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管理决策与效率评价研讨会暨《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2021)》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27 09:37: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宗超

       中国网讯,20211225日,由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决策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管理决策与效率评价研讨会暨《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2021)》(下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软科学》《旅游学刊》《中国流通经济》《人民论坛》《经济与管理研究》《行政改革》《新视野》,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30余家媒体代表及学术机构专家出席会议。《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决策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唐天伟教授在会上诠释《报告》及其亮点。


这是国内连续出版、发布的第11部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年度报告。《报告》在继承以往研究思路与方法基础上,基于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公共安全等职能现状,重点揭示乡村振兴与地方政府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论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提升政府效率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完善相应指标体系,测度与分析2021年我国省级政府效率、地级市政府效率以及县级政府效率,发布2021年中国地方政府效率优秀榜单,包括中国地方政府效率“十高省”“百高市”以及“百高县”。《报告》具有三大鲜明特征:


第一,继承政府效率研究的传统思路与方法,注重研究成果的连续性。这是国内连续发布第11部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年度报告。《报告》遵循前10年研究报告的基本思路,定量测度中国内地所有具有代表性的31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1871个县级政府的效率,持续发布中国地方政府效率优秀榜单,持续推出中国地方政府效率“十高省”“百高市”以及“百高县”。


第二,紧扣当今社会需求,重视研究成果的时代性。为更好反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在地方政府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鲜活实践,《报告》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新增“乡村振兴服务”“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乡村振兴政策”“乡村振兴效果”“‘十四五’规划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时效”等多个测度政府效率指标。


第三,多维度诠释地方政府效率特征,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报告》指出,我国地方政府效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我国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效率排名差异较大。例如,华东地区的省级政府效率排名,华东、中南地区的地级市政府效率排名,以及华东、中南、西北、华北等地区的县级政府效率排名在全国居前,高于其他地区的地方政府效率排名。总体上,我国地方政府效率大致呈现特优、次优、一般等三级分布趋势。二是,同一地区内部同层级地方政府的效率排名差异很大,这间接反映了我国地区内部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保障质量、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不充分性。三是,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效率排名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四是,我国多数地区,特别是华东、中南、西南、华北等地的县级政府乡村振兴效率表现比较均衡、相互差距不大。

   

   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2021)指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及提升政府效率可从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入手

20211225日,由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决策评价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管理决策与效率评价研讨会暨《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2021)》(下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公共资源持续输入农村、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看,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的快慢、完成目标的优劣。因此,进一步提升政府效率、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需要采取以下三方面对策。


一是进一步优化公共要素资源配置结构及提高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政府效率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逐渐使城乡空间上单位要素的产出保持一致,以便要素配置实现最优、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实现节奏及效率的同步,保证城市各类要素流入乡村。为此,推动资源整合关键在于打破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各项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同时,健全涉农资金长效整合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 改变过去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碎片化的情况, 深入推动涉农资金整合, 加强涉农资金行业内整合与行业间的统筹衔接, 发挥财政资金的综合效应;结合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各职能部门权责重新调整, 对涉农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建立权责明晰,包括立项、分配、管理、绩效评价和奖惩全过程在内的涉农资金支出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对乡村振兴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去向进行有效监督,防止资金浪费,提高资金利用率;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做到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总量持续增加,以期通过资源整合全面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和调动乡村振兴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实现乡村振兴的源泉。


二是不断健全多元化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过程中,需理顺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划清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能边界,明确其他治理组织在工作中的地位,形成多方联动共治格局。首先,加强治理的组织领导,建立党政主导、部门齐抓、社会参与的多方治理组织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领导和推动力量,大力发展乡村振兴,要做好统筹设计,夯实制度基础;发挥乡镇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和角色定位,确保乡镇政府在这项工作中的桥头堡作用,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推动干部“年轻化”“接地气”,选派有经验有担当的干部专项负责,努力提升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向农村地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次,加快构建乡村“自治体系”。从自治角度,充分调动并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吸纳更广泛的民众力量参与自治工作,如采取“以村民代表会议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方式,将村务决策权集中到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只是执行机构,实现基层民主自治的宪法规定,回归制度本位;建立尊重“法礼秩序”的乡村治理体系,尊重民俗习惯、村规民约、民间调解等乡村社会的非正式规则;构建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优秀企业家等新乡贤的文化引领作用,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平台,鼓励他们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挂职村干部或镇长助理等职务,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再次,加大“智治”手段投入乡村治理的力度,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在乡村治理中引进社会力量,挖掘各领域社会力量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实施正确的组织和引导,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形成“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针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衔接不畅问题,统筹落实相关体制机制。要切实做好政策衔接,根据当地实情,制定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细则及实施方案,解决现有规划内容冲突问题,指导二者衔接工作;要强化基层政府组织保障,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进行有效衔接;要有效实施考核评价机制,借鉴脱贫攻坚所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对衔接效果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实现“升级”,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政府与市场角色功能转换、宏观战略规划与精准有效施策的衔接。脱贫攻坚旨在消除绝对贫困,满足贫困线以下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而乡村振兴致力解决的相对贫困是长期性、动态性的,各级政府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探索长效治理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强化城乡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城乡两种优势、两种资源融合发展的潜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高效协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效率,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乡村。

(参见《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2021)》P11~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