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在陕西召开,会议强调要分类施策、加快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会议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面和基础支撑。
会议中提到要围绕农民就业增收,打造高技艺的农业农村技能人才队伍,推进职业开发和评价认定,丰富拓展技能人才选拔平台。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引育高适配的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通过校(院)地合作、人才招募等引导专业人才下乡服务,遴选培育一批本土乡村建设人才。
在此背景下,“家国情怀·产业兴国”党建引领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众多专家在会上围绕“家国情怀·产业兴国”,聚焦“新质生产力”,产业需求和推动专业升级,搭建服务平台、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解读。
让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去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词”。
陕西省不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陕西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58.76万人。该省投入建设了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培养了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群体。积极探索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新路径,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位于西安的培华学院是一所即将走向百年的民办高校,长期以来致力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发展,在陕西高校中率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博士介绍,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办学初心与使命,现如今,培养具有白领的学历,能从基层干起,到基层去,到乡镇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保障,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大有可为。“研讨会的召开本身就是政校行企包括各个方面共同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新契机。”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秘书长王彦平说。
打造高水平的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好更大的作为,如何打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组合拳”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按《关于乡村振兴人才职称晋升支持政策的通知》执行。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人才参加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激励更多乡村人才学习技能、使用技能,主要是结合乡村需求变化。
“这些政策及时且必要。”当地不少基层管理者表示,放宽限制、简化程序,能进一步推进人才得到更高级职称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这样才能有更多人才扎根乡村。
高校是培养乡村人才的主力军
急需“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人才。
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基层、长期留在基层,需要加大政策力度同时引导下沉服务、健全本土培养、强化评价激励、吸引返乡创业……陕西省各地区各部门推动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人才的缺乏,是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发展困境。如果乡村留不住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乡村振兴就谈不上高质量。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制约瓶颈,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人才培养理念必须与时俱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作为民办校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博士表示,长期以来培华致力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发展,在陕西高校中率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新时代,培华依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红色文化,旨在全面面向行业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打造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型的大学”姜波博士介绍。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乡村产业的升级。
“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原副秘书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原副总干事韩晓光在主旨演讲中发表了他的观点。
社会形态在变化,经济形势在变化,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的技术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动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职业教育对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李进权说。
人才培训要适应社会需求
产业转化是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科技成果丰硕。要想真正实现创新价值,科研创新不能只守在实验室里,应该与产业相结合,赋能千行百业,才能结出丰碑硕果。
“产业转化”在教育培训领域中,被视为一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当将所学知识、技能或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或商业价值时。这不仅仅是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连接教育与实践、学术与产业的重要桥梁。
其实在2022年3月,陕西省6部门就联合发布《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让为努力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人员,也能通过转化的成果得到职称晋升。
2024年,陕西省更是出台“八条措施”进一步激发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活力,“八条措施”从延伸拓展评审范围、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支持社会组织评价、建立晋升绿色通道、创新评价工作机制、强化薪酬待遇激励、强化创业资金扶持、搭建转化对接平台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支持措施。
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刘晓山在研讨会上开篇就“三农”问题就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建设立于新起点、迎来新机遇,需要把握教育发展背景、明确教育发力方向、找准教育赋能支点。他还就以下三个主题对新形势下培训该如何开展才能更有针对性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证。一、新的历史方位下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与新困境,二、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历史使命,三、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策略 。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我国乡村目前是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院校和培训机构需紧紧围绕为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服务,把培养对象的知识转发为能力,把培养对象的能力转化为创造力。
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优质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开发原则,定期研发实训课程。活水教育集团董事长童国良介绍,为进一步探索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赋能机构(活水教育)“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与高职院校、园区、企业集团共建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由此应运而生。依据企业需求进行实地调研后,研发实训课程,遴选合适学生进入到实训基地系统培训,最终进入企业实习并就业。对企业而言,建立技能矩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制订实训计划是有的放矢。对学生而言,早早进入职场角色,可以更精准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对职业生涯能尽早规划,不走弯路。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感情纽带,将我们每个人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以乡情为纽带,建立省、市、县协同推进机制,积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就、有效助力,实现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