显。因此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扩大县域人口规模有利于提升县域品牌效应。


       不同县域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科技创新是促进县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发明专利数量越高的区间,带动品牌指数提升的作用越显著,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是促进县域品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抓手。


       此外,报告还探讨了中国县域品牌影响力的进展与挑战。

       一是疫情冲击下文旅品牌设法重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2021年,疫情影响下的县域文旅仍设法突围,文旅活力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文旅网红县也不断涌现。从BIIC各分项指数与总指数的均值差值来看,县域文旅品牌影响力指数比BIIC总指数均值略高出0.0103分,显示疫情阴影下的文旅品牌对县域品牌影响力仍具拉动效应,文旅品牌建设成为缩小县域发展差距的突破口。然而,县域文旅产业的多样化和品质化提升还有较大空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数据显示,文化形象传播的带动作用优于旅游形象传播,表明我国县域文化资源具备相当优势和基础,同时旅游业作为市场化先行部门,县域旅游认知预期和市场带动作用却有待加强。


       二是县域品牌形象传播亮点突出,但传播的战略支点亟待矫正  

       县域品牌传播影响力指数高出总指数均值0.1536分,成为县域品牌影响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在若干“网红县”成功案例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的县域掀起了形象传播新热潮,大大推动了县域品牌意识和建设努力的成效。然而,传播热的背后也充斥着大量短期炒作和自说自话的无效传播的现象,县域品牌传播的战略性和专业水准还有待提升。比如地理标志是县域品牌宣传最易获得实质性支撑有具有直接产业带动效应的传播内容,但在县域品牌传播指数的各二级指标当中,县域网络关注度均值高出地理标志品牌均值0.021分。也就是说,县域品牌形象传播流量尚未很好地转化为有效的形象资产,品牌传播的战略支点亟待矫正。


       三是生态环境成县域宜居品牌亮点,但社会活力和民生质量差强人意

       2021年中国县域宜居品牌影响力指数总体表现欠佳,但二级指标中的生态环境指标却表现突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号召下,各县域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对比之下,县域社会活力在宜居品牌二级指标中表现最弱,表现在人才吸引力、创新氛围和活力口碑等三级指标,均不如人意。如何提升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成为提升县域社会活力的关键。


       四是县域肩负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但创新发展转型能力亟待提高

       在县域创新品牌影响力的二级指标中,县域创新发展声望得分高涨,表明各地区在相关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社会对县域创新转型也充满期待。然而县域的经济基础、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三个指标的均值则与创新发展声望有较大落差。这表明县域创新发展的基础还不够扎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县域内生动能方面,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基础薄弱,是困扰我国县域更好、更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县域品牌建设可以成为达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我国县域品牌建设整体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报告建议:


       县域发展要融入国家区域战略,以区域治理带动形成县域治理新格局,推动共同富裕

       未来县域品牌发展既要兼顾自身特色,更要积极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局,设法与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发展,在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市场体系、创新网络和文旅互动等方面,建立双赢乃至多赢的治理新格局。重点通过产业和市场的联动,壮大县域供应链产业和特色产业,扩大县域的国内内大循环价值机遇和价值创造能力。同时,县域发展也应借助融入区域发展特别是对接区域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紧跟开放政策、利用开放平台积极“走出去”,进而真正将县域发展嵌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当中,通过区域联动、城乡互补、结对帮扶等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拓展县域发展资源,提升县域治理能力,以更有效地迈向共同富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从纵向来看,我国大多数县域存在城乡融合水平不足,从横向来看,不同县域发展差距较大,存在动力支撑不足、资源要素禀赋制约等困境。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县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注重产业空间的集聚发展以及以企业为主的创新载体的集聚发展,提升县域整体的创新能力。


       以品牌建设为抓手,赋能县域产业蓬勃发展

       以重大特色项目为抓手,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公用品牌项目,并围绕品牌符号化、差异化和价值化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统筹和建设。通过品牌化建设,为县域产业发展进行赋能。


       加强县域公共品牌与农业公用品牌的战略联动,助力衔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大局

       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阶段,区域公共品牌(包括城市品牌和县域品牌)应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加大与区域公用品牌的联动,通过加强产品品牌背书和产业集群品牌打造等等手段,提升县域公用品牌的话语权和品牌价值,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城市品牌和县域品牌等公共品牌也会在这一联动过程中实现增值,从而提升地区品牌的公共价值,造福城乡居民。 


       以补齐民生短板为切入,推动县域共同富裕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抓好县域发展,也就抓住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命脉,而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则是推动县域实现共同富裕的要义。应加快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品质化发展,加快关键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持续完善收入增长和财富分配合理调节机制,加快释放要素分配改革红利,健全多层次、多方位、多阶段的社会保障机制;升级对口帮扶力度,细化帮扶内容,包括政策供给、资本导入、技术支撑等。


       后发展县域应紧抓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实现转型发展和富商富民

       各区县发展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先进区县发展过程中淘汰的落后产业、高耗能产业,产业发展薄弱的区县应把握产业转移时机,在有序承接、选择性承接的同时,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承接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引入高科技技术和人才政策,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本地独有产业品牌。优势县域与后进县域间还应尽可能可搭建基于市场机制的合作与帮扶机制,通过发达县域的经验扩散,实现信息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流通,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向着产业集群化、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前进,使产业转型发展惠利人民,带动全体走向共同富裕。


       推动县域传播体系全面创新,打造县域品牌传播的新范式

       与城市相比,县域媒体资源少、关注度较低,推动品牌传播时很容易陷入无效传播和资源浪费。要在传播内容、形式和渠道等各方各面施力创新。县域宣传应重点依托本地优势,特别是县域环境优势、文化民俗特色和产业产品方面的基础,注重宣传的差异性与针对性,设置有别于城市的差异化传播议题,创新传播内容,力争在注意力稀缺的形象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网红县”频出的今天,各县已开始将移动互联网作为发展品牌建设时的主要阵地。在移动互联网有效利用方面,各县域有必要学习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积极培育本地的传播人才,扶持和激励本地传媒传播特别是自媒体传播梯队,针对不同项目和细分领域,组建若干传播实验室或工作室,探索县域品牌传播的内容和模式创新。重点是让更多的居民、企业、投资者和游客利用移动互联网为本地讲述更多的故事、发出更多的声音。


       地区品牌资源向弱势县域倾斜,打造共同富裕的品牌助力机制

       当前品牌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品牌振兴、品牌强国的平台建设和生态体系建设也加速推进。然而,上述平台和生态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大都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域发展的外溢和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未来品牌资源、政策和平台应更多地向县域特别是后发展县域倾斜,以帮助和促进县域品牌的发展。比如和品牌建设密切相关的中央和省级媒体资源、金融资源、创新和研发资源、物流资源、产权交易平台资源、医疗服务资源、教育培训资源等,通过专项规划及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鼓励上述资源向县域特别是后发展县域倾斜和布局,从而助力县域打造品牌内生动能,促进各区域县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