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法国宜世学院(ISRP)健康心理学 DBA博士项目在深圳举办的一场为期两天的密集研修课程圆满结束。本次课程主题为《精神运动与康复》,融合东西方智慧,聚焦“动静结合”的身心康复新范式。课程以前沿理论与创新实践交融为核心,系统解锁从身体感知到社交认知的全套精神运动康复技术,帮助博士生深入探索身心整合之道,开启“以动愈心”的临床新视野。
精神运动康复学作为一门跨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综合学科,其核心在于理解“人”在环境(身体、心理、大脑)中的整体存在与功能表现。它强调大脑与思想、情绪与身体的协同作用,旨在通过干预精神运动功能(如运动协调、身体感知、时空构建、注意力等)及其表现(如社交技能、适应行为),促进个体从预防到教育、护理全环节的身心功能和谐发展。
理论奠基与实践初探
理论深化:课程首日上午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为基石,系统解析了精神运动系统的构成——涵盖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并深入探讨了精神运动功能(运动、感觉、认知的交汇点)如何与环境互动形成独特的精神运动表现及社会适应行为。
实践体验:理论即刻转化为实践。“能量球传递”让学员切身感受肢体能量的流动;“镜像模仿”则通过双人动作同步,有效培养了共情能力与敏锐观察力。这些互动生动诠释了肌张力调节与情绪表达的关联,强化了“以身体为治疗媒介”的创新思维。
随着课程深入,精神运动康复疗法将其视为修复身体体验的心理病理学路径。疗法既可“自下而上”(从功能到表现),亦可“自上而下”(从表现到功能),核心在于通过改变环境与激发个人力量,恢复身心和谐。重点介绍了五大核心技术:
1.感觉统合技术:修复错误感知,建立肌张力-情绪对话。
2.感知-运动统合技术:以游戏化方式促进各年龄段的社会化。
3.精神运动放松疗法:协调警觉的身心功能。
4.表达与创造性技术:通过身体表达内在,实现自我发现与创造。
5.数字媒体技术:助力认知与运用功能发展。
实践深化:DBA博士们在导师桑迪的引导下,通过呼吸调节与渐进式肌肉放松,科学体验身心舒缓,领悟“放松即情绪释放”的真谛。即兴舞动环节则成为情感探索的通道,帮助理解如何通过舞动助力创伤疗愈。借助平衡垫、触觉球等工具进行的感觉统合模拟训练,则让学员深刻体会到前庭觉、触觉等多感官整合的临床价值及个性化方案设计要点。
聚焦社会性与实战应用
社会心理与关系重建:课程强调人是社会性存在,精神运动中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精神运动康复疗法旨在通过建立疗愈性关系,帮助个体从身体参与逐步实现安全感增强、适应交流直至能力认可的自我实现。深入剖析了关系表达的影响因素及精神运动表现(交流、非语言交流、社交技能)和社会心理功能(情绪识别、社会觉知、心智理论、共情)的内涵。
技能实训:通过“场景识别游戏”,DBA博士们学习快速解读环境中的社交线索;“情绪识别游戏”则专注于训练学员捕捉93%的非语言信息(微表情、语调),并特别探讨了中文语境下识别愤怒的独特模式;“生命故事共情”环节通过真实分享,让学员实践应用心智理论,锻造“具身共情”能力。
案例研讨:融汇中西的智慧结晶
课程亮点在于案例实战。学员们分组深入研讨儿童社交障碍、成人协调功能障碍及老年跌倒恐惧三大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融合中西智慧的创新康复方案:
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融入老年平衡训练。
运用角色扮演游戏提升儿童共情能力。
分组研讨与上台展示的形式,有效锻炼了学员的临床思维、跨学科协作能力及个性化干预方案设计能力,尤其强化了基于ICF框架从功能障碍、活动限制和社会参与多维度制定康复计划的实战技巧,为应对未来复杂病例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ISRP博士课堂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思维与方法的革新。DBA博士们亲历了身体动作与心理状态的深度联动,体验了能量传递、镜像模仿、舞动治疗等创新方法的魅力,并在案例实践中成功融合西方评估工具与中国传统智慧。这颗在中国健康心理学土壤中播下的“以动愈心”的种子,为全球精神运动康复领域的发展贡献宝贵的东方智慧。