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端研讨会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2021》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28 15:05: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宗超

中国网讯,12月28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端研讨会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2021》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博士发表了主旨演讲并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心主任钱伟主持会议。


钱伟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落实中央战略部署,为积极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特将原来的老年与家庭研究中心更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以便更好地整合科研力量为实施这一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召开这次高端研讨会和组织编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2021》正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部署的重要工作。


蔡昉研究员在演讲中提出了“生育率悖论”,即生育率因经济社会发展而降低,在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却反过来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他认为提高生育率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全生命周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他提出了鼓励生育政策的原则:不要小打小闹,尽可能一步到位,避免“推绳子”;不要仅仅把责任推给用工单位,而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作为政府责任,财政予以保障;要以精准态度找到真正的问题,措施上不要碎片化,尽可能提高普惠性。他谈到,中国拥有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转变以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人口流动,也期待着创造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生育率反弹。


杜鹏教授以“中国老龄化社会20年的实践与前瞻”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取得了诸多成就。如,老龄法律体系与老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未来我国老龄社会将呈现出五大新特征: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峰值将接近5亿;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将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龄化特征愈发凸显,失能人数增加;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老年人力资源禀赋提升;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更有保障,消费观念升级。他还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多个方面对我国老龄社会发展进行了展望。


陆杰华教授围绕“共同富裕目标下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演讲。他认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建设覆盖全民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要着重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建设和构建以服务为主要形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着重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等。


李志宏主任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意见》着力构建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将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两大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聚焦了民生保障、社会参与、老年友好社会、银发经济、治理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意见》集中体现了老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老龄工作实践的最新经验,是指导新时代老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联合支持、林宝研究员主编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2021》,报告主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内涵、举措和建议”。报告在深入阐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基本理念、深刻内涵、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等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老龄工作思路转变趋势,以及在养老金、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业和劳动参与、教育和职业培训等领域的主要举措,并重点总结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两项试点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可以为各级政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广大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国家战略提供参考。


报告认为,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高龄化趋势明显。根据普查结果, 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8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3.56%,比2010年上升了1.74个百分点,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化的同时伴随高龄化,表明中国老年人口内部结构也在快速变化,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需求将因为高龄化而以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速增长,表现出结构效应。

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意味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将快速逝去,政策准备期将大为缩短,“未备先老”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快速扩大。普查结果显示,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城乡差异分别扩大了4.99和4.35个百分点。城乡差异扩大将进一步凸显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性。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等都严重滞后,农村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将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是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加大。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和最低地区之间相差接近12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扩大了5.28个百分点。从整体差异看,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指数从2010年的0.14上升至2020年的0.17。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扩大反映了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


五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理论上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因为人口转变发生更早一般会拥有更高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但由于发达地区吸引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流入,延缓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造成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背离。2020年各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排名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310,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则仅为0.250。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背离表明中国“未富先老”的特征不仅在总体上有所表现,而且在局部地区更为严重。


报告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战略目标是实现积极老龄化、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表现为追求高质量发展。根本任务是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条件,以及形成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十四五”时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开局时期,重点应做好政策准备工作。在“十四五”时期应继续系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落实三孩政策、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


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报告建议要在科研管理、税收政策、经济激励等多方面向有利于发挥人才创新作用的方向改革,推动创新发展。要通过改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等措施,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以质量替代数量,以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为经济增长提供长久支撑。


在落实三孩政策方面,报告建议结合新的生育形势,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强调适龄婚育的重要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通过教育、媒体、文艺作品等构造一个生育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抓住婚恋、生育、幼儿抚育、儿童教育等重点环节,从税收、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保护、公共服务支持、社会服务发展等多方着手,消除影响家庭成长和生育的痛点,切实减小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在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方面,建议增强再分配功能,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改造为公民养老金,形成覆盖全民的第一层次养老金,适当提高标准;进一步完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纳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夫妻共享;尽快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将养老金待遇与全国平均工资及个人的历史缴费贡献挂钩;以现行退休年龄为基础进行弹性设计,逐步扩大弹性区间,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变为“渐进式扩大退休年龄弹性”。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国民提供基本护理保障。为体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稳步”特征,可以先从低水平起步,坚持宽费基、严受益的原则,先把制度建立起来,解决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保障问题,然后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人口状况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对报告的发布进行了祝贺,认为报告非常及时,切合国家战略需要,并希望后续报告继续关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及时发布成果。各单位将继续密切合作,为报告相关研究和出版工作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