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尚学成风”

发布时间:2023-09-06 10:41:45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宗超

新华社银川9月5日电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中学不久前举行的开学典礼上,红寺堡区红川村的晁会花夫妇特地赶来送上一面锦旗,感谢学校为他们家培养了3个大学生。大红绒面的锦旗上印着“遍栽桃李羌芳华,立德树人谱新篇”几个金色大字。

晁会花的3个孩子都毕业于红寺堡中学,如今大女儿正读研,二女儿读本科,最小的儿子今年刚考上重庆一所大学,说起来她眼里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喜悦:“3个娃都能上大学,真的想都没想过!”


红寺堡中学开学典礼上,晁会花(前排右一)夫妇送来锦旗。(受访者供图)

17年前,晁会花一家还住在六盘山深处固原市彭阳县一个小山沟里,推开房门,眼前就是一座连一座的大山,天不亮,她的孩子就要出门,翻山越岭走20多里路去上学。

20世纪90年代,由国家支持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实施,曾是一片戈壁荒原的红寺堡,在黄河水滋养下变成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西海固8县区共23万移民陆续搬迁至此。

当年,听了先前去了解情况的村民说,红寺堡的地“平平的”,一心想让孩子走出大山的晁会花一家便搬迁了。走进他们现在居住的新庄集乡红川村,房屋道路整齐划一,到村小步行只需几分钟。他们在村里开了一间小门市部,供养3个孩子一路从村、乡到县城完成了学业。


吴忠市红寺堡区村庄面貌。新华社记者王鹏 摄

从“苦甲天下”的大山深处搬迁至几百公里外的荒滩上重建家园,西海固人有种与命运相搏的“精气神”,这也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

与红寺堡区几乎“同岁”的红寺堡中学在当地小有名气,晁会花的儿子王鹏飞对学校勤学的氛围记忆尤其深刻:“学校实施全封闭管理,规定6点40分上早自习,6点就有学生在院子里抱着书朗读了。”

红寺堡中学副校长石金海告诉记者,全校超过99%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教育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目标是尽全力把他们送进大学,能多送一个是一个。”他说,近3年来,红寺堡中学高考上线率平均每年上升10个百分点。

“年轻”的红寺堡区开发建设刚满25年,各项事业基础都较为薄弱,但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2021年起,红寺堡区将每年财政收入的28%投入到教育事业发展中,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并通过城乡“捆绑式一体化”发展、“县管校聘”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移民群众底子薄,办好教育是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措施,走出一个大学生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红寺堡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王璐说,如今,“学在红寺堡”的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不仅如此,红寺堡区还连续多年在多个村和社区举办“崇文重教 立德树人”主题活动,用集体“升学礼”代替“升学宴”,为大学新生代表佩戴大红花、赠送行李箱、发放助学金,为学生家长颁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奖励卡,形成了浓厚的“尚学”氛围。

红寺堡镇朝阳村马安海的孩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学,参加村上举办的表彰活动时他很激动。“政府这么重视,从各方面帮扶,我很感动,这也是对娃娃的肯定和鼓励。”马安海骄傲地说,“现在我们村上不比谁家有车、有钱、有房,就比谁家出了大学生!”

新华社记者马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